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嬋
【摘要】小學語文的重點不是成績,而是語文綜合能力及語文素養的培養,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階段。閱讀能力的強弱是語文素養的側面體現,提升閱讀能力能夠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并且終生受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是一種財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是當下的教育需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師至關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作為三大基礎學科之一的語文,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文化底蘊方面有著其它學科望塵莫及的推動作用。在小學語文學科中加強閱讀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實效和語文綜合素養。在實際教學當中,家長和教師切不能將語文成績視為最終的目標和成功,而要重視學生各項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發揮特長。
一、選擇合適的書籍
隨著當前經濟的發展及互聯網的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觸到更多的閱讀資源,閱讀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然而,信息風暴下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對成長有利。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掌握選擇適合自己書籍的能力。作為教師,還應當幫助學生辨別書籍的好壞,培養學生的分辨能力,讓他們會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結合每個年級“快樂讀書吧”推薦的書目,給學生推薦適當的書籍。例如,在學習完《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這幾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相關的書籍,類似于《中國民間故事》《中國神話傳說》《山海經》,等等,提前為學生尋找到網絡閱讀的資源,鼓勵學生在可承受的范圍內去選購圖書。通過課外書籍的閱讀,能夠加強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并且填充新的知識進去,不斷豐富文學的積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里搭建一個讀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籍拿到學校里和同學們共享,進行書籍資源的流通,提高書籍的利用率。其次,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圖書漂流活動”和“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借鑒他人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興趣,并且在閱讀中獲得成就感。
二、書寫讀書的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古人讀書講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既是閱讀的方法,又是閱讀的習慣。其體現著完整的閱讀歷程:用眼睛去接觸文本,用誦讀去轉換、表現文本,用大腦去思考體驗文本,用文字去表達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和由此獲得的啟迪、樂趣。閱讀時,需要對文本中字詞句段進行圈點、勾畫與批注,適時地記錄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疑惑,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在閱讀當中也是同樣的,讀書筆記能夠將閱讀成果深刻地記錄下來,幫助我們進行每一次的回顧和復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之中,記筆記不但可以強化閱讀的效果,還能夠培養語文的綜合素養,它是閱讀教學的好伙伴。教師應當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的方法,教育他們如何將自己的閱讀感悟轉變成文字記錄下來。
讀書筆記可以分為三部分:摘抄原文、歸納提綱、寫讀后感。例如,《月是故鄉明》這篇課文是非常典型的散文,通過借景來抒發感情。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讀書筆記的任務。第一遍閱讀的時候,在筆記本上將文章中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第二遍閱讀時,對文章進行歸納和總結、整理出課文大綱;完成課文學習之后,書寫一篇500字的讀后感。通過好詞好句的摘錄,可以加強語言的積累,豐富寫作的素材。文章主旨的概括,能夠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抒發真實的感受,對課文進行評論。久而久之,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三、傳授閱讀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旨內容、吸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閱讀、掌握閱讀的方法。因此,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圍繞閱讀技巧指導展開,以此為焦點,進行授課。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閱讀試煉,以初讀、精讀、熟讀四種方法為主閱讀指導課。例如,在學習《落花生》一文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15分鐘的時間進行閱讀,閱讀的步驟為:①5分鐘的初讀,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全文大意、讀通段落,通過工具書和上下文自學生詞,對文章的結構和語言有初步大致的了解;②5分鐘的精讀,要求學生弄清段落之間的關系、歸納課文的內在含義,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③5分鐘的熟讀,要求學生對課文主旨進行發散思考,能夠將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熟能成誦。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安排了“學習用批注的閱讀方法”這一語文要素,在單元的“交流平臺”中對批注閱讀的方法進行了歸納和整合。讀寫互動的批注側重于“批語”能力的提升,同樣可以聚焦于文本寫得好的地方、有疑問的地方、有啟發的地方等。批語的方式可以是精煉的一個字、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話,甚至是長長的一段話。批注這一閱讀方法,對于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有著事半功倍的意義,而且可以伴隨學生未來的閱讀,成為重要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通過閱讀程度的有序遞增,幫助學生在實戰中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掌握閱讀方法。每一節課都可以進行這一類的閱讀體驗,加深學生的記憶,通過量變引起質變。
除了課內閱讀外,課外閱讀也是培養閱讀習慣的另一大陣地。教師可以多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任務,給予學生一個明確的閱讀目標。在閱讀目標的指引下,學生自由地選擇書籍開展閱讀。并且,在課外閱讀中也可以使用課內閱讀的方法,進行閱讀習慣培養的又一輪鞏固練習。另外,家長和教師應該倡導每日閱讀,保證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有條件的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進行閱讀,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能力,閱讀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眼界,開拓視野。通過閱讀,學生能夠獲取更多課本以外的信息,日積月累形成一套帶有個人色彩的知識庫。除此之外,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夠讓學生終生受益,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和平靜。新課改提出,語文教育中要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胡冬梅.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實效——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淺析[J].新課程(小學),2019(9):193.
[2]陳振強.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
[3]齊國瓊.重視教學策略 ?提高閱讀實效——略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運用[J].新課程,2020(20).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