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青,王海宏
摘要:本文以北京油雞養殖為例,介紹了北京油雞林下散養模式,此模式同樣適合土雞散養。文中著重介紹了生態養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關鍵環節和技術,通過林下散養、種養結合,促進養雞產業綠色發展。
關鍵詞:北京油雞;林下散養;養殖模式;關鍵環節
2015年國家林業局制定《全國集體林地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 (2014—2020年)》以來,我國林下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林下養殖將林業與畜牧業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形成林業和畜牧業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的良性循環模式,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1],其中在養殖方案選擇方面,我國以林下養雞最為普遍,這與胡繼寬[2]構建的層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林下養殖決策模型檢驗結果一致,這表明林下養雞的普及是我國各地區環境因素、技術因素和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內在選擇結果,林下養雞在我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推廣價值[3]。
1 北京油雞養殖模式及現狀
北京現有經濟林果面積達230多萬畝,平原造林100萬余畝,林地果園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及林下經濟模式的建立是政府和科技界關注的熱點。健康安全高檔的雞肉蛋產品是提高人民生活的必需。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自1972年以來,從民間收集北京油雞品種,持續開展了北京油雞的保護和提純復壯。1999年畜牧所成立油雞研究開發中心,專門圍繞這一品種開展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近些年,隨著各項工作的推進,北京油雞的品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種質特性挖掘也取得了一定進展,2005年被北京市政府列為北京市優質特色農產品。與此同時北京油雞商品雛雞質量逐年提升,其知名度逐步擴大,養殖區域和規模都在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除了少數幾個省份外,目前全國多個省市(地區)都有油雞的養殖企業或者養殖戶,數量超過70多家。
北京油雞養殖模式大致三種:①籠養(階梯籠養和疊層籠養);②平養(地面平養和網上平養);③放養(林地放養和果園放養)。目前正在示范推廣的是林-草-雞林地生態種養復合體模式:充分利用林間土地資源,選擇適宜的草種建立林間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將草作為雞的青綠飼料,輔助配合精料飼喂,實施低密度分區生態放養,可在節約飼料成本的同時提高雞的飼料營養水平、雞的肉蛋品質和抵御疾病能力。這種種植、養殖結合發展的模式不僅可改良土壤結構,持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園區小氣候環境,促進樹木的正常生理活動,同時也有利于生產無公害、優質安全的雞肉蛋產品。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林地收入,另一方面滿足消費者對高檔散養家禽產品的需求。種草輪牧,有效解決了局部過牧問題,而且打造了良好的林地景觀。種養結合,實現農業循環經濟,促進北京油雞產業綠色發展。
2 北京油雞林下小群分散飼養方式涉及的幾個主要方面
2.1飼養密度
取決于飼養雞的品種、生長期、雞舍的溫度、飲水和采食空間、飼養方式以及通風能力。參考合理密度:地面平養0—4周齡飼養密度為20~25只/m2;5—8周齡10~12只m2,網上飼養比地面平養可增加50%,籠養比地面平養增加約1倍。料位:0—6周齡,料槽4cm/只雞,40~50只雞/料桶,每只雞占的水槽位置是1.5cm,乳頭飲水器:8~12只雞/乳頭。
2.2雞舍
根據退耕還林地的主要樹種、間距、郁閉度等情況,設計小型雞舍;雞舍舍內面積12m2,舍外配套建設12m2圍欄,每個雞舍擁有林地面積在667m2左右,舍內采用漏糞地板,便于收集糞便集中處理,配置自動飲水和自由采食設施,配備產蛋箱,減少窩外蛋,順應雞只天性,舍內設置棲息架。選用彩鋼板或玻璃鋼保溫板材料,既符合有機養殖的標準要求,又屬于臨建,不破壞林地原有地面土地。
2.3種草輪牧
采用林下種草輪牧的模式防止局部過牧。
2.4優化現有飼料品質
北京油雞商品蛋雞從雛雞開始到淘汰整個飼養期均應供給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必需有合理的飼料配方、全價營養飼料和科學的飼養管理才能使其發揮出高水平的生產性能,提高群體健康水平和抗病性能,為全程無抗養殖奠定群體健康基礎。
2.5無抗養殖
實現無抗養殖不僅依靠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替代品,更重要的是飼養管理各個環節的規范化管理,保證養殖環境健康以及生物防控措施的到位,才能保證群體的健康,杜絕抗生素的使用。
2.6廢棄物循環再利用
雞糞等廢棄物作為植物肥料或用于秸稈渥堆發酵成有機肥還田。
3 生態養殖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關鍵環節和技術
3.1雛雞的飼養管理
1)進雛雞前的準備。①飼養員:工作細心,責任心強,嚴格執行技術措施;②進雛前7d,雞舍及設備的檢查、安裝與維修,3%氫氧化鈉熱溶液對育雛室內及場區進行全面消毒;③進雛前5d,用次氯酸鈉消毒液(藍光消毒液)對雞舍進行全面消毒,并調試燈光。雛雞料、葡萄糖、電解多維及清潔飲用水;④進雛前3d,預熱試溫,使舍溫達到33~35℃,并保持濕度65%左右;⑤準備疫苗和藥品,雞舍門口設消毒盆(池)。
2)雛雞入舍。①雞舍預熱升溫是關鍵,夏季至少預熱24h,冬季至少預熱48h后才可以接雞;②將飲水器盛滿水,飲用水的溫度最好接近室溫,在25~30℃之間;③雛雞運到后,先卸下所有的雛雞盒并放置在雞舍里,如果是一摞放在地上,最下面要放一個空盒或別的東西,防止受涼;④迅速把雛雞均勻地分配到雞舍的飼養籠中或網上;⑤安置好雛雞后,再次檢查設備工作狀態和溫度是否正常。
3)飲水開食。雛雞應在24h之內飲水開食,避免過度消耗。飲水中可加入電解多維,或同時加入微生態制劑。水溫達到25℃左右。飲水2h后,在開食盤撒上雛雞專用料,3日齡前用濕料,水與料1:1。確保有足夠的采食面積,采取少喂勤添的原則(每2h加料一次),或者采用自由采食。
4)溫度控制。進雞前2d預溫,舍內溫度要達到32~33℃。育雛第1天33~35℃,1~2d后降為30~33 ℃,以后每周降低2~3℃,直到6周末18~20℃為止(表1)。溫度切忌忽高忽低,溫差不超過3℃。要適時降溫,仔細觀察,及時調整溫度。
5)濕度控制。開始育雛時,最好采用高溫高濕;10日齡前60~70%;之后50~60%,后期保持50%(表2)。
6)光照 1~3日齡24h光照, 4~7日齡23h光照。第2周開始可實行自然光照或16h光照。光照控制一般是2m高度吊一個加罩燈泡,燈間距3m;第1周采用40W的燈泡,第2周以后改用15W燈泡即可滿足需要。最好采用黃色光源。
7)脫溫。時間:6~7周齡。如果氣溫高,雞舍不加溫可達到21~24℃,可以5周齡脫溫,如果室內溫度低于18℃,到7周齡后脫溫。脫溫要逐步進行,切忌溫度突然降低。
8)分群。原則:不同日齡不可混養;公母適時分群;大小分開,群體數量小于800只;全進全出;其它方面,適當光照、注意舍內衛生等。
3.2 放養的過渡期管理
適應期:2~3d,白天打開門窗,溫度逐漸過渡。初次放養:晴朗天,15℃以上,上午10點左右。誘導:打開出入口,將飼槽放在離雞舍1~5m遠,放養時間逐日增加。
3.3 不同季節的放養管理
夏季注意防暑、雨淋等應激反應。保證飲水的充足供應,以防暑降溫和保持機體代謝平衡和健康。提高飼料中的營養物含量,利用早晨和傍晚天氣涼爽時強化補料。注意飼料、飲水和環境衛生,定期驅蟲,保證雞體健康。秋季氣溫漸低,逐漸縮短放養時間。上午延遲外出,下午讓雞早回圈。當氣溫低于5~8℃時,停止雞群放養。
3.4 產蛋雞的飼養管理
1)產蛋期光照。18周齡開始增加光照。每隔一周一次性增加光照2h,直至全天光照達16h為止。
2)產蛋箱的設置。產蛋箱的要求:顏色:深黃色或綠色;高度和深度:上部有遮蓋,隱蔽性好;底板結實,安置穩定數量:1個/5只母雞。擺放:分布均勻,開口面向雞舍中央。位置:避光幽暗的地方。墊草:經常更換清理。
3)脫肛。食鹽1%連喂2d。
3.5應急預防及補救
夏季,部分雞只容易遭到雨淋出現應激反應;冬季,嚴寒、大風大雪天氣,應控制雞只舍外活動時間,增加舍內燈光、料槽,增設飲水器具、凈化裝置等,解決雞只回舍后及時飲水、飲干凈水的問題。以上應急情況均需提高飼料中的能量水平,增加補飼量,補粗補青,適當補充青綠多汁飼料、強化維生素添加劑。同時整頓雞群:挑出病雞:看食欲、觀糞便、聽呼吸;挑出停產雞:冠小萎縮,粗糙而蒼白;眼圈與喙呈黃色;主翼羽已脫落;恥骨間距離變小,恥骨變粗者;體重過輕,過肥和癱瘓。
參考文獻:
[1]劉穎,李培娟,楊飛燕,等.可持續發展性林下養殖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分析研究[J].當代畜牧,2014(18):8-9.
[2]胡繼寬.基于 AHP 的林下養殖決策模型[J].中國畜牧雜志,2011,47(8):10-12.
[3]鄒振興,梁稱福,Nguyen Thi Thanh Hai,等.林下養雞與生態環境相互關系研究進展[J].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21,8(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