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峰
摘要:在豬群管理粗放的情況下,豬群發生營養性腹瀉后往往不會引起管理人員的重視,這樣病豬腸道微生物環境發生改變,逐漸刺激腸道黏膜受到損傷,給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帶來可乘之機,極易誘發豬群感染其他疾病,進而明顯降低豬群的生長速度、飼料利用率和生產性能,勢必影響豬群的養殖效益。為此將豬營養性腹瀉的病因分析、臨床特征和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關鍵詞:豬群;營養性腹瀉;飼料營養;環境溫度
在豬群飼養管理過程中,由于環境條件變化異常、飼料蛋白含量過高、飼喂管理不當等原因,豬群非常容易發生營養性腹瀉,如果不能夠及時發現,就會影響豬群的生長發育和體重增長,甚至危害到豬只生命健康,希望管理人員能夠盡快查找到相應的發病原因,就可以更好地進行改進,幫助病豬盡快恢復健康水平[1]。
1 發生營養性腹瀉的原因分析
1.1 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
蛋白質相對其它營養物質難以消化,如果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較高時,過多的蛋白質被消化道攝入后,就會在腸道內發生分解和酸敗,一些有毒物質,如腐胺、尸胺等就會產生,促使腸道絨毛受到嚴重損傷而發生水腫,分泌更多的黏液,這些黏液就會成為致病性細菌的營養液,致使整個消化道有益菌群受到抑制,腸道菌群嚴重失衡,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成為必然。同時在毒性物質的刺激下,腸道蠕動加快,結腸吸收水分的能力明顯下降,也會增加糞便中水分的含量而發生腹瀉。
尤其是飼喂仔豬的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較高時,仔豬體質弱小,各個組織和器官發育不健全,消化功能較差,不僅增加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難度而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而且植物蛋白往往是過敏反應的重要抗原物質,還容易對飼料中的抗原產生過敏反應,進而發生過敏性腹瀉。這也是仔豬攝入過多蛋白質飼料后容易發生營養性腹瀉的主要原因。
1.2飼喂管理不當
在豬群生長過程中,大多管理人員認為豬只個體較大,對飼喂管理要求不太嚴格,就會隨意投喂一些飼料,這樣的豬群往往容易一次性采食過多的飼料,不僅給整個腸胃帶來負擔,促使胃壁明顯擴張,收縮能力下降、分泌消化酶數量減少,降低胃壁消化功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同時沒有固定的飼喂量的情況下,還會引起飼料長時間的堆積,給霉菌繁殖提供便利條件,這樣飼料中霉菌毒素含量容易超標,豬只攝入飼料后在毒素的刺激下,直接發生腹瀉癥狀。另外突然更換飼料,也會對腸道產生刺激或帶來不適應,容易引起腹瀉病的發生[2]。
1.3環境條件惡劣
有的圈舍在冬季所有縫隙和門窗、通風口都沒有堵塞,這樣冷風會直接吹到豬只身上,受到冷應激而繼發營養性腹瀉。反之在夏季沒有通風降溫設施,或未搭建遮陽棚來降低圈舍溫度,致使圈舍溫度過高,豬只飲水量增加來排出熱量,促使消化道紊亂而發生營養性腹瀉。
另外,墊料潮濕或飲水不足的情況下,會影響豬只對飼料的消化能力,長期下來也會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并且飲水污濁時,增加感染病菌的風險,直接對腸道黏膜產生嚴重損傷,給腹瀉病的發生提供條件。
2 臨床特征
由于引起豬群發生營養性腹瀉的原因比較復雜,大多由于飼料難以消化或飼喂管理不當引起的,促使豬只機體發生代謝紊亂、腸道菌群失去平衡,致使病豬表現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采食量明顯減少、被毛粗亂、皮膚發白、逐漸脫水和貧血,有的出現神經癥狀。同時還出現嘔吐、排稀軟糞便等情況,病情嚴重時,糞便呈水樣噴射出來,甚至發生大便失禁現象,最后發生酸中毒、衰竭而亡。這些臨床癥狀與病毒性腹瀉有明顯區別。
3 防治豬群營養性腹瀉的有效措施
3.1適當降低飼料中蛋白質含量
通常情況下,動物采食蛋白質飼料后,需要大量的水分來消化和吸收,相比來講比較難以消化,這樣豬群排出的糞便黏性就會大大增加。尤其是仔豬攝入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后,容易發生消化不良性腹瀉。實驗證明,將仔豬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由22%降低到19%,并適當增加賴氨酸含量,可以降低40%的腹瀉病發生的比例。所以需要根據豬群生長周齡,來調整飼料配方,保證蛋白質、能量含量平衡,尤其是各種氨基酸之間保持平衡,供給仔豬的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適當降低一些,有利于減少營養性腹瀉病的發生[3]。
3.2合理使用酸化劑
在酸性環境中,有害菌群的繁殖會受到抑制,有利于保持豬只腸道菌群處于平衡狀態,對維持豬群腸道健康非常有利,進而降低營養性腹瀉的發生。研究表明: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一定量的酸化劑,可以讓豬只消化道內維持酸性環境,不僅促使有益的乳酸桿菌增加繁殖速度和消化酶的活性,而且還能夠有效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繁殖,對維持腸道健康非常關鍵。
3.3合理飼喂
管理人員需要根據本場實際情況和豬群生長狀況制定合理的飼喂程序,定時定量飼喂豬群,在保證營養充足的前提下,還有利于減少飼料浪費和避免營養性腹瀉。尤其在仔豬飼喂期間,需要控制每天的采食量,因為仔豬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在剛斷奶時,攝入腸道內的營養成分突然發生改變,再加上采食量較大時,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建議按照正常采食量的80%來給料,過渡飼喂2~3 d后,再恢復到正常飼喂量,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腹瀉病的發生。
同時在飼喂過程中還需要逐漸更換飼料。應隨著豬群周齡的增長,隨時調整飼料配方來滿足機體生長需要,在更換飼料時需要逐步過渡飼喂5~7d,避免營養成分突然變化引起腸道消化不良,甚至菌群失去平衡而發生營養性腹瀉。
3.4保持適宜的環境條件
不同周齡的豬群需要的環境條件有所差異,通常仔豬需要溫度較高些,隨著周齡的增加體溫調節能力逐步健全,需要生活在20~22℃常溫下。在實際生產中,需要根據外界氣候變化,隨時調整圈舍的通風設施或保溫設備,保持環境溫度適宜。有條件的養豬場,需要給豬群鋪設松軟的墊草,尤其是母豬或仔豬,對環境條件比較敏感,在寒冷冬季腹部容易受涼而發生腹瀉。同時保持飲水干凈充足。
3.5救治辦法
對于癥狀較輕的病豬,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同時供給營養全價和容易消化的飼料,供給環境舒適的條件,減少各種應激反應,幫助病豬逐漸恢復健康。對于癥狀比較嚴重的病豬,需要肌內注射廣譜抗生素,來預防病豬繼發感染細菌性腸炎,一般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即可,同時補充體液,減緩腹瀉引起的脫水癥狀。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益生素或微生態制劑,來調節消化道內的微生態環境,促使腸道處于健康狀況。
4 小結
總之,在豬群管理過程中,需要重視營養性腹瀉給豬群帶來的嚴重危害,首先根據豬群生長周齡來調整飼料配方,適當降低蛋白質的含量,并保證各種氨基酸含量平衡,同時合理飼喂,避免飼喂量過多,或突然更換飼料。另外供給舒適的生活環境,保證圈舍溫度、濕度和空氣良好,有利于減少營養性腹瀉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孫麗梅.豬營養性腹瀉的病因分析、臨床特征和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7(6):96.
[2]扈新月.仔豬發生營養性腹瀉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7(1):95.
[3]姚曉武.斷奶仔豬營養性腹瀉及防治措施[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