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明
數學學科作為小學課程的核心學科,其教學目標一方面在于傳授相關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則在于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獲得數學學習方法、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所需要的是學生可以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并意識到數學元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方方面面。這些教學任務的完成依托于小學數學教師的諄諄引導,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處理好當前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存在著的各種問題,以生活化的方式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隨著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和社會對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更加重視,也就越來越強調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以教學活動的生活化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現代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小學數學其本身就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只有讓學生充分看到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應用才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教學問題急需解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以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方法陳舊
在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基本上多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總是先入為主地以自我為基準去講述數學教材知識,讓學生在臺下聽教師的講述。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沒有認真探查每一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可理解程度。盡管這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可以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利用較短的時間來完成教學活動,但是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的素質培養和能力鍛煉被忽視了;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落后笨拙,學生盲目地接受教師的傳授,死板、生硬地記憶教材上的數學知識,并沒有看到數學知識的應用性,缺少對數學學科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和邏輯層次的高度理解,因此會導致學生無法對數學學科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認知體系,進而失去學習興趣,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教學素材枯燥
數學知識是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數學元素,因此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被教師使用的數學素材也是應有盡有。但是在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所形成的的觀念都是“教學是為了考試服務”,教學活動的設計很大程度上不是以課程教學標準為基準,而是參照考試大綱來收集教學素材、組織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教師的教學內容基本只是局限于對教材上的理論知識,照本宣科,使得學生在枯燥乏味的教學素材中參與數學活動,未能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也就無法學會如何運用各種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教師死板地套用教材上已經落伍的數學素材,無法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案例作為教學活動的示范,很容易導致教學活動失去創新意識,教學內容長期囿于素材,也就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致。
(三)教學形式單調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在當前的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經融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選擇。但是教師的教學觀念仍然無法得到改變,很多教師面對學校配置的新型教育資源無所適從,仍然沿用黑板板書的教學形式,以黑板為平臺展示課堂教學中的數學知識。這樣的黑板板書的教學形式有著自身的優點,但同時也的的確確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教師長期固守黑板板書的教學形式,導致教學活動單調乏味,很難抓住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致點。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正確開始和教學任務的完美實現,教師理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種新型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結合信息技術和設備來改革教學模式。
二、小學數學整合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融入生活元素引導探究,提升數學能力
以形助數即借助直觀的圖形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數量以及關系,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在應用生活元素時,教師要引入直觀的教學手段,整合生活資源,以避免將教學重點傾向于邏輯闡述與運算,應該更有針對性地實質化開展數形結合教學,才不會導致學生對抽象化較強的數學學科產生厭煩和抗拒情緒。在整合生活資源時,數形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應用策略點,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科特征和學情合理整合生活元素,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全面優化課堂教學,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相關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思維會從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小學數學有大量涵蓋量與量間關系的題目,學生在理解抽象數字題目時容易在思維方面出現混淆,進而認為數學學習難度較大。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可運用數形結合方式,即以直觀符號和圖形方式轉換題目中提出的各種條件,便于學生在理解數與形關系的同時深入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學生的多層思維協調發展。兒童的大腦智慧體現在他的操作能力,教師在運用學具開展教學時要為學生清晰直觀地闡述部分數學概念和計算方式,促使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觀察、發現、思考以及分析所學知識涵蓋的規律,從而深入理解知識,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應用生活資源并非隨意的教學行為,需要基于學情合理設計探究過程,促使學生能清晰直觀地感悟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生操作前應精心設計步驟并明確程序,最重要的是在引入生活資源時讓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為例,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圖形,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圖形幫助學生建構相關圖形的特征,然后認真觀看教材圖形,之后基于教材提供的圖形操作,授課時應讓學生擺放學具,完成學具操作后與其他學生相互交流,再歸納總結操作方法。當學生對圖形產生深入感知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學具操作計算方法進行歸納。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時會將學具操作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步驟相脫離,更無法運用文字語言描述學具操作過程。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擺放學具一邊闡述過程,不僅讓學生掌握三角形和四邊形知識,也可以有效強化思維能力。
(二)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提升數學能力
一個教學活動的完整進行是有著很多方面的,其中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只是教學活動整體中的一個中心地帶,讓學生完成具體的學科課后作業在教學活動的完整性中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按時完成課后作業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設計一個優秀的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自己已學的數學知識,強化對課堂所學的理解和記憶。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教師不再只是教學方案的實施者,更是參照學生的學習經歷不斷優化教學方案的設計者。因此,在教學模式趨向生活化的改革當中,小學教師應該積極優化課后作業設計,本著為應用而學習、在學習中應用的教學理念,設計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以帶動教學模式的生活化進程。
如,以《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課后作業設計為例。這一課程的教學任務在于鞏固學生對方程知識的認知,加深學生對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的理解。教師可以以班級為習題背景來設計課后作業,從而增加學生的親切感。例如全班學生一共有90根鉛筆,其中男生所擁有的鉛筆數量是女生所擁有的鉛筆數量的三倍,那么班級里的男女生分別有多少根鉛筆?教師還可以以學生的日常經濟生活為習題背景。例如班長拿著25元錢去買甲、乙、丙三件商品,其中乙的價錢比甲的一半多三元,丙的價錢比乙的一半多三元,那么甲、乙、丙三件商品分別多少錢?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思考和設計,教師都應該盡量讓課后習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聯起來,而不是死板教條地套用教材所搭配的課后習題。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每個小組都思考兩道與方程有關的生活化的課后習題,接著由教師收集起來并對一些不恰當的地方進行修改,之后再發布給全班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習題并完成。由于這樣的習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系,于是學生就會有更濃厚的興趣來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致,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評價體系,提升數學能力
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除了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還包括評價體系的建立。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能力的評價基本上只是參考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成績,這是一種“終結式”的評價方式,會導致學生以考試為大,在平常不好好學習數學知識,到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緊急應付考試的情況。這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應該構建更加完善的、生活化的評價體系。
構建生活化的評價體系即讓評價活動貫穿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次重點的課堂教學之后都對學生的各種表現加以評價,進而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學習態度。例如在完成《軸對稱與平移》的教學任務之后,教師就要及時把握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在這一課程教學中的優秀表現進行夸獎,不足之處酌情指出。例如有的學生上課專心聽講,但是卻死板地認知教師而不能創新;有的學生可以熟練地分析運用數學知識,但是卻沒有對理論知識的細節進行把握等等。除此以外,在學生充分掌握課堂所學之后,比如會用這些知識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套用,教師也可以在評價活動中,以“知識的生活化運用”為一個評價標準,讓每一位學生至少提出三個與“軸對稱”和“平移”相關的生活案例。通過構建系統的、完善的、生活化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拉動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同時不斷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得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得到保證。
總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理應順應教育體制改革的大潮流和大方向,以新課程標準為教育活動保駕護航,積極主動地革新教學理念,推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與運行,不斷地設計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以滿足國家和社會所需求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合每一位學生具體的學習能力,以此實現無痕整合生活資源,提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