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娟
初中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由于體育與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性質不同,技能的特點也不同,訓練和練習的方法當然也就各不相同。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是少不了的。為了既取得較好的競賽成績,又能夠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們很有必要對學生的競賽心理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初中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形成的一般結構、過程和規律
1. 體育運動技能的一般結構
體育運動技能從不同的角度,雖然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兩大類。(1) 心智技能,即學生心理智力方面的。體育運動中的動作和技術的組合技能、動作和技術的記憶技能、對動作和技術的自我監控技能等都屬于心智技能;(2) 操作技能,即學生肢體運動方面的。體育運動中的各種技術動作都屬于操作技能。由此可見,體育運動技能是由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共同組成的。所以,在體育技能訓練中既要注意對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也要加強對學生心智技能的訓練。然而,在我們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意操作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心智技能的訓練。這是我們體育技能訓練水平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
例如足球技能中,既有盤帶、堵截、突破過人、射門等操作技能,更有觀察、分析、判斷、創造機會等心智技能。所以,我們在體育技能訓練中,一定要認真分析各種技能的結構。技能結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二種:其一是分析一項綜合技能的基本結構。即心智技能如何、操作技能如何,兩種技能在綜合技能中各占多大的比重,從而確定訓練的重點;其二是分析各種技能中的具體結構。即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是如何組合的,心智技能包括哪些具體的心理成分,操作技能包括哪些動作成分、哪些成分是技能的核心成分、哪些成分是次要成分等等。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就能抓住技能訓練的重點,確定具體的訓練方案,提高體育訓練的成效。
2. 體育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
不論是心智技能還是操作技能都是一個形成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心智技能是外部活動內化的過程,它的形成要經歷四個階段:(1) 有聲言語的外部活動階段,即心智活動伴隨著有聲言語的提示和指導,并伴以一定的動作操作;(2) 有聲言語向無聲言語轉化階段;(3) 內部言語階段;(4) 心智活動形成階段,即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練習,心智活動達到熟練化和自動化。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心智活動模式,對心智活動達到自主的自動化控制。對于一般學生來說,由于他們參加體育鍛煉只是為了強身健體,不強求他們一定要達到心智活動形成階段;但對于體育運動員來說,他們一定要達到這個心智活動形成階段,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操作技能的形成過程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 掌握局部動作階段。該階段學生掌握各種操作技能的一些局部動作。例如,掌握體操的分解動作和武術套路中的分段動作等;(2) 由局部動作組合成整體動作階段。這時學生已經掌握了局部動作,能夠按照技能的結構有順序地組織起來,形成初步的整體動作。例如,將已掌握的各段體操的分解動作組合成連貫的整體動作等;? ?(3) 初步掌握整體動作階段。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整體動作的順序和結構;(4) 操作技能的熟練化階段。這個階段要使整體動作更連貫、更熟練,達到自動化的程度。例如非常熟練地完成一套武術套路動作等。同心智技能一樣,我們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達到操作技能的熟練化階段,但對于體育運動員來說,則一定要達到這個階段。
3. 體育運動技能形成的一般規律
在體育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各種運動技能要發生一定的變化,這些變化一般也是有規律的。
心智技能在形成過程中,有如下變化規律:(1) 心智活動的速度由慢變快;(2) 心智活動的準確性逐漸提高。開始時心智活動經常出現錯誤,隨著訓練和練習的增加,心智活動的準確性越來越高;(3) 心智活動的自主控制水平逐漸提高。開始心智技能的活動要借助外部活動的控制,隨著練習的增加,外部活動控制逐漸減少,內部的自主控制和調節逐漸增多,最后達到完全內部的自主控制;(4) 心智活動的自動化水平逐漸提高。心智活動由外部控制轉為內部控制后,隨著訓練和練習的增多,內部的有意識控制也在逐漸地減少,最后達到有意識控制成分較少的自動化水平。
操作技能在形成的過程中,會發生如下一些變化規律:(1) 由視覺監控轉換為動覺監控。在練習操作技能的初期,對動作的監控主要是視覺監控,隨著操作技能熟練化程度的提高,視覺監控逐漸減少,動覺的自動監控增多;(2) 動作由緊張到協調。訓練操作技能的初期,肌肉呈緊張狀態,動作僵硬、死板不協調。隨著練習的增多和熟練化程度的提高,動作變得協調自如,肌肉緊張感也隨之消除;(3) 有意識控制減弱。技能訓練的初期,訓練者高度緊張,注意力集中。隨著動作熟練程度的提高,有意識的控制逐漸減弱,操作過程在無意識控制之下近乎自動化地完成。
二、初中學生體育競賽心理分析
初中學校體育教學競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也必然涉及到學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現就初中學生主要心理問題予以分析。
1. 體育競賽的情緒與動機
情緒對體育競賽的影響是每個學生都切身體驗到的,也是每個體育教師都會遇到的心理問題。體育競賽首先會引起學生比較強烈的情緒體驗,其表現是緊張、激動、心跳加快、情緒不夠穩定。特別是初中學生,由于過分緊張的情緒狀態,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有時甚至對教師的口令聽而不聞,對自己違反比賽規則也不加理會。這是一種賽前過分激動而導致心理失常的表現。在比賽過程中,也有學生表現出淡漠的情緒,如缺乏信心、不感興趣等。從心理上看,賽前淡漠是由于參賽者缺乏練習比賽的正確動機,或者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較差等原因。對絕大多數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喜愛比賽活動,但會有少部分學生賽前處于一種盲目樂觀狀態,過于自負和高傲。這些學生往往在比賽前注意的強度下降、思維不敏捷,賽前往往缺乏充分的身體與心理上的準備。
2. 體育競賽的信心和競賽求勝欲望
任何體育競賽活動,都必須依賴集體、團隊、小組和個人的體力、智力、技術動作去參與競爭。除此之外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在確立了正確動機和處于良好情緒狀態的基礎上,每個參賽者必須具備充分的信心,即對自身的綜合能力的自信心,這樣才能動員與挖掘自身潛力,參與競爭,戰勝對手。在體育競賽中,競賽的信心又與競賽的求勝欲望相聯系。學生參與比賽,應具備既有自信心,又有求勝欲望的良好心理品質。如果既沒有信心也沒有求勝欲望,就不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去拼搏,去爭奪優異的成績,就失去了體育競賽的意義與價值。當然,每個參賽者都應該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在競賽過程中勝不驕、敗不餒,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
3. 體育競賽中的應激與焦慮
應激(或壓力)是指學生在體育比賽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復雜的心理狀態。初中學生在參加體育比賽過程中,可能求勝心切,因而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而這種應激狀態與比賽的緊張程度、比賽的情境與氣氛、學生對周圍環境與比賽狀況的評價及情緒體驗是密切相關的。一般在學校體育教學比賽中,初中學生表現出的焦慮,主要是一種狀態焦慮,或者稱情境性焦慮。這是一種瞬間情緒狀態,是一種即將進入比賽時所體驗到的緊張與不安情緒。主要是由于學生處于較興奮狀態,過于緊張,情緒激動,從而導致手忙腳亂。因而,在比賽中不能發揮自己的應有水平,出現僵硬和多余動作。而實際上,人的運動技能是一個復雜的技術結構系統。動作的節奏特征,表現了動作的時間、空間、力量的綜合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因此又稱為綜合性特征。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掌握運動技能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的競賽焦慮,既能產生積極作用,也能產生消極作用。從積極作用的角度分析,焦慮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拼搏進取精神,促進學生去力爭達到獲勝的目標。
4. 體育競賽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體育競賽的責任心是依據體育教學任務的需要和集體比賽的需要,學生對自己在比賽中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力量認識;體育競賽的義務感,是學生個體對他人、團隊、集體的利他性情感。責任心和義務感,二者是互為聯系的整體。培養學生體育競賽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是實現體育教學任務的需要,體現了社會的要求,也是體育競賽對參加者社會道德與體育道德的要求。這種體育道德情操,是以個人服從集體和社會需要為前提的。體育教學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體育活動過程之中,寓體育道德教育于體育競賽交往之中。在體育競賽過程中,常常需要參賽的學生不僅具有奉獻精神,還要在必要時能犧牲個人利益。例如,“寧失一球,不傷一人”的體育道德風尚,嚴格遵守課堂紀律、加強組織性,團結協作、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等。那種為集體或個人的利益得失搞“小動作”,不遵守競賽規則,搞投機取巧,甚至損人利己的行為,都是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體育道德規范不相容的。它不僅給學生個人帶來負面影響,也損害了集體的榮譽。在體育競賽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與體育道德作風的教育,培育與發展學生的體育競賽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從集體輿論對個體心理制約作用及行為影響來看,在體育競賽這種特定的情境中,學生的言行舉止及在比賽活動中的表現,是最能體現參賽者的個性特征及其行為品質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組織學生參加軍事體育游戲、比賽旅行和游覽等活動時就是這樣認為的。這樣,就為集體輿論的導向創造了現實的、生動的條件。而個體又通過集體的輿論,得到有關自己在比賽過程中表現的正確評價。集體、團隊的輿論能起到激勵與監督的作用,也有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以上是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運動技能和競賽心理所作的粗淺探索。其實,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無論是運動技能訓練還是競賽心理分析都是一個長時期的、艱苦的過程,更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任務。不下苦功夫,難得真本領。我們要在體育運動技能訓練和對學生的競賽心理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攀登體育運動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