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在中職教學過程中,互聯網技術逐漸受到重視,同時互聯網技術日益普及,為我國中職教育中關于德育教育開辟全新的道路,并且注入更多活力。互聯網的出現,對中職德育教育方式帶來極大的轉變,也使得當前德育教育面對更多的挑戰。需要利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互聯網所具備的弊端,并且找到合適的策略,這樣才能確保在“互聯網+”背景下,讓中職德育教育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關鍵詞】? ? 中職教學? ? 職業規劃? ? 主要問題? ? 影響策略
引言:
從當前中職教育情況來看,其與其他階段教育有著極大的差異,中職德育教育應當將學生職業規劃作為其中的重點,并且利用一系列的程序和方式,針對學生未來做好職業規劃,并且開展心理健康、法律道德等一系列工作,德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具備優良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就業觀,為日后更好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通過對傳統德育教育進行了解,筆者發現其存在兩個主要的弊端:
一方面是未能貫徹與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因為中職院校當中學生有著較為薄弱的文化基礎,并且不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德育教學過程中,無法對于于難度較高的內容進行全面的衡量,這就會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傳統模式之下,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以填鴨式為主,而這種方式過于的呆板和單一,迫使學生接受知識,難以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被扼殺。
一、“互聯網+”時代下中職德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結合,這里的“+”就代表了結合的意思。在互聯網+背景下,就需要推進教育和互聯網的結合。對中職德育進行改革,在互聯網+時代體現出一定必要性。
(一)激發學生德育學習的興趣
如果學生缺乏興趣,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就不會產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應當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更好地掌握德育知識。
目前來看,中職院校很多學生在學習時缺乏積極性,“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變得更加生動與有趣,在教師所創造的輕松且愉悅的環境之下,學生能夠積極地學習德育知識,并且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與傳統德育教學相比,互聯網時代下的德育教學能夠有效的利用教學技術以及資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對于德育教學內容進行豐富
中職院校傳統德育教育主要是以教材內容為主,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因此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中職院校學生所提出的德育學習需求,所以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利用現代教學資源和技術,特別是網絡當中具備多樣化的德育教學資源,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
除此之外,在“互聯網+”背景之下,與德育相關的資源更新速度極快,所以教師能夠接觸到更加實時的內容。通過現代教學資源和技術,也能使得中職院校德育教學情景變得更加生動。學生可以模擬情景對話,在這樣一個輕松的氛圍之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面。
二、互聯網對于中職德育教育所帶來的影響
(一)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傳統德育教育授課方式受到極大的沖擊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原本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改變。比如教師在中職德育教育中,往往扮演的是知識傳授者角色,這就會導致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性被不斷的削弱,而德育課堂需要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權和話語權,所以教師應當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當中的主體,并且為學生賦予更多的話語權。同時在一些情況之下,學生與教師相比,其所掌握的知識更加具備全面性和時效性,學生才是課堂當中的知識傳播者以及知識接受者。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學生能夠對于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提出質疑,并且做好及時補充。
(二)對于教師所具備的綜合素質,提出嚴峻的挑戰
因為德育教育課程具備極強的特殊性,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需要結合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出現片面且錯誤的觀念,那么就會被他人所曝光,并且遭受社會輿論,對于教師的個人生活以及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使得教師出現錯誤觀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材內容較為片面、陳舊,未能做好及時更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教師日后教學產生極大的誤導。所以教師需要有效地提高自身所具備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的教育方法
(一)主動提高教師所具備的文化素質
教師應當將終身學習作為基本的教學觀念,將與時俱進的思想加入其中,從當今社會發展潮流和世界局勢出發,主動捕捉教材內容,并且在備課過程中應當主動的打開眼界,著眼于社會熱點以及時政新聞,在教學中教師也需要與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做好對接,采用設身處地方式,體味和理解學生的所想以及所思,主動聽聽學生的觀點,并且對學生所出現的負面思想以及消極思想進行及時的糾正以及補充。除此之外,也能保證學生不再被一些事物表面所蒙蔽和誤導,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心理認知層次和思想高度,使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使得傳統德育課堂模式被不斷的改進,營造了活潑濃厚的學習氛圍,主動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保證開展合作學習方式,使得德育教育得以落實,并且提高教學質量。
(二)采用嚴謹治學態度,保證德育教育具備科學性
隨著當前互聯網的出現,在其背景下開展德育教育,作為新時代教師,應當嚴認真斟酌語言,把握好語言尺寸,避免對學生產生不必要的誤導,同時也需要對學生負起責任,并且避免自己在教學中出現口誤,而被他人推上風口浪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好認真的備課工作,主動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科學的,客觀的角度,對于德育教材當中一些錯誤的以及過時的成分進行完善與修改,確保德育教材具備正確性,并且將時代內容全新的時代內容帶給學生,避免因教材當中的錯誤觀念對其他人造成誤導。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整合一些零散的信息,對于片面的、孤立的信息做好補充,教師也需要主動的反思自己,確保教學具備全面性、科學性,保證言辭具備嚴謹性,提高自身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德育教育的出現,對于養成學生人格,保證學生更好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當前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其榜樣,需要以身示范,并且在學生德育培養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對于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互聯網+”背景下,德育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目光。目前來看,中職在開展德育教育時,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能通過強有力的信息資源獲得更多的知識,利用實時新聞來填滿自己的理論知識空白,確保將更多的活力注入到德育教育當中來。因為興趣作為學生的老師,教師需要結合互聯網,選擇學生喜歡的德育方式,以此來抓住學生的眼球,并且不斷激發學生在學習當中的積極性和熱情,提高學生的整體效果。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德育教育重要內容,作為教師需要對于原本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變原本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利用QQ,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的社交平臺,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對話,將因材施教模式加入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傳統德育教育受到空間和時間所帶來的限制。
除此之外,教師也能夠針對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差異、思想差異等進行不斷的疏導,從學生具體情況出發,設計有效的解決對策,保證師生之間進行不斷的互動,最終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德育教育服務。
最后,教師也需要創新傳統的授課模式,確定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作為德育課堂當中的操控者,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學生應當保證自身與教師具備平等的地位,并且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來,利用合理爭辯方式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德育教學模式的出現,也打破了傳統灌輸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在學習時的興趣和熱情,并且保證德育教學效果得以全面的提升。
(四)對于教學手段進行豐富,通過實踐使得德育教育得到全面的落實
隨著互聯網發展速度加快,為教師開展德育教育提供多樣化的手段,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尋圖片、視頻等一系列的直觀教學資源,并且將其運用到教學當中來,使得原本傳統且單一的教學方式可以改善,并且提高德育教育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而德育教育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形式,而是主動打破傳統課堂所帶來的限制,確保實踐操作和課堂教學相互聯合,教師應當保證德育教育能夠有效地落實到實踐當中。學生通過行動感受到為社會服務、與他人分享之間的樂趣,并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可以通過社區服務、消毒和做志愿者等多種方式為他人尋求福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陶冶情操,提高個人所具備的綜合素質,這才是當前開展德育教育最主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也明確表明互聯網作為科技不斷發展的結果,而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方面面,并且也不斷深入到課堂當中來。作為教師應當順應形勢,看清情況,在“互聯網+”背景下將自己打造成德育教育支持者,并且利用互聯網所具備的數據知識以及平臺,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德育教育提供服務。在互聯網背景之下,教師在推進德育教學過程中,應當確保自己能夠以身作則,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主動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優秀的情操,并且在日后學習與生活中主動地幫助他人。
作者單位:嚴舒? ? 江蘇省濱海中等專業學校
參? 考? 文? 獻
[1]張維忠.“互聯網+”視域下中職德育創新的實踐探索[J].品位·經典,2021(18):80-81+105.
[2]胡必成.互聯網+下農村中職學校立德樹人德育教育策略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1(18):99-100.
[3]羅秋花.“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思想政治課堂創新教學探索[J].科教導刊,2021(09):132-134.
[4]白才堂.利用移動互聯網創新中職德育工作模式[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1(0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