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大數據時代來臨,發展日新月異,傳播更快、傳播方式更加多樣的新媒體模式開始出現,為廣播電視編導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要想給觀眾帶來質量更高的節目,需要不斷創新,優化廣播電視編導思維模式,從而找到新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新方向。本文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發展的特點及發展優勢,從當前廣播電視編導發展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創新和改進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 ? 新媒體視域? ? 廣播電視編導? ? 創新
引言: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領人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在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廣播電視行業在信息領域的發展,在新媒體下信息傳播更加便捷,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方式更加多樣,迅速獲得了人們的青睞,對傳統廣播電視行業帶來很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必須加強創新,改變思維方式,采取更好的方式與時俱進,促進廣播電視編導的發展。
一、新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視編導概述
(一)新媒體時代特征
新媒體時代,數據信息量越來越多,多種數據匯集一個大數據,而這些數據信息是新媒體時代運行的基礎。通過利用數字技術、移動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由手機、電腦等終端對信息進行快速傳播,從而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信息傳輸和應用具有更強的實效性。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對于信息有更強的適應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將相關的數據信息傳輸到受眾群,讓信息傳播和應用更加主動,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對信息進行獲取。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和獲取變得更加的自由,從而快速拓寬了人們的交流空間;同時信息傳遞的方式更加多樣,不再局限于文字形式,還能以圖畫、音頻、視頻等方式進行傳播,大大提升了信息的感知能力,保證信息傳輸的正確性和時效性,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加及時。
(二)新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視編導發展優勢
廣播電視行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將自身優勢和時代特點進行更好的結合,以促進行業本身的發展。新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視行業在接收工具、節目制作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充足的發展,尤其是采訪報道的便捷性,更是進一步擴大了廣播電視媒體的傳統優勢[1]。廣播電視編導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內容順應時代發展而制作節目,讓觀眾能夠收聽收看相關內容。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信息交流的平臺進一步擴大,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快速發展的新型交流平臺,給廣播電視編導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是發展的機遇。相關從業人員可以抓住時代的特征,利用廣播媒體創新編導思維,為觀眾提供更質量更高的節目內容,以順應時代的發展。相關工作人員利用新型信息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廣播電視節目設計過程中的問題,接受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從而不斷豐富節目的內容創新和改進編導模式。
近年來,新媒體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廣播電視行業要想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就需要改進廣播電視編導集合體發展情況,改進節目的不足,利用新媒體環境下的優勢,構建自己的新媒體信息平臺,并將其作為一種常規手段,加強信息宣傳,讓觀眾能夠有更多的了解節目內容的途徑,從而增加觀眾獲取信息的便利性。通過網絡平臺可以實現和傳統信息媒體一樣的同步信息接收,同時增加了回看、點播等功能,彌補傳統模式的缺點,創新廣播電視的思維模式。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行業要充分利用先進網絡技術,不斷豐富信息傳播途徑和節目內容,更加主動地和觀眾進行互動交流,了解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針對性的優化措施,為觀眾提供更加精準和及時的信息資源。
(三)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挑戰
1.對內容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對于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廣播電視編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形式的廣播電視內容很難滿足媒體時代下信息接受者需求。同時,傳統形式的廣播電視經營理念相對落后,導致輸出的內容無法與時俱進,無法滿足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需求,不能準確抓住受眾的喜好,因此,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編導急需創新改進。
2.對運行機制的影響
新媒體是對廣播電視編導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內容和技術上,同時對運行機制也有較大的影響。當前,新媒體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在廣播電視信息傳播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和優化了廣播電視信息內容和傳播方式,但是其運行機制沒有更多相應的轉變,從而導致傳統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層層阻礙,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
3.對人才機制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下,社會對于廣播電視編導人員受到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與時俱進,建立符合時代背景的人才培養與發展機制。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從業人員需要掌握各項職業技能以及新媒體傳播理念,充分了解節目受眾的真實需求,從而在節目制作中進4行針對性的調整,滿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從而提高收視率。傳統的人才培養好發展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編導提出的新要求。
二、新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及改進探究
(一)貫徹落實新媒體融合發展的目標
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媒體要想跟上時代發展,貫徹落實新媒體融合發展目標,就必須要創新,改進廣播電視編導思維模式,將其賦予新媒體時代特征,找到新媒體時代電視廣播發展路徑,為觀眾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電視節目和信息資源,從而以滿足新媒體市場的需求,促進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
廣播電視編導要根據新媒體時代特征以及功能需求,優化電視節目和網絡平臺,為受眾群眾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保證信息的傳輸的便捷性和時效性;同時,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由按時接收的特點,電視編導可以對此進行創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因此,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編導一定要充分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貫徹落實新媒體中發展目標,保障廣播電視節目質量,為受眾提供更加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務,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
(二)加強多媒體合作
傳統電視廣播節目在信息傳播途徑和方式上比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電視廣播行業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降低了電視節目質量以及傳播效果[2]。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廣播節目的內容質量是一方面,同時傳播途徑也尤為關鍵,在一般情況下,節目的傳播途徑,宣傳方式決定了節目是否能取得成功。因此,廣播電視編導要結合當前自媒體時代的特點,創新宣傳途徑,與多媒體密切合作,積極搭建融媒體平臺,通過話題新聞等形式創新廣播電視傳播途徑,吸引更多的受眾,以跟上新媒體時代發展的需求。
同時,廣播電視編導要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結合實際情況發展創新傳播途徑,讓廣播電視行業在新媒體時代能夠被更多的受眾接受并熟悉,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節目,促進廣播電視行業不斷發展。
(三)創新廣播電視編導思維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行業要發展不僅要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自己的網絡宣傳交流平臺,同時廣播電視編導還要創新和改進思維模式。傳統媒體行業中廣播電視是人們生活中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到來,人們接觸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廣播電視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正在逐漸下降。因此,廣播電視編導要根據當前全新的媒體環境和發展趨勢,改進思維模式,進一步認識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特征,強化創新意識,以滿足更多人的需要。其次,廣播電視編導在節目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激發人們對于電視節目的興趣,深化對身邊事物的了解。同時,廣播電視編導需要靈活的調整思維模式,改變傳統單向慣性思維的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形成獨到見解。廣播電視行業要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必須要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的思維模式,才能不斷提升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技能,從而從思維模式上對廣播電視編導進行創新。
(四)創建網絡平臺,豐富節目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可以為觀眾提供更多信息內容以及信息傳輸方式。在此背景下,要想促進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需要重視互聯網絡,創建互聯網平臺,不斷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節目內容,實現廣播電視內容多樣化發展,讓受眾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接收信息資源。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廣播電視節目內容多樣化是吸引人們觀看興趣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強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互聯網陣地實現廣播電視網絡化發展,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等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宣傳電視節目,讓人們了解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激發觀看興趣。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除了要改進思維模式以外,還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豐富節目內容,拓展宣傳途徑,讓廣播電視行業在新媒體時代中取得穩步發展。
(五)構建高水平的廣播電視編導隊伍
構建高水平的廣播電視編導隊伍,提升編導人員的素質,能夠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編導創新,提升節目內容質量。隨著經濟的經營發展,當前不少事業單位對于經濟效益越來越重視,部分廣播電視編導對于節目收視率與經濟效益的目標追求也越來越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職業道德底線,利用各種噱頭博取眼球,這樣不僅違背了相關職業規范,同時還會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模式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受到觀眾的追捧,可以提升經濟效益,從長遠來說是非常不利于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于節目內容質量的把控進一步嚴格,要求廣播電視編導必須具備足夠的素質,提升節目內容的社會價值,杜絕庸俗節目內容,通過對廣播電視編導創新和改進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為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一定的挑戰。為了保證廣播電視行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加強廣播電視編導創新,貫徹落實新媒體融合發展目標,加強多媒體合作,創新編導思維模式,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豐富節目內容創新宣傳形式,同時,要構建高水平的廣播電視編導隊伍,把控節目內容質量,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
作者單位:齊美慧? ? 長春廣播電視臺
參? 考? 文? 獻
[1]李萍,李勇.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與改進[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1):147+149.
[2]楊帆.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與改進[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