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宣家輝,司銀霞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其核心是努力實現“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從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三部委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其重點是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等。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鼓勵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參與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提出高職院校攜手“走出去”企業,以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技術技能人才教育國際化為抓手,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2015年8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召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職業教育研討會,指明了“一帶一路”建設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歷史機遇。[1]強化使命意識,助力提升我國教育質量、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沿線國家共同促進區域高職教育發展,支持優質產能“走出去”于是成為新時期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必然選擇。
2015年10月,我國教育部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建設性地提出高職教育要“主動挖掘和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需求”“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職業教育”。2016年7月,教育部制定《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推進“絲綢之路”合作辦學計劃,特別提及要發揮政府引領、行業主導作用,促進高等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化產教融合、配合行業企業“走出去”。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指出,要積極推動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配合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協同辦學,實現共同發展。在此大背景下,我國高職院校應以推動民心相通、教育互通為宗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合作。
由此看來,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動因源自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效應。一是國家對外開放戰略與教育發展戰略的整合,凸顯了教育對外開放在國家開放戰略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二是豐富沿線國家中外人文交流與高職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整合,凸顯了高職教育對外開放的互鑒性、互動性和互通性;三是“走出去”企業的切實需求與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實踐要求的整合,凸顯了高職院校海外辦學的必要性、緊迫性和服務性。
2015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緊密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群,優化服務產業發展的專業布局。以此關照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內涵本質,就是以服務區域優質產能“走出去”為宗旨,以促進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為導向,以優勢專業群建設為抓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和企業海外生產經營所需的本土化人才,從而實現優質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的跨越式發展。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已存在的兩種校企合作機制反映了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的兩種基本模式,兩種模式分取一個案例:2012年5月,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與江蘇紅豆集團校企合作共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培訓中心;[2]2015年12月,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作為全國首家試點單位與國內若干所高職院校在贊比亞聯合探索建立海外職業學校。[3]需要指出的是,兩種模式各有所長,卻因實踐中先后體現了三種傾向,可為我國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借鑒。一是體現了從雙元聯合辦學向多元合作共建的傾向,突出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統籌需要;二是體現了從校企各盡其責向產教深度融合的傾向,突出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保障需求;三是體現了從境外單向培訓向境內外雙向培養的傾向,突出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互通本質。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實施“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需要發揮政府引領、行業主導作用,促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化產教融合。以此為要點,高職院校在踐行“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辦學過程中需要精準定位四個方面的要點工作。第一,積極尋求政府引導。依托我國政府的國際影響力打破因境內外辦學政策與準入制度差異所形成的藩籬;爭取主渠道經費支持以緩解海外辦學的經費壓力。第二,著力完善自身制度建設。通過深入開展沿線國家政治、經濟與教育體制研究,探索校企合作境內外互動培訓、校校合作境內外定向組班、多方合作境外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機制創新。第三,加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創業帶動就業”和“中資企業海外本土人才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優化境內外中外合作辦學雙向互通模式。第四,協調推進多元合作機制。廣泛聯系全國性行業組織、域內“走出去”企業、沿線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域內其他優質高職院校攜手聚力各自辦學優勢及特色專業群,形成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網絡。
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宗旨意識聚焦于院校助推“走出去”企業成長的服務意識與完善高職教育國際化體系的發展意識。
從發展的源動力來分析,事物發展的真正動力在于自身發展是事物自身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4]強化“走出去”企業的主體地位,明確“絲綢之路”合作辦學院校的伙伴地位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而形成共生發展的積極態勢。
產教融合是指生產與教育的一體化,在生產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二者密不可分。根據使用頻率,產教融合模式可歸納為研發模式、共建模式、牽引模式和人才培養與交流模式四種。[5]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辦學大多采用和企業構建“雙主體”的人才培養與交流產教融合模式。這一方面確實體現了明細生產與教育責權歸屬的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境外辦學戰略與經驗無法充分滿足“走出去”企業日益增長的技術技能人才儲備需求,使得“雙主體”的產教融合模式日漸顯現其在辦學定位與執行力方面的不穩定性,阻礙了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據此,高職院校需秉持專注于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強調把產教融合貫穿至人才培養與開發的全過程,密切關注產教融合協同體系構建和合作機制建設,主動助力“走出去”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采用“企業主體”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判因素有三:一是從時間上看,行業企業往往先于高職院校“走出去”。
高職院校的“借船出海”解決的不僅僅是“搭船”的問題,更需要解決的是“識海”的難題。二是從空間上看,截至2016年8月,中國企業已與“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共同建立了46個境外合作園區,為當地社會創造了6萬多個就業崗位。[6]這為高職院校海外辦學“引企入教”提供了直接條件。三是從形式上看,“一帶一路”沿線境外合作園區目前已紛紛成立了中國企業商會,高職院校以理事單位或會員單位身份進入商會組織架構有利于分享已生成的中資企業的抱團效應。
建立“企業主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并不缺乏其上位理據的支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更是把企業作為產教融合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體。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勢必要求加強教育與產業的緊密聯系,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成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力支撐和重要引領。[7]
以此為思路,“企業主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產業結構與人才培養結構更為同步的協調發展。“走出去”企業處于“一帶一路”技術輸出與現代產業結構調整的第一線,能夠動態把握生產與發展所需技術技能人才的質量和結構,也具有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可預見性地儲備技術技能人才、同步規劃人力資本配置的需求。“企業主體”的產教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兼顧勞動者技術技能水平的提高與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
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企業主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關鍵應聚焦于解決“雙重能力培育、雙軌人才培養、雙崗師資配備”三個方面的問題。
1.雙重能力培育
職業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基礎,高職院校需要密切關注二者的共時培育。高職院校在輸出技術技能教育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與沿線國家職業教育標準有效銜接,制定適合其本土化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更需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與價值觀,深耕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修養、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針對勞動者職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整合培育是高職院校助力“走出去”企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2.雙軌人才培養
“企業主體”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既是企業員工同時又是學校學生的雙重身份,因此帶有與生俱來的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特點。為此,高職院校要特別注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三個結合”:一是將在企業國內園區設立“實訓實習基地”與在其海外園區設立“廠中校”結合起來,實現同條生產線上操作流程與標準的統一;二是將為“走出去”企業培養國內人才與培養本土人才結合起來,實現雙地區互動交流,一方面推動國內大學生海外基層就業;另一方面穩定留學生生源,助推高職院校的國際化辦學提質增效;三是將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結合起來,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技術標準的互聯互通。
3.雙崗師資配備
結合境外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高職院校宜探索創新“院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國內教師+本土教師”“本土教師+企業技術人員”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教學成本的增加,但就現階段來看,“雙崗師資配備”無疑是高職院校解決境外雙語師資匱乏、應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的教學方式沖突的可行之道。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教育與交流已被視為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趨勢越來越將教育與國家“出口產品”聯系起來,高等教育樞紐建設因此成為國家頂層設計和戰略相關的功能載體。[8]其中,建設符合實際的合作辦學路徑是關切到樞紐終端環節建設進程和質量的基礎。下文將,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和中策橡膠(泰國)的校企合作框架為例予以說明。
泰國中國企業總商會羅勇商會成立于2011年6月,現有會員企業100余家,主要來自我國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之一的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中策橡膠(泰國)目前為商會會長單位。作為浙江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正在探索以“商會+協會”為合作模式,以優勢專業群建設為依據,邀請域內其他優質高職院校抱團成為商會理事或會員單位;派遣專人任職商會秘書處教育秘書,并將此崗位定位為校企合作辦學前期規劃與后期發展的常設教育行政崗位。同時,積極聯系羅勇當地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合理規避準入障礙,形成以“商會為主軸、兩國高職院校為兩翼”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合作辦學路徑。
根據《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關于“實施高度靈活、富有彈性的合作機制,優先啟動各方認可度高、條件成熟的項目,明確時間節點,爭取短期內開花結果”的要求;以及《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強化政策引導,鼓勵先行先試,促進供需對接和流程再造,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導向。校企合作雙方明確了“三階段推進”的實施路徑(表1)。

表1 “三階段推進”項目建設路徑
需要指出的是,建構橫向“一軸兩翼”的合作路徑與縱向“三階段推進”的實施路徑的目的是打造螺旋遞進態勢的“三三聯動”共同發展路徑(圖1)。

圖1 螺旋遞進態勢的“三三聯動”共同發展路徑
如圖1所示,“三三聯動”共同發展強調的是“走出去”企業的主體地位,凸顯的是中資企業商會與中泰院校協會的深度產教融合,突出的是“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建設。
王繼平(2017)指出,邁向世界舞臺的中國職業教育在樹立更加開放的理念時要堅持三個方面的結合:一是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二是堅持政府合作與民間合作相結合;三是堅持教育合作與產業合作相結合,深化產教融合。[9]以此為指導,把“走出去”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重要主體,強化行業和社會組織促進產教融合的紐帶作用,是現階段高職院校完善更加開放的辦學機制、探索更高質量和更充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然道路。當然,鑒于目前具體情況,依然有兩個問題值得高職院校深入思考并提出因應策略:第一,由于高職院校可利用政策的有限性,以及審計等部門以規范行政機構方式約束學校所導致的局限性,國家完善頂層設計后的政策紅利何時落地、如何落地還不得而知。但這反過來恰恰為高職院校“走出去”提出了要求與思路,也就是應該如何主動施為,先行先試,建言建策。第二,《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雖然明確了“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在業務領域內將“一帶一路”職業教育項目納入支持范圍”的相關內容,但關于申請條件、辦理流程、實施過程等具體環節尚不明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障學生、教師、企業與學校擺脫單純利益機制從而實現共贏,或許是接下來校企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最需要討論和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