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質疑導入;情境;活動;實驗
作者簡介:何芳(1983.1—),女,湖北省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一級教師,碩士。
所謂課堂導入就是在新的教學內容開始講授之前,引導學生進入預定的學習狀態,把學生吸引到特定教學任務中去的過程。它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恰當的課堂導入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喚醒學生求知欲望,是一個優質有效的教學課堂的基礎和保障。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堂類型的不同,課堂導入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均應遵循形象直觀、興趣激發、思維啟迪、感情共鳴、審美陶冶等原則,并圍繞這些原則來展開課堂導入教學。結合教學實踐,下文主要對質疑導入,復習導入,呈現、情境導入,活動、實驗、技能訓練導入四種課堂導入方法進行探討與介紹。
一、質疑導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通常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在教學開始之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迪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思維。提問可以是簡單直接的,如七年級上冊“生物的特征”的導入問題,“什么是生物?如何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直指生物的特征和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提問也可以是層層遞進的,如七年級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導入問題,“血液是什么顏色?”“如果一個人大量失血,會怎樣?”“血液對人體有什么作用?”從表面的血液的顏色,到生活經驗——失血過多的后果,再到深層次的血液的作用,問題層層遞進,逐漸指向“要害”。
此外,教材中的“想一想,議一議”“材料分析”和課后習題中經典的提問也可作為導入問題用于課堂教學。目前正在使用的2012版《生物學》教科書經歷了幾代生物學專家的改編和補充,凝聚了眾人的智慧結晶,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日臻完善,圖文并茂、邏輯清晰。深研教材,很多版塊都設計精良,內涵豐富,在教學中大可充分利用。如七年級下冊“神經系統的組成”的“想一想,議一議”內容,“一位老人突患腦血栓,致使腦的局部血液供應不足。盡管她的四肢沒有任何損傷,卻出現了一側肢體不能活動的癥狀。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能很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是一個很好的課堂導入素材。又如七年級下冊“青春期”的“資料分析”,列舉了諸多問題:“男孩和女孩開始身高突增的年齡有沒有差別?”“男孩和女孩體形的變化與睪丸和卵巢的發育有關嗎?”“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體變化還有哪些?”。對于一個青春期的初中生來說,他(她)多么想知道青春期自己身體有哪些變化呀,用這些問題導入,直接引發了他們對自己生理方面的思考,也引發了他們對課堂的關注。再比如八年級上冊“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課后練習問題:“有些人喜歡吃生魚片等食物,你認為不將魚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為什么?”也可用于課堂導入,引發學生對扁形動物中寄生種類的警惕和關注,從而展開對扁形動物的學習。
二、復習導入
“溫故而知新”,復習實質上是幫助學生整理原有的知識體系,并使其自身的思維調整到適于接受新知識的狀態的過程。它淡化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讓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接納新知識,認可新知識,掌握新知識。在復習的基礎上引入新知,自然順暢,學生樂于接受,課堂效果良好。如在開始八年級上冊“動物的運動”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動物進化樹”,包括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哺乳動物等,復習回顧前一章節“動物的主要類群”的全部內容,幫助學生掃除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運動方式不同這一知識點的障礙,之后提問:“多種多樣的動物是如何運動的?”順理成章進入“動物的運動”的學習。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用對比知識點的方式復習舊知,導入課堂。如七年級上冊“動物細胞”學習在“植物細胞”學習之后,因此在學習“動物細胞”時,教師可先對比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差異,使學生們迅速意識到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不同,再一步步引導他們在顯微鏡下找到動物細胞,認識動物細胞,從而輕松完成“動物細胞”的教學。再如七年級上冊“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中,先對比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而后引發學生對植物體結構層次的思考: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找尋兩者的不同,順利導入課堂教學。
三、呈現、情境導入
(一)利用圖片、視頻、模型和實物等的直觀呈現導入課堂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動、易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初中《生物學》內容豐富,趣味盎然。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搜集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資料,引入課題,給學生提供直觀感性的認識,快速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積極性。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中涉及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哺乳動物等多種類群動物。課堂之初,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大量動物圖片,如節肢動物展示蚊、蠅、蜜蜂、蝴蝶、蜈蚣、蜘蛛、螃蟹、蝎子等;爬行動物展示龜、鱉、鱷魚、蜥蜴、蛇等;鳥類展示鳴禽、猛禽、攀禽、涉禽、游禽等,給學生們最直接的視覺感受,以便讓他們先全面了解各種類群動物,再通過代表動物的外形、結構、生理等方面的講解,歸納總結出不同類群動物的特征。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學生們在課堂上見到了教學內容相關的模型或實物,他們一定會興奮激動,熱情高漲,興趣漸濃。如七年級上冊“開花和結果”,教師帶著桃花的模型(有粉紅的花瓣,飽滿的雌蕊和纖巧的雄蕊)上課,學生們一看到模型,就被深深地吸引,開啟了探尋花的結構之旅。再如七年級上冊“練習使用顯微鏡”,一上課,教師就展示出顯微鏡、玻片標本等對學生來說新奇的教學用品,學生們的目光迅速被吸引。當學生看到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碘酒等物品時,自然激發了想要使用顯微鏡來探求微觀世界的渴望??梢?,這些模型和實物就是課堂的吸引力。
(二)利用詩歌、俗語、概念等導入課堂
運用學生熟知的詩歌、俗語等導入課堂,讓學生在詩歌、俗語的鋪墊中尋找和猜測課堂的“主角”,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提升了課堂的吸引力。如七年級下冊“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導入中的詩句“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和“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下把學生帶入了綠藻的王國和苔蘚的世界,教學的情境、意境水到渠成。七年級下冊“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導入中的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頓時把消費者對食物的依賴、對綠色植物的依賴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課堂導入有時候可以采用迂回戰術,由周圍到中間,由言他到言己,由關聯到關鍵。而有時候,對于有些學生完全不懂的名詞術語,教師也可以采用直截了當的方式,先給出概念,再逐步解釋,以免繞了彎路,做了諸多無用功。如七年級上冊“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教學中,教師可直接以“生物圈”概念導入課堂,讓學生自主填充生物圈的范圍和種類等,直入主題。再如七年級上冊“愛護植被,綠化祖國”,教師可以以“植被”概念導入課堂,再由學生豐富此概念,如植被的類型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等,使課堂由易到難,由表及里,一氣呵成。
(三)創設情境導入課堂
情境導入即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關聯到教學內容的過程,以期引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和興趣。它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更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如七年級下冊“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中,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你該怎么辦?為什么要這樣做?這種情境時有發生,學生的處理方法基本相同——避雨。但情境充滿生活氣息,學生也極易進入角色,并進入深層思考。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依賴于視覺、聽覺等,所以這是一個契合課堂的情境。再如七年級下冊“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導入課堂:如果甲同學患上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為什么坐在附近的乙同學很容易被傳染,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傳染的?這一情境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回顧了上節課內容,又引發了學生一系列思考:為什么氣體會自由進出肺呢?在肺內發生了怎樣的氣體交換呢?學生由此進入學習,既輕松又自然。
此外,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運用講故事、舉例子的方式創設情境,導入課堂。如七年級下冊“輸血與血型”中,教師可以以血型發現者奧地利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的故事導入課堂,學生們很快被他執著的科學精神感動,懷著崇敬之心進入本節課程學習。再如八年級下冊“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樺尺蠖的進化事例導入課堂:1850年,英國曼徹斯特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里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樺尺蠖,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干上。一些生物學家在這一地區采集了數百只樺尺蠖標本,發現大多數樺尺蠖的體色是淺色的,只有少數是深色的。lOO年后,曼徹斯特已經變成一個工業城市,這里工廠林立,煙霧彌漫,層層炭灰把樹干染成黑色。這時候,又有一些生物學家來此地采集樺尺蠖標本,他們驚訝地發現,在這次采集的標本中,深色樺尺蠖成了多數,淺色成了少數。這個事例頓時讓學生們對“生物進化”產生了好奇和興趣,從而開始了對生物進化原因的探索。
四、活動、實驗、技能訓練導入
(一)利用調查活動導入課堂
調查活動有調查的時間、地點、對象、結果等元素,因此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將其作為課堂導入素材更具真實性,更有感染力,讓學生耳目一新。七年級下冊“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對某班學生早餐現狀,比如學生是否吃早餐,早餐種類的多樣性等進行調查,并繪制成調查表作為課堂導入材料,這樣不僅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學生們的早餐現狀和問題,還起到了提示學生們“合理營養”的作用。
(二)利用學生活動、演示實驗、技能訓練等導入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來源于好奇心。對于充滿好奇心又好動的初中生來說,學生活動、演示實驗和技能訓練等無疑可以引起學生們極大的動手體驗興趣。教學七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時教師便可以采用活動導入。課前,教師可以參照課本彩圖制作鳥、蟲、樹、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細菌和真菌、蛇、貓頭鷹等的圖板。課堂中,教師請同學們利用圖板,找出鳥生存下來的環境條件,并用磁鐵將選出的圖板吸附在黑板上展示。學生們的參與度很高,教師也輕松推進了主題“生態系統”的教學。又如七年級上冊“細胞的生活”,教師可以用紅墨水擴散的演示實驗導入課堂教學,這樣既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又幫助學生們理解了分子這一微觀概念。再如七年級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技能訓練——切脈導入課堂,從找到脈搏為自己把脈到為別人把脈的過程中,學生們百分百參與到了課堂中,不僅感受到了脈搏,更理解了心率,課堂效果倍增。
“教無定法”,課堂導入方法自然也是多種多樣的,它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是值得教師們研究和探索的。首先,在實際教學中,各種導入方法其實并不相悖,有時兩種或多種導入方法的融合使用會使教學更自然和高效。其次,課堂的導入應與其他環節,特別是課堂主體環節渾然一體,層層相扣,甚至首尾呼應,使學生在自由高效的課堂氛圍中大有所獲。最后,我們一定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生的需求和教學條件等,選擇最合適的導入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喚醒學生求知欲望,從而快速有效進入課堂教學,讓整個課堂熠熠生輝,讓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讓學生的學習收獲滿滿。
[參考文獻]
華卉.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關于討論式教學法的思考[J].情感讀本,2019(36):82.
孫禮梅.環境意識培養背景下圖片資料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4).
翟樹偉.精導妙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生物課堂導入方法初探[J].亞太教育,2019(11):179.
羅小琴.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9(70):162.
祁吾珍.淺析初中生物課堂有效導入的方法[J].新智慧,2019(23):86.
張薇.初中生物課堂導入方法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9(22):85.
楊自嶺.淺談初中生物課堂導入的有效探索[J].中華少年,2019(15):168.
山丹鳳.談初中生物的課堂導入[J].新課程(中學),2019(04):58.
鄒光寧.豐富新課導入形式,提高生物教學效果[J].新課程(中),2019(0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