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學校管理者;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新時代普通中學管理者文化建設研究”(XJK18AJC01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勝利(1968.2—),男,湖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正高級教師,碩士,校長。
一、學校管理者
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通過機制的高效運行達成資源的高效配置,管理者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美國著名領導學研究專家加里·尤克爾指出,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對他人施加影響,使他人理解任務并達成共識,推動個人和集體努力實現共同目標。筆者認為,廣義上的學校管理者是指在學校相關工作中有明確的管理對象及明確的管理任務的個體,每位教職工都不同程度地承擔著管理任務,每位教職工都是學校管理者;狹義上的學校管理者則專指在學校制度制定和運行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干部,包括學校高層、中層和基層行政干部,黨團工會干部和學生干部。通常情況下,學校管理者指的是后者。
二、學校制度文化
學校制度文化,概括來說,就是在學校制度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所形成的物化成果(文字表述)和精神成果(文化自覺)的總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與制度實踐有效互動的產物
制度是維護學校正常秩序,保證各項工作正常開展,具有法規性、指導性與約束力的文件,學校管理者既是制訂、修訂、解釋、執行制度的主體,同時也是相關制度的管理對象(客體),因此,學校管理者對制度認知的高度決定著制度發揮作用的程度。
學校管理者在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中起主導作用。管理者通過詮釋學校辦學理念,完善學校制度,促進師生對學校制度文化的認同,同時,管理者在制度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感性體驗,為制度創新積累了素材,豐富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優秀的制度文化能有效推進辦學理念與制度建設的良性互動,形成活躍的制度實踐氛圍,按照“實踐—審視—創新—再實踐”的路徑推動制度創新提質,使制度在實踐中接受檢驗、歷久彌新、常用常新。
(二)學校管理者在學校制度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現代西方學者提出了“價值觀管理”概念,該概念是指在管理者的帶領下,通過價值溝通,構建組織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價值共識,進而充分調動員工內在動力,最大可能地實現組織和個體共同發展的實踐過程。在學校相關制度約束力等同的情況下,學校管理者會因其角色差異,在獲得更深層次的制度參與感的同時,產生不同于普通管理對象的制度認知和制度體驗。管理者在工作實踐過程中所滲透的理念與行為將會產生一定的示范效應,直接影響到師生對學校制度的價值認同。
(三)學校制度物化的過程也是制度理性化的過程
理念與實踐的互動、管理者的示范引領和制度創新,均建立在對學校辦學理念的領會和貫徹的基礎之上,所以,三者均屬于學校制度文化的精神成果(文化自覺)層面。而學校制度的文字表述(成文、匯編、展示等)具有物化的特點,屬于學校制度文化的物化成果層面。筆者認為,制度表述的嚴謹性是保證制度執行嚴肅性的必要條件,制度匯編對形成系統完整的學校制度體系能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制度文字化和匯編的過程也是制度理性化的過程。
三、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不足
(一)制度本身完整性不夠,制度執行缺乏效率
一個好的制度應當是完整的,否則就會影響其可操作性,降低其應有的效果。制度最典型的不足就是操作方法模糊,比如考核制度,考核的內容和權重一般都是明確的,但有關不同內容的考核主體、考核方式、考核標準、結果運用等往往不夠明晰。不完整的考核制度可能導致制度執行時經常需要臨時搭班子,臨時制訂實施方案,造成制度運行效率低下。
(二)理念和實踐互動不夠,制度創新缺乏活力
如果學校辦學理念與制度實踐之間缺乏長效互動機制,那么學校管理者的關注點就會落在執行制度上而不在創新制度上,導致學校辦學理念在新的背景下得不到新的詮釋和解讀,新的制度不能及時出臺或舊的制度不能與時俱進,造成“舊制度難貫徹”或“新情況缺制度”的狀況。
(三)管理者示范體驗不夠,制度自覺缺乏支撐
制度實施者如果能夠深入一線為制度管理的對象做示范,并代入制度管理對象的角色親身體驗,就能形成學校制度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也起到了制度解讀和制度培訓的作用,有利于師生員工對制度理解程度和執行水平的提高。如果管理者的示范和體驗兩方面都有欠缺,那么制度管理對象對制度的理解程度自然就會少,執行制度的自覺性也會隨之降低。
(四)制度制定的民主參與不夠,制度和諧缺乏基礎
利他和利己最統一的制度才是最和諧的制度,從理論上講,在不影響集中決策的前提下,制定制度的參與者越多,制度代表的利益群體就越廣泛,就越容易達到利他和利己的高度統一。師生員工民主參與制度的制定,可以減少制度運行中的摩擦和內耗,保證制度的高效運行。而現實情況是,學校在制定制度時,特別是在制定以學生為管理對象的制度時,一線教師很少有機會參與,學生基本上沒有機會參與,難免導致制度“高大上”有余、“接地氣”不夠,從而影響制度的和諧度和有效度。
四、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策略
(一)提高制度建設民主參與度,營造“人人都是制度建設者”的制度文化
好的制度文化本質上是學校與師生員工、社會、家庭多方長期互動的均衡結果,是在不斷碰撞中達成的制度共識。學校管理者與師生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協調、互動、溝通及交流,實現一般意義上的共同決策,體現一定程度(主體適度、范圍適度、頻率適度、強度適度)的民主性,由此而達成的制度共識更有利于構建好的制度文化。比如,學校可以在制度的制定與發布過程中,將“自上而下”的單向模式變為“自下而上,民主集中”的雙向模式,讓學校所有教職工自擬崗位說明書(包括崗位職責、任職條件、工作常規與考核標準等內容),增強普通員工的參與感,加深員工對本職工作職責的認知和理解,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人人都是制度建設者”的制度文化。
學校管理頂層設計有賴于管理者制度執行的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的落地是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推力。學校在制度落實過程中,可以依據上級部門工作考核相關要求,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制定科學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
第一,形成規范各崗位的質量標準(依據工作質量分為底線標準和優秀標準),使各崗位工作者的行為與活動處于受控狀態。
第二,各部門每周向學校報送“質量管理周報”,將每周的工作完成情況對照標準分三類進行評價:第一是“主辦類工作”(本部門、本崗位的工作),主要從常規、重點和創新三個維度進行自評,常規工作重在規范化、抓落實,重點工作強調精細化、抓突破,創新工作旨在創新化、成特色;第二是“交辦類工作”(校長室下達給本部門的臨時工作任務),要求時間上事事響應迅速、質量上條條落實落穩、完成上件件復命匯報,主要從任務響應、任務完成和完成質量與效果進行自評;第三是“協辦類工作”(校長室下達由本部門牽頭的工作),主要從配合度、完成度和質量效果等三個維度對協辦部門進行評價。
第三,建立預防和糾正程序,對在考核過程中發現的隱患和問題進行預防、整改,形成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工作閉環。
構建強有力的質量管理體系旨在引入標準化管理方式,以質量標準推動制度落實,通過構建“自評—互評—他評”的評價體系促進質量意識落地生根,營造“人人都是制度維護者”的制度文化。
(三)強化管理者的示范體驗,營造“個個管理者都是制度先行者”的制度文化
學校制度文化體現的是以管理者為核心的全校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淀而成的共同價值觀。在制度運行層面,體現為協調程序與實施程序的融合;在制度考核層面,體現為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的融合;在制度評價層面,體現為發展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融合。因此,管理者必須堅持系統的思維,抓好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保障施策程序的精準性、施策方式的高效性,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結構與功能、特殊與一般的關系,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為此,學校管理體制應盡可能以信息傳遞精準、指揮便捷高效為原則,促使工作整體效能的提高。學校管理體系可實行條塊結合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拉近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基層管理者與一線師生之間的距離,管理者充分踐行制度示范和制度體驗,營造“個個管理者都是制度先行者”的制度文化。
(四)制定“制度化的制度”,營造“制度制定者先做制度遵循者”的制度文化
如果制度本身在代表性、完整性、規范性、嚴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問題,那么,制度運行的效率、效能、效果和效益勢必會受到影響。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需要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制定制度化的制度,對制度制定的原則、格式、起草、初審、試行、反饋、修訂、審定、發布等進行明確的規定。比如,制度制定要遵循“以需要為依據”“符合學校辦學理念”“制度內在一致”“讓當事人參與”“表述簡明扼要”“操作方法明確”等原則,讓制度制定者“有章可循”,營造“制度制定者先做制度遵循者”的制度文化。
[參考文獻]
鄭燕祥.教育領導與改革新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美]戴維·約翰遜,羅杰·約翰遜.領導合作型學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美]加里·尤克爾.組織領導學(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張東嬌.價值驅動型學校的特征、文化哲學與建設策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5-12.
余凱.從“何以領導”到“為何領導”:新世紀以來西方教育領導理論研究的轉向[J].中小學管理,2014(12):24-27.
肖敏慧,黃崴.西方教育領導理論的進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9(05):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