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語言與文化并存,二者之間不可分割,文化能否得到傳承與發揚,取決于語言教學的效果。現階段,英語作為國際交流語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英語交流能有效使中國傳統文化向外輸出,進而得到發揚與傳播,使中國文化邁向世界,當前我國各高校開展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語教學當中,才能實現“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最終目標,進而推動我國在全球的發展,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
英語是國際語言中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英語逐漸成為傳統文化傳播與發揚的主要媒介。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與發揚,逐漸成為我國各高校英語教學的核心,也是為我國提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高素質人才的保障。隨著高校英語教學中我國傳統文化的地位不斷提高,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還能使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得到提升[1]。學生通過英語交流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與發揚,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強化學生文化認同感,進而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現階段,部分高校英語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不足,甚至部分高校編制的英語教材嚴重與學生實際生活不符,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缺少與中國文學典故、神話傳說以及傳統節日與習俗的接觸機會,不僅很難達成情感教學目標,還限制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而當前個別高校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文化傳播、過于重視教學工具的應用而忽視人文思想的傳入;過于重視西方文化教學而忽視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等問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當中,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還有利于提升綜合文化素養,使學生的文化人格得以健全,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球范圍的時間距離與空間距離得到縮短,各國家之間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頻率不斷提升,為跨文化交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跨文化交際的效果取決于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高校學生只有具備強大的文化知識支撐,才能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發揮自身特長,推動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高校學生能充分了解到西方國家的文化特點,故而,現階段的高校英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當前的認知能力與年齡特點,不斷擴大學生接受文化知識的范圍,并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眼界,拓寬事業,還能提高學生文化異同的分析能力,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我國當前各高校開展大學語文、思想道德以及法律基礎等課程時,都滲透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還能為跨文化交際提供基礎保障,使我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播與弘揚[3]。
漢語是我國的第一語言,學生學習英語的起點與參照就是根據漢語開展的。故而,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明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交流方式以及思維習慣的差異,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西方文化以及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說漢語與我國傳統文化是學生學習英語以及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與基礎,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提高英語語言文化的掌握程度,還能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達到高效教學目標。
根據我國當前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學使用的教材來看,教材中編制的內容西方化嚴重,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與講解嚴重不足。由于當前教材中大部分文章來源于西方,在英語教學的不同教學環節以及閱讀訓練當中,西方國家的文章引用過多,文章中宣揚了過多的西方文化,不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口語訓練中,對于傳統節日的聯系,學生對西方的圣誕節以及感恩節等英語詞匯了解更深入,甚至部分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過節也主要以西方傳統節日為主,對于中秋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并不了解,對于習俗以及紀念的偉人并不熟知。高校英語教材中過于宣揚西方文化,而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深入我國各高校校園,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學生討論的話題更多的是西方的美食以及電影,甚至有學生“非美劇不看”[4],對于高校英語教師而言,應適當引導學生觀看美劇,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語言,不可在教學過程中以講解西方文化為基礎,不僅嚴重影響學生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共情能力,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重視度下降,還會使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偏離學生生活現狀,進一步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現階段,高校英語教學的目的性較強,教學的核心任務仍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雖然2017 年我國教育部明確指出了高校應積極開展跨文化交流課程,但并未明確要求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與傳承,故而導致部分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分,考試作為學生英語水平唯一的考核標準,以英語四、六級考試舉例,其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占比極少,甚至某年的題目數量僅有3-4 道。教師與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應對考試、考級當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與學習并不重視,導致當前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難度較大,限制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想要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創設各種學習情境,進而調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然而根據高校英語教師教學情況來看,部分英語教師在為學生營造英語氛圍時,并未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不足,并未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學生興趣不足,傳統文化就得不到良好的傳承與發揚。各高校在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英語學習氛圍,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英語水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還能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5]。
當前我國各高校的英語教師的任職要求多以英語專業知識以及西方文化知識為主,對教師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重視,導致部分英語教師缺乏文化培養意識,更關注西方文化課程的講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西方文化的各種元素引入課堂,為學生開設“英語角”,鼓勵學生學習西方節日的習俗以及來源,忽視培養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然而,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與目標,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我國世世代代的人民,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更應注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積極融入到英語實際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而當前部分高校英語教師缺乏文化培養意識,教學理念以及教育原則并不能與時俱進,進而導致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效果受到負面影響。因此,積極提升英語教師文化培養意識,是當今各高校的主要任務與目標。
現階段,我國各高校的選修課程中設置了英語國家文化課程,在選修課程當中,大部分教學內容仍以西方國家文化、英文名著選讀為基礎,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英語課程少之又少。想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當中難度較大,且系統性較強,而英語課堂作為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英語課堂是學生接觸知識最直接的場所,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思路,改變以往的只重視英語知識以及答題技巧的教學思維模式,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其中,進而擴展文化教學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6]。與此同時,英語教師還應積極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以及多媒體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英文版《中國日報》、英文版《中國文化讀本》以及《中國節日文化英文讀本》等,進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為學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故而,高校英語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在講解西方傳統節日與文化的同時,引入中國傳統節日,以西方圣誕節舉例,可將我國傳統的春節引入其中,讓學生在對比中西方節日不同的風俗習慣,并展開小組討論,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為英語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弘揚與發展。
現階段,若想切實解決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英語教學之間的沖突,就應明確英語課程教學目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進而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英語教學充分融合,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奠定基礎。
第一,高校英語教師應明確大學英語不僅僅使學生的必修基礎課,還是一門能實現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課程,因此,高校教師應在教學大綱中明確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以及教學要求,在設計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時,應積極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第二,根據當前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來看,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用英文進行翻譯,而忽視了民俗習慣、傳統民族服飾、傳統美食、傳統哲學思想以及傳統文化作品的融入,以英語專業為例,英語專業學生已經開設了Chinese Culture 一門科目,而非英語專業學生并未有機會在有限的課時當中學習到中國傳統文化[7]。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在課堂中積極增加中國元素,并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當中不可撼動的地位,使中國傳統文化充分與高校英語教學相融合。
想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當中,可為學生開展多樣化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高校英語教師應向學校反應,建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組織,并吸引學生加入其中,并定期為學生邀請專家開展傳統文化交流會,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精髓得以弘揚,激起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積極性。另外,高校還應為學生積極舉辦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活動,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詩詞朗誦等,在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與寫作水平的同時,還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也可為學生舉辦書畫展、民族傳統服飾等活動,可用英文進行注解,進而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與翻譯能力,并不斷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在英語教學中,高校英語教師還可為學生收集文化素材,向學生推薦英文版的中國文化相關資料,豐富學生閱讀量,讓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交流能力,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
除此之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認同感,進而提升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語課堂當中,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與交流,對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與思想得到全面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敏感性,促使學生人格素養的提升,引導學生養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與認同心理[8]。同時,高校英語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使學生養成理性判斷中西方文化的能力,用客觀的眼光與角度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理念貫穿其中,進而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并不斷發展。
高校英語教師不僅應了解西方文化,還應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習俗、價值觀等方面,因此,教師應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高校應積極為英語教師開展中國傳統文化培訓,不斷將最新的文化教學理念向教師們進行普及,同時增強英語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量,引導教師在研究英語教材的同時,不斷挖掘英語教材文化的內涵,并積極補充課外閱讀材料,使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得以豐富與優化,確保教學資源能充分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另外,英語教師還應積極轉變教學形式與態度,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念與方法,將傳統文化用英文進行表述并運用到實際教學過程當中,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弘揚[9]。
總而言之,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任務,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積極改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加強中西方文化交流,將我國傳統文化巧妙的融入教學當中,不僅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還能使我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