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周靜
(長安大學)
2019年8月,《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可見,實施課程思政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從普通高校層面來看,課程思政的實施主要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
然而,目前學者們研究的大都是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能力、具體公共課或專業課程中思政因素融入的具體路徑和方法等(孫慧倩等,2021;楊紅等,2021)。事實上,學生思政素養培育是一個系統的整體性工程,絕不僅僅是由各個獨立的課程簡單堆砌而成,而是要實現更高層次的統御。這就要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超越課程這一基礎單位,立足專業這一更高層次進行建設。
因此,本文將著眼于會計學專業,基于調查問卷分析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在此基礎上以富含課程思政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抓手,探索專業課程思政(面)—課程群課程思政(線)—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點)的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分層級實現路徑,為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和依據。
為深入了解目前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本文對會計學專業師生以匿名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學生版和教師版,均通過問卷星線上發放,共收集到有效問卷155份,其中學生版125份,教師版30份。調查問卷結果及分析如下:
在課程思政推進的過程中,主要的參與主體有三個,分別是學生、教師和學校。他們對課程思政的態度會影響到課程思政改革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本文首先就學生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態度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91.2%的學生和86.7%的老師認為有必要在專業課中實施課程思政,但也有8.8%和13.3%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和老師已經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也仍然存在個別學生和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是不必要的。在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處于關鍵地位主體的調查中,90.3%的受訪者都表明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主體。

圖1 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框架圖
本文亦調查了學生對目前課程思政實施現狀的評價情況,調查結果表明,61.6%和37.6%的學生認為專業課任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建設有很大或有一定的幫助,只有0.8%的同學表示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課老師沒有關系。55.2%的同學認為在平時的課程學習中,專業課任課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融入很好,42.4%的學生表示專業課任課教師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的能力一般,甚至有2.4%的學生反映有些老師完全沒有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希望專業課任課教師通過哪些途徑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調查問題中,被選最多的兩個答案是在理論課程(69.6%)和實踐課程(68.8%)中融入思政元素。可見目前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建設有很大幫助,但有不少教師并未在專業課程中很好地融入思政內容,在理論課、實踐課和雙創教育中科學地融入一些思政元素會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就目前專業課任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困難,本文的調查結果表示,46.7%的專業課任課教師認為在會計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非常困難,36.7%認為在會計學專業實施課程思政存在一定困難。同時,結合調查問卷的其他關于教師個人特征的問題(如執教年限等),可以發現從教時間越短的教師,開展課程思政越是困難。而進一步的關于會計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困難來源的調查表明,教師認為這些困難主要來自于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形式單一(56.7%)、教師課程思政的思想觀念還太老舊(40.0%)、教師課程思政素養不夠好(40.0%)、學生對課程思政不夠重視(40.0%)以及教師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制度的缺失(36.7%)。綜上,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層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本文也就專業課任課教師關于未來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建議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76.7%的教師認為應該使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56.7%和50%的老師認為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加強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轉變,對未來普通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非常重要。
綜合以上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可以發現,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專業課任課教師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不夠好,課程思政還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層面,并沒有很好地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具體到會計學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基于專業層面的系統設計,缺乏整體性地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從而導致思政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融入廣度不廣、深度不深。深入到課程層面,教師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主要困難來自于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方式和教學形式改革。很多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形式單一,缺少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親和力和針對性不夠。沒有采用專題教學、情景教學、討論教學、角色互換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由此可見,未來需要從會計學專業視角進行課程思政的整體設計,構建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形成專業的課程思政分層實現路徑,讓專業課任課教師能夠更系統、更科學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中,從而實現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整體性、系統性建設。因此,本文形成了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具體地,首先重新界定人才培養目標,形成能夠整體、系統、有效融入課程思政要素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現專業層面的課程思政整體設計;再基于專業層面的課程思政整體設計,形成專業思政—課程群思政—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的會計學專業從面到線再到點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實現,主要路徑為形成富含課程思政元素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具體通過重新界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目標與課程的協同兩部分實現。
1.重新界定人才培養目標
要想形成富含課程思政元素的系統有效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新界定人才培養目標是第一步。新時代高校的會計學教育應當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有機的結合起來,一般可以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來設定目標。第一是知識目標,學生學習完會計學基礎課程之后,能夠對課程思政的基本內容有初步的認識;第二是能力目標,學生在進一步的學習中,能夠把專業課程內容和思政元素結合起來,并潛移默化到實際行動中;第三是情感目標,學生從內心認同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踐行思政內容的同時用其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按照這個三維目標,就可以將會計的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起來,進而使會計學專業學生擁有未來職業領域所必備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全方位提高會計學專業的人才質量。
2.實現目標與課程的協同
普通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才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會計學是一種社會科學,需要運用到很多主觀判斷以幫助工作的完成,有時這些主觀因素甚至會對工作結果產生很大影響。為了給國家輸送高素質會計人才,在高校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中,一定要堅持將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的協同,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在課程體系中政治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不斷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專業課程中融合好思政課程,由此形成富含思政元素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形成會計學專業層面的富含思政要素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會必然保證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效實現。因此,從專業這個“面”有效細化至課程這個“點”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兩個層級實現這個有效轉化,分別是從專業到課程群和從課程群到課程。
對課程群進行恰當的分類有助于課程群思政的建設。本文認為可以按照課程的內容、性質以及在專業知識學習中作用的不同,將其劃分為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雙創教育三大類課程群。
首先,挖掘理論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將這些思政元素與案例討論、社會話題等可以與學生產生共鳴的資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比如在講授《基礎會計學》經濟業務核算時,可以將瑞幸咖啡案等會計造假案例融入業務核算的講授中,從最基礎的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這樣就可以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齊頭并進。
其次,可以把思政元素融于實踐課程。會計學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上課參與感。實踐課程中,可以以知識傳導和價值引領為中心,在項目教學法或任務驅動教學法又或案例教學法下,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在鍛煉學生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的同時提升其思政水平;或以企業見習和參觀、頂崗實習等方式,由實習單位員工以經驗分享等多種途徑,傳播正能量,促進學生思政水平的全面提高。
最后,緊跟時代步伐,在雙創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思政水平的全面提升。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會計工作面臨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教師可以在培養中加入創新創業類課程,以此提高學生的雙創意識。比如,教師可以結合財務機器人出現對會計行業的沖擊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讓其意識到會計人應不斷創新、創造價值。也可以利用“挑戰杯”“創青春”等各種創新創業大賽,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從而實現會計學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
會計學專業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是最細化的實現路徑。教師作為課程教學各環節的設計者與執行者,應當根據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思路,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精選教學案例,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實現在某個具體專業知識點的教授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而不是額外機械式地增加思政教育內容。具體地,比如在講解《中級財務會計》的現金管理、銀行結算紀律等內容時,教師可使用“正反例”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嚴格守法、誠信守則的重要性。在講解《基礎會計學》中關于壞賬準備等的轉回時,可以融入“堅守準則”的思政案例;在學習固定資產折舊和期末計價等知識時,也能引入“實事求是”的方法論,通過導入視頻、案例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會計這一工作的認識,增強其會計職業精神。在講授《財務管理學》課程中有關企業價值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站在整個社會的高度,不僅要保證企業自身的利潤,同時還要想著創造社會價值;在投資決策方面的講授中,則需要培養學生重視綠色投資、保護社會環境、落實綠色發展的觀念。
總而言之,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將思政教育滲透于專業層面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的必然趨勢,更是高校實現全程育人的重要措施,對于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目前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推進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因此,構建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并形成分層級實現路徑,有助于更好地進行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才能真正實現思政教育全方位立德樹人的目標。具體地,從學生角度來講,應當提高其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從教師角度來看,應當通過不斷豐富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形式、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加強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轉變,讓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水乳交融,以保障普通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高質量推進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