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生
摘要:蛋雞馬立克氏病是由病毒感染蛋雞引起的以淋巴細胞增殖為特征的傳染病。本病不僅能夠在不同批次雞群中水平傳播,還可以通過種雞垂直傳播給下一代商品蛋雞,并且蛋雞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一旦雞群感染本病,整個雞群幾乎就會被摧毀,從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本病給整個蛋雞產業造成危害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將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和馬立克列氏病為影響養雞業健康的三大疾病。為此將本病的有效防控措施介紹如下,希望蛋雞場能夠很好地防控本病發生。
關鍵詞:蛋雞;馬立克氏病;防控措施
蛋雞在生長過程中容易感染本病,尤其是空舍期間消毒不徹底,或者引起時選擇種雞場不當,就會增加雞群感染本病的風險。通常情況下,雞群在70日齡后發病率較高,并且表現雞精神不振、羽毛雜亂無光以及食欲不振。隨著馬立克氏病病情的發展,雞精神病癥狀進一步萎靡,出現劈叉類的神經性特征臨床癥狀,并且出現死亡現象。發病雞群不僅生長速度減慢、雞群大小不齊,而且還會引起飼料利用率和生產成績的下降。最重要的是如果是種雞還會垂直傳播給后代雛雞,給蛋雞場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1 流行特點
1.1 易感動物
馬立克病毒主要感染雞群,無論什么品種和生理期的雞群都是易感群體,容易被病毒傳染。此外,珍珠雞、鵝、鴨、火雞、鵪鶉、雉雞、鴿子、金絲雀、以及天鵝也可感染馬立克病毒,但基本上不會引起發病。但是,馬立克氏病毒不會感染哺乳動物,而且對人類也沒有任何危害。
1.2 疾病傳播途徑
雞群感染馬立克氏病后可以持續向環境中排放病毒,通常發病雞群或者康復雞群會成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可以在發病雞只的羽囊上皮細胞中進行快速增殖,可以通過羽毛屑傳播病毒。健康雞群如果直接或間接接觸發病雞群就會感染本病,本病還可以通過呼吸道進行遠距離傳播。另外本病還可以經過種雞垂直傳播給后代雞群,并且引起雞群發生免疫抑制,極易誘發或混合感染其他。
1.3 發病特點
馬立克氏病在70日齡發病,剛開始時每天有3~5只雞死亡。隨后,蛋雞死亡數量逐漸增加。在90日齡發病,雞群每天有20~30只雞死亡。一般來說,雞的死亡高峰在91~130日齡,每天有30~50只雞死亡,隨著時間延長到140日齡時,雞群死亡數量逐漸減少,每天死亡數量減少到10~20只,到160日齡后,每日死亡雞數降至3~5只,以后雞群基本恢復正常[1]。
2 臨床癥狀
蛋雞感染本病后。往往表現不愛活動、食欲下降、采食量減少和發生腹瀉癥狀。隨著病情發展,病雞步態出現蹣跚,較重的不能緩慢行走,常蹲在地上,單肢或雙肢完全或不完全癱瘓,處于“劈叉”的姿勢,即兩只腳分別向前和向后伸展。頭和脖子歪斜或頭和翅膀下垂。個別病雞眼睛呈斑點狀彌散灰白色或同心圓環,一側或兩側視覺強度喪失。最后病雞逐漸消瘦,脫水或衰竭死亡。
3 剖檢變化
3.1 發病初期病死雞
在尸檢時,只有腺胃乳頭充血、腫脹和出血。小腸內容物呈氣泡和水狀,腸腔內蓄積大量綠色或白色疏松的糞便。肝臟明顯腫大,其他臟器均無明顯變化[2]。
3.2 發病高峰期病死雞
尸檢時,肝臟腫大到正常肝的3~4倍,有時超過5倍,并有出血癥狀。存在米粒或大豆等不同大小的實性腫瘤結節,腫瘤組織多為球形。腎臟腫大、尿酸鹽沉積、并且有明顯的腫瘤結節。腺胃腫大像乒乓球形,腫脹是正常的1~2倍,有的可達3倍以上。摸上去很硬,乳頭明顯增厚、出血或潰爛。有時漿膜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硬斑。卵巢增大到原來的1~2倍;有劈叉神經癥狀的死雞,剖解可見坐骨神經變粗。
3.3 發病后期病死雞
尸檢時,在病雞各種主要臟器:肝臟、心臟、脾臟、腎臟等都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腫瘤結節,并且在腸系膜、卵巢上面也會布滿白色腫瘤病灶,有的肋骨和股骨頭等部位都可以看到白色病灶。這些都是本病的典型病理變化。
4 實驗室診斷
首先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病雞或死雞的肝臟或脾臟上面的病料,在37℃條件下,無菌瓊脂培養基上培養48h。沒有看到任何細菌生長情況,說明本病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然后采集病雞脾臟、心肌、胸腺、胰腺、法氏囊、胃腸道、腦、肝、肺以及腎等組織的病料1~2份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建議用甲醛溶液固定后,再染色進行鏡檢,可以看到這些發病組織均可見彌漫性或局灶性腫瘤細胞。腫瘤組織由層狀粘連細胞和少量網狀細胞組成。此外,頸上囊內的卵泡形態正常,卵泡之間稀疏疏松的結締組織內有不同的淋巴細胞。
最后收集病雞羽毛浸入5倍量鹽水中,用玻璃棒擠壓羽毛漿。反復凍融3次后,6,000轉/min,離心10min,進行血清學檢測。同時采集病雞心臟和血液分離血清,作為血清抗體檢測。用瓊脂擴散試驗檢測馬立克氏病標準抗原。結果顯示血清抗體和標準抗體陽性率100%。并且羽漿抗原和血清抗體也呈陽性,這樣就可以確診蛋雞感染了本病。
5 防治措施
5.1 防治方法
立即將發病雞群或養雞場隔離起來,用碘制劑或癸甲溴銨碘復合溶液對所用的生產設備和用具進行消毒處理,可以在病雞飼料中添加雙黃連、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草藥來抑制病毒復制,同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和黃芪多糖來增加雞群免疫力。
5.2? 預防措施
為有效預防和減少馬立克氏病的發生,雛雞應在孵化后立即接種馬立克疫苗,可以很好地提高雛雞的抗體水平,達到降低雞群發病的目的。目前,預防雞馬立克氏病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是免疫接種。最常用的是雞馬立克氏病火雞皰疹病毒活疫苗,顯然,馬立克氏病Ⅰ+Ⅲ型二價活疫苗更有效。因為疫苗是在潛伏期注射的,所以需要1~2周才能產生合適的抗體。因此,應盡一切努力將雛雞飼養在清潔無菌的環境中,減少外界病原體對雛雞產生的侵害。雛雞免疫接種疫苗后可以達到90%以上的保護效果,所以馬立克氏病的暴發仍然發生在個別群體中,這些可能是由于免疫失敗造成的。因此,免疫后應定期檢測雞群的抗體水平,確保雞群抗體水平處于理想的保護范圍內。
同時,加強種雞和雛雞的營養供給,為不同生長階段提供充足的飼料,保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量足夠,提高雛雞自身免疫力。并且保證雞群生活環境舒適,減少各種應激情況,維持雞群處于健康狀況。
在日常生產中需要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避免將病毒攜帶入場。并且定期清理雞舍羽毛和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病毒進行傳播和蔓延。尤其是空舍期間需要對雞群生活環境進行全面清理、沖洗和消毒,最后使用高錳酸鉀和甲醛進行熏蒸消毒后,封閉雞舍24h后,再進行徹底通風,這樣可以將上個批次遺留的病毒消滅干凈,減少對雛雞造成的危害[3]。
6 總結
總之,蛋雞感染本病后給雞群帶來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因為不僅能夠造成較高的死亡率,還會嚴重影響雞群的生產性能和飼料利用率。所以必須做好本病的防控工作,首先給雛雞接種疫苗進行有效預防,是目前最經濟、簡便的防控措施。同時做好飼養管理工作,供給營養全價的飼料和環境舒適的條件,減少各種應激反應,提高蛋雞自身抗病能力。另外在日常管理中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減少病毒對蛋雞造成的侵害,進而降低蛋雞發生本病的幾率。
參考文獻:
[1]洪宇.蛋雞馬立克氏病的病因分析、癥狀及防治措施[J]. 養殖技術顧問,2016(8):147.
[2]劉影.蛋雞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病理變化和預防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9 (11):98-99.
[3]胡迎東.蛋雞馬立克氏病的診斷與防控[J].家禽科學,2014(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