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南北建筑差異自始便有,南方輕盈通透,北方大氣莊重。這些差異是由自然,歷史,人文因素綜合形成的,但都建立在中國古代建筑戀木,親地的基礎上。在此探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多樣性及其同樣性。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 南北差異
引言: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在風土人情,文化特色,地理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下,建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筑,為后人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中國地面廣袤,各處環境又有不同,我們按地區方位可將中國古代建筑特色大致歸類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
南北建筑的差異自原始社會起便有“南巢北穴”的體現。而后,南方建筑主要呈現著輕靈飛動,繁復多變的特質,北方則是大氣莊重,質樸簡潔,當然主要體現在民居上。這些特質是建立在非常深刻的自然,歷史,人文基礎之上的。
南方地區包括了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嶺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由兩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此地區一直地少人多,歷史上幾次北人南遷,多遷至此地區,貴族富商,文人豪客也多聚集在此地。建筑組群比較密集,庭院狹窄。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致富麗,雕刻彩繪十分精致。長江中下游平原傳統建筑的總體風格是秀麗、靈巧。嶺南指南方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于現在廣東、廣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這個地區的民居建筑平面比較規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門窗狹窄。屋頂坡度陡峻,翼角起翹比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民居更大。城鎮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閉性很強。房屋裝修、雕刻、彩繪同樣富麗、繁復,手法精細。嶺南地區建筑的總體風格是輕盈、細膩。
北方地區包括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華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其建筑組群方整規則,庭院較大,中庭和邊角一般會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風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離散型,各棟單體建筑相對獨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頂曲線平緩。建筑材料多用磚瓦,木結構用料較大,多數裝修比較簡單。黃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青海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建筑院落的封閉性很強,屋身低矮,屋頂坡度低緩,還有相當多的建筑使用平頂。建筑材料方面,很少使用磚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墻,裝修簡單。黃土高原之上還常建有窯洞建筑,總體風格是質樸、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還建有許多清真寺,它們體量高大,屋頂陡峻,裝修華麗,色彩濃重,與一般民間建筑有明顯的不同。
由此南方以園林建筑最為突出,其代表是蘇州拙政院,而北方則是四合院,窯洞建筑突出,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則是其典型代表。
蘇州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將其買下,聘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全園包括中、西、東三個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空間處處溝通,互相穿插,形成豐富的層次。由于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園林地域范圍小,又因河湖、園石、常青樹木較多,因此,園林景致細膩、精美、曲折、幽深。
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這是一座結構精巧而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整個院落位于一個方形的圍墻之內,四周是全封閉的,墻面內由磚砌筑,高10多米,上層是女兒墻形式的垛口。由外面還能看到一個個的更樓、眺閣,就像是城墻上的敵樓一樣,很有氣勢。整體看來,在堅實的墻體掩護下,喬家大院就如一座穩固的城堡。喬家大院平面布局呈雙喜字,共有六個大院、一十個小院,相互穿插、交錯,共313間房屋。如此復雜的布局,組成了一格富有變化的建筑空間。雖然現在看來,喬家大院內的建筑是一個整體,其實六個院落建筑有先有后,并非營造于同一時期。喬家大院中最大的院落是一號院和二號院。它們的布局形式是祁縣一帶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樓院”,具體地說,也就是里院的正房、東西廂房都為五開間,外院的東西廂房都是三開間,里外院之間有穿心廳相連。而除了廂房外,倒座房、過廳、正房都是二層樓房。在整體的構成上,喬家大院的房頂非常有韻律。房頂由高到低,起伏變化,抑揚頓挫,在反復、連接、交錯、間歇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不論是從拙政園和喬家大院來看還是從廣義南北方來看,它們無不是以木架結構為主要方式,重視運用建筑比例、尺度、節奏、均衡、層次等藝術手段,其總體風格古樸、典雅和靜謐,有著中國文化特有的氣質和美學傾向。南北建筑的差異不但是當地居民充分利用了地區環境與自然相結合,它還豐富了建筑的樣式,使得在“人”,“道”基礎上建筑更加多樣瑰麗。
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中,建筑藝術可謂異于其他一切文化建筑的樣式,其材料和結構的靈活性與多樣性都是無可比擬的。建筑是一個文化的載體,從建筑中可以了解更多文化的美妙之處。何鏡堂教授說過:“建筑是一個產物,世界上是沒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體的地區建筑,它總是扎根于具體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環境所制約。”。就中國古代建筑而言,都普遍呈現出巧妙的將實用性,技術性,空間性以及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糅合在一起,絕妙展示出大地文化和大地哲學。
參考文獻:
[1]馬曉. 中國古代建筑史綱要[M].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07.425.
[2]梁鶯歌,劉浪. 中外建筑風格分析[M].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507.154.
[3]吳家煒,毛曉兵. 中外建筑史[M].南京大學出版社:21世紀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精品教材, 202001.137.
[4]黃廣龍,鄭妙玲,吳荔,楊力維.中國古代建筑結構體系演變的時間和空間穩定性特征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21)
[5]孫文舒.中國古代建筑賞析——評《中國古代建筑與藝術》[J].工業建筑,2021,51(01)
[6]閆小宇. 淺析中國傳統建筑中南北方雀替的差異[J]. 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7(13):1.
[7]淦凌霞. 南北地域差異視閥下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比較[J]. 惠州學院學報, 2014(5):4.
[8]孫雋哲. 中國南北方標志性建筑風格差異研究[J].? 2018.
[9]沈福煦.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0]齊松濤, 王萌, 周志威,等. 中國本土南北方建筑內部差異化分析[J]. 建材與裝飾, 2019(12):2.
作者簡介:金凱婧(1987—),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雕塑、首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