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要: 仔豬黃痢病又被稱為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的大腸桿菌感染引發的一種急性接觸性、高度致死性的腸道傳染性疾病。仔豬黃痢主要發生于7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其中1~3日齡的易感性最強,7日齡以上的哺乳仔豬很少發病。仔豬黃痢病具有發病急,發病過程短,致死率高的特點,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結合一起實際發病病例,探討仔豬黃痢病的診斷與防治過程,希望對更好地控制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仔豬黃痢;臨床癥狀;診治措施
大腸桿菌是自然環境當中存在的一種條件性的致病菌,擁有多種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和致死性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某些溶血性大腸桿菌或者致病性大腸桿菌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機體,在腸道當中定植,當動物的身體抵抗能力相對較強時,通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致病性,當受到應激因素刺激,身體抵抗能力下降之后,就會給大腸桿菌繁殖產生毒素提供條件,危及到豬群的健康生長。哺乳仔豬階段如果沒有做好針對性的疫病防控工作,加上養殖環境較差,衛生環境不良就會給大腸桿菌病的發生流行提供條件,并且年齡越小的豬群受到大腸桿菌病侵染之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越嚴重,造成的死亡率越高。為了更好的防范大腸桿菌病的發生流行,需要飼養管理人員提高重視程度,從切斷病原入侵提高豬群身體抵抗能力角度入手,確保早發現早處理,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1 病例分析
2020年的2月下旬,某中小規模養殖戶的一頭繁殖母豬產下了10頭仔豬,在出生第2天之后,仔豬群體當中陸續出現了劇烈腹瀉的患病病例。當出現該種情況之后,養殖戶并沒有將患病豬單獨隔離,而是采用青霉素、鏈霉素進行治療,用藥兩天之后病情非但沒有控制住,同窩的仔豬全部發病,并且有個別患病豬在發病1~2天就會出現急性死亡。隨后將病情上報了當地獸醫站,獸醫到達養殖場對發病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總結。母豬在分娩過程中后軀肢體被嚴重的污染,仔豬出生在吃乳之前,養殖戶沒有做好乳頭的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豬群可能通過吃乳將大腸桿菌吃入體內,引起嚴重的發病。結合發病情況,獸醫人員初步判定為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引發的仔豬黃痢,隨后采集了患病仔豬的病變臟器組織,進行了常規的病原分離鑒定,能夠分離到一種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和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兩種顏色不同的致病菌,菌落前者呈現粉紅色的致病菌菌落,后者呈現帶有金屬光澤[1]。結合上述結果,可以判定致病原為大腸桿菌,隨后將分離得到的病原注射到小白鼠體內進行致病性試驗,能夠使小白鼠死亡表現出嚴重的肝周炎,由此可以判定大腸桿菌具有致病性。并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了幾種敏感的藥物,對患病豬進行了針對有效的治療,短期內控制了病情,避免仔豬死亡。
2 臨床癥狀
養殖場患病豬發病較為突然,發病較急,大多數患病豬在出現臨床癥狀之前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拒絕吮吸乳汁,精神狀態逐漸變差,隨后突然出現腹瀉現象,排出的腹瀉物呈現黃白色,在腹瀉物當中有時會夾雜沒有消化的凝乳塊,隨后腹瀉癥狀逐漸加重,排出黃白色的水樣腹瀉物。一般在腹瀉癥狀出現1~2d之后,患病豬機體迅速消瘦嚴重脫水,最后因為衰竭死亡。大多數患病豬表現為被毛雜亂失去光澤,體表皮膚發紅,排出的糞便具有特殊的腥臭氣味[2]。發病中后期由于腹瀉嚴重,患病豬不能夠自主控制肛門,糞便從肛門當中流出,后軀肢體被嚴重污染。
3 病理變化
通過認真細致的解剖,能夠發現大多數病死豬都表現為急性卡他性腸炎病變,腸道當中夾雜有很多黃色的液體狀內容物,并且腸管嚴重充氣,在腸黏膜表面會出現一層偽膜,惡臭難聞[3]。肝臟嚴重淤血,外觀呈現紫紅色,外觀腫大,胃黏膜紅腫明顯,腸系膜淋巴結顯著腫大,通常結腸回腸的內容物呈現水樣,并混雜有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物質。
4 科學治療
大腸桿菌病感染所引發的仔豬黃痢一般選擇使用敏感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結合本次藥敏實驗,從篩選出來的敏感抗生素當中,選擇使用5%恩諾沙星注射液,每頭豬使用1.5mL肌內注射,使用1次/d,連續使用3d。同時選擇使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每頭豬2,000IU/kg·bw,每天使用兩次,連續使用5d為一個療程。在采用西藥治療的同時,還可以聯合中成藥進行對癥治療,中藥可以選擇使用黃芩、白頭翁、訶子、金銀花、烏梅、黃柏、蒲公英各20g,神曲、黃連、山楂各10g,甘草5g,研磨成粉末之后,分2次早晚服用,添加到飼料當中,連續使用3d。上述治療措施能夠達到抗菌消炎增強身體抵抗能力的作用,連續用藥5d之后,養殖場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繼續強化治療,3d之后有60%的患病豬恢復健康,但有個別患病豬停止生長發育,將其淘汰處理。
5 預防措施
防范致病性大腸桿菌所引發的新生仔豬黃痢病,應該從養殖管理角度入手,消除養殖場的致病誘因。一方面應該加強養殖環境的針對性清理和衛生消毒,定時做好豬舍飼料槽的徹底消毒,徹底清除圈舍當中的糞便,保持整個圈舍干燥整潔,通風良好。飼養管理人員在進出入圈舍之前應該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每周對豬場進行一次全面的徹底消毒。定期加強對母豬的飼養管理,母豬在妊娠階段應該根據其妊娠階段的不同選擇營養價值全面的飼料,并保證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供給充足。母豬在進入生產階段轉入產房之前,應該做好機體的全部消毒,重點加強乳頭乳房的消毒,可以選擇使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全面擦洗。仔豬出生之后應該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賊風侵襲,要保證豬舍的溫度適宜,及時清除糞便,維持出欄清潔干燥。并且仔豬在出生半個小時之內,應該引導其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由于新生仔豬抵抗能力相對較弱,仔豬出生1d之后,可以肌內注射右旋糖酐鐵注射液1mL,增強豬群身體抵抗能力。母豬在妊娠中后期可以耳根皮下注射仔豬腹瀉基因工程 K88、K99雙價滅活疫苗1mL,新生仔豬通過吃乳能夠獲得被動抗體,預防哺乳階段大腸桿菌病的發生流行。
6 結語
綜上所述,仔豬黃痢病是一種威脅較為嚴重的細菌性傳染性疾病,在一個圈舍當中有一頭患病豬出現臨床癥狀,短時間內就會向整個群體快速傳播蔓延,治療不及時會造成嚴重的發病和死亡。所以針對仔豬黃痢病應該做到盡早診斷盡早治療,同時要選擇敏感藥物進行對癥的治療,保證藥物使用的針對性合理性,避免病原產生耐藥性。日常管理期間需要重點加強養殖環境的有效清理,清除圈舍當中的各種污染物,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提升豬群的身體抵抗力。
參考文獻:
[1]黃炳辰,陸澤寧,林榮連,等.一起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治[J].廣西畜牧獸醫,2019,35(5):221-222.
[2]劉鳳飛,唐岳.吉安某豬場仔豬腹瀉的病原分析及防治[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21(2):48-53.
[3]李學伍,張改平,鄧瑞廣,等.仔豬大腸桿菌病流行菌株的分離與鑒定[J].河南農業科學,200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