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軍
寧縣新莊鎮鄖家小學 (甘肅省慶陽市 745200)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其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其語文閱讀量和感悟能力較有限,在閱讀過程中往往表現出找不到入手點,從而感到焦頭爛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小學語文閱讀量中培養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和感悟力,繼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比較閱讀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學生樂于學習及在閱讀中收獲快樂均有重要作用。這也突顯了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承擔閱讀活動組織、管理的職責,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教師引導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但目前仍有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使得小學生的閱讀水平難以有效提升。表現為:一部分教師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未能及時充實自身的知識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經驗依賴性強,且思想保守,以致于實際的閱讀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有一些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較低,通常會在課堂中要求學生閱讀課文,但只是停留在表面和課本上,未能走出課本的局限,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引導,只是停留在課文朗讀和課文結構分析上,對于課文中的語言特色等分析嚴重不足,以致于學生的閱讀活動較為膚淺,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語文教學一個重要的目標。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時間、空間,深挖學生的潛力,由此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水平。但是從現狀來看,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互動性嚴重不足,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忽視學生的個體地位,在閱讀教學中,通常要求學生對通篇文章進行朗讀,但是并沒有給學生太多細讀文本的時間,而且在內容講解上也僅限于教材,忽視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互動,致使學生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并不能對閱讀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嚴重制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目前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普遍較低,這與教師過于看重教學形式有一定的關系,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較突出的“形式化”問題,如在課堂上為了取悅學生引吭高歌或跳一段舞蹈,或者是脫離教學內容去創設情境,忘記了閱讀教學的初心,甚至是只關注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忽視學生閱讀方法的掌握,這樣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教材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的重要輔助工具,但因為傳統小學語文教材中閱讀篇目并不多,加之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閱讀,以致于學生的閱讀量普遍不足,這也不利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審美素養的發展。
比較閱讀法的應用,對改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為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國家實施了“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也應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要求,及時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注重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而非停留在課文閱讀上。小學生大多都貪玩,并不具有較強的閱讀動力,加之日常閱讀的時間又非常有限,因此大多小學生的閱讀量并不高,這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產生影響,不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如果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比較閱讀法,讓學生比較閱讀不同的文章內容,不僅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也能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小學生本身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比較閱讀,除了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還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進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另外,小學生還具有喜歡尋找事物不同特性這一心理特征,比較閱讀法的應用,正好能抓住這一特征,從而讓學生比較不同的文章內容,并在這一過程發現文章在敘事手法、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不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將比較閱讀法應用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也是傳統閱讀教學模式創新的體現。通過應用比較閱讀法,能讓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識,這對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大有裨益。另外,不同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比較閱讀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表達等內容,而且學生的閱讀也不局限在文字閱讀,而是通過角色代入和比較分析的方式近距離地感受文章的背景,可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在以往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使得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學生常常不會自己主動和深入地思考,這并不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全方位成長。而通過運用比較閱讀,可讓學生在比較閱讀過程中,逐漸掌握閱讀技巧,總結閱讀經驗,可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小學生因閱讀量不足,其閱讀理解能力較有限,往往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很難有較深的體會。此時就需要教師在了解學生閱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設定一個明確的、具體的閱讀教學目標,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相似題材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利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吃透文章,并形成獨特的閱讀感受。
比如,部編版一下教材中的《樹和喜鵲》與《小公雞和小鴨子》這兩篇課具有相似性,均是通過擬人表現形式來表達人物情感,文章中的“樹”“喜鵲”“小公雞”“小鴨子”等均展示了豐富的情感色彩,教師可借助這兩篇相似的文章來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學生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增進學生對自然事物的了解,同時也能夠深入體會到文章中所展示的情感色彩。
為了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不同文本之間的迥異,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教師在運用比較閱讀法時,可引導學生對文體相同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
以部編版五年級的《太陽》和《松鼠》這兩篇說明文為例,這兩篇說明文風格迥異,《太陽》這篇文章屬于一般性說明文,文章中,作者并沒有運用辭藻華麗的語言文字,而是通過運用列數字、作比較這些說明方法,來描述太陽的特點,同時將較為抽象難懂的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內容,在文章開篇便直接點明了太陽大的特點,為了讓人充分感受到太陽的大,還將人們生活的地球與太陽進行比較。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而不同于《太陽》這一篇文章,《松鼠》這一篇文章在描寫松鼠的特點時,運用了準確而幽默的語言,并重點刻畫松鼠令人歡喜的個性,如通過描繪松鼠的“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玲瓏小面孔”等外貌特征,讓讀者心生喜愛。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妨引入相同文體但風格迥異的文章比較閱讀,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既能感受不同文本的差異,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這有助于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幫助學生減負的同時,也應積極進行閱讀延伸,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銜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開展比較閱讀時,可引導學生對同一寫作對象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文章在表達方面的相似之處。
比如,部編版四下的《白鵝》這一篇課文,作者是豐子愷先生,文章中主要是運用“明貶實褒”的表達方式來描寫白鵝,體現了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將其與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宮鵝》進行比較閱讀,兩篇文章都是描寫白鵝的特點,且在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明貶實褒的方法以及擬人的手法,如在《白鵝》中作者說“這位‘鵝老爺’雖然架子十足、三眼一板不知變通的吃法”,但在字里行間卻包含無法掩飾的親昵;在《白宮鵝》中,作者講述了白鵝爭搶沙灘、搶魚餌等趣事,無奈中也透露著對白鵝的喜愛。通過對同一寫作對象的比較閱讀,讓學生體會到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同時又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比較閱讀時,也應比較閱讀同一個作者的不同作品,對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有積極作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通常在同一個單元會選取同一個作家的兩篇文章,教師可借助教材之便開展比較閱讀教學,讓學生對該作家在不同時期或地點的作品有所了解,體會作品在寫作風格、內容、表現手法上的迥異,以及深入了解不同文章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也能讓學生習得舉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在部編版四下第四單元中,就安排了老舍先生的兩篇文章《貓》和《母雞》,該單元的主題為“作者筆下的動物”,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需要重視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學會作者是如何進行情感表達的。在具體的教學中,將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在文章結構方面,兩篇文章均采用總分的方式描寫;在語言表達上,兩篇文章都非常口語化,且貼近現實生活,通過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事來刻畫生動的形象;在情感表達上,老舍先生的這兩篇文章的情感色彩一致,均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及對母愛的贊美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會兩種動物不同特點的同時,學會老舍先生這樣借物喻情的情感表達方式。
在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時,學生能夠對文章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考慮不同的作家其寫作風格、寫作手法有差異,因此為了避免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也應重視引導學生對不同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
比如,可引導學生比較閱讀《秋天的雨》和《金色的草地》這兩篇文章,《秋天的雨》的作者是陶金鴻,雖然題目為秋天的雨,但是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包括秋天的豐收、深秋的動植物等。《金色的草地》作者是普里什文,在文章中主要是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人物的情感,借助蒲公英的絨毛展現了主人公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及童真童趣的心態。通過對這兩篇文章的比較閱讀,可讓學生體會不同寫作風格作家對不同事物的描繪,進而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語文閱讀的魅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運用比較閱讀時,也有必要引導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語言文字進行比較閱讀,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深入挖掘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比如,我們在學習《少年閏土》這一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中描寫閏土的不同片段進行比較閱讀,如第一段中“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與后文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是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通過比對這兩段人物描寫的片段,學生結合上下文,從而體會作者對少年閏土的懷念之情以及對成年后閏土悲慘生活的同情。
總的來說,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閱讀的興趣,深入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及體會語文閱讀的魅力。教師在實施比較閱讀教學時,不必拘泥于單一的形式,可通過對相似題材、文體相同、相同作者、不同作者等文章的比較閱讀,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