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日秀


摘要:目的 分析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實施微視頻教育對其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100例永久性腸造口患者,依據隨機排列法將其分為參照組(n=50,常規護理)及研究組(n=50,微視頻教育)。比較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1d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1個月自我護理能力評分較參照組高,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及3個月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均較參照組高,P<0.05。結論 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實施微視頻教育可使其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干預效果顯著。
關鍵詞:永久性腸造口;微視頻教育;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極高,已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三位。當下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患者術后需永久使用腸造口袋。永久性腸造口患者會因排便習慣的改變,終身佩戴造口袋,而產生悲觀、焦慮及抑郁等不良情緒,使其生活質量大大降低[1]。隨著康復外科的實施,腸造口患者通常在術后5d至一周出院,住院期間部分患者無法面對造口的事實,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相關理論知識缺乏認識,自我護理能力較差,造成出院后發生造口并發癥,對其日常生活帶來較大的困擾[2]。故提高永久性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意義重大。近幾年,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微視頻教學的應用得到廣泛認可,特別是操作技能方面,方便課后自學。微視頻具有便捷及直觀的特點,通過對造口護理方案實施整理,制作健康教育版塊,患者與家屬可反復觀看,加深記憶[3]。本文分析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實施微視頻教育對其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100例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其均就診于2017年6月-2020年6月,依據隨機排列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及研究組。參照組男、女比例為32:18,年齡:49-81(56.23±3.35)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15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15例;研究組男、女比例為30:20,年齡:49-81(56.31±3.42)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16例,初中:19例,高中及以上:15例,兩組基礎資料一致,P>0.05。本研究已取得我院倫理組織委員會批準并予以執行。
1.2 方法
參照組護理方法為常規護理,采用口頭宣教、宣傳手冊及操作示范等方式為患者提供腸造口護理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需在手術開展前1d實施造口定位;術后每天行一次健康教育,每次半小時,內容包括造口相關知識、更換造口袋操作、造口并發癥觀察及評估,出院前一天行腸造口日常生活護理及指導。
研究組實施微視頻教育,(1)成立造口護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兩名醫生提供專業性指導、4名護理人員及1名信息科技術人員組成。小組組長負責護理方案的制定,并定期組織組員開展相關知識的培訓及學習,護理人員負責根據制定的護理方案對患者實施造口護理、健康宣教、演示錄制微視頻,信息科工作人員負責微視頻錄制、后期剪輯、添加字幕及配音等制作;(2)護理小組通過文獻查閱、檢索及質量評價,并邀請腸造口護理方面的專家對護理策略實施修訂,最終形成圍術期護理計劃;①手術開展前1-2d,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對其基礎資料進行記錄,制定手術方式、造口類型,護理人員需采用合適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腸造口相關知識及特點;②住院期間,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如何觀察造口出血及缺血等情況,展示造口附件產品,并教會其使用,護理人員需親自示范造口袋的更換流程,術后第一天讓家屬單獨操作,介紹造口擴肛時間、操作技巧及目的,并予以患者日常生活指導及心理疏導;③出院時,考核患者及其家屬對造口袋更換操作技術的掌握情況,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建立微信群,以便于出院后的溝通;(3)制作腸造口健康宣教微視頻,基于腸造口護理方案內容,分別制作患者初識腸造口、呵護玫瑰、腸造口更換技術及向陽而行健康教育微視頻。①初始腸造口:包括腸造口手術方式、造口類型、造口袋特點及選擇、術前造口定位及護理用品的介紹;②呵護玫瑰,包括造口袋周圍皮膚清潔、早期并發癥觀察及處理、飲食指導及造口擴肛技術;③造口袋更換技術,將更換步驟編成口訣,方便患者記憶,由護理人員在真實造口進行拍攝制作,并通過剪輯、配音及字幕等,對每一個步驟進行詳細解說;④向陽而行,包括永久性腸造口患者著裝及日常生活指導。每個視頻5-10min。科室配備3臺平板電腦,儲存造口微視頻,提供給患者及其家屬觀看及學習。出院后可登陸微信公眾號查看腸造口健康宣教的視頻。
1.3 觀察指標
(1)比較自我護理能力,根據造口自我護理能力量表(SSCS-GV)實施評估,總分為50分,分值與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4]。
(2)比較生活質量,根據造口患者生活質量量表(C-COH)進行評估,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健康,每項總分均為1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自我護理能力
兩組術后1d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1個月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較參照組高,P<0.05,如表1:
2.2 比較生活質量
研究組患者出院后一個月及三個月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均較參照組高,P<0.05,如表2:
3 討論
接受腸造口手術的患者,通過人工肛門排泄糞便,其一方面需適應排泄習慣的改變,另一方面需學會接受身體意向的改變,同時還擔心他人對自己存在不理解甚至歧視,對其日常生活帶來較大的困擾,還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影響其社會功能的執行,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降低[6]。
自我護理能力是形成個體自我護理行為的基礎。接受腸造口手術的患者,術后需終身攜帶腸造口袋,使其產生悲觀、抑郁及焦慮等不良情緒,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造成影響,且其出院后以家庭為中心進行自我護理,故提高患者造口自我護理能力意義重大。微視頻教育根據科學方案內容對患者初識腸造口、呵護玫瑰、造口袋更換技術及向陽而行版塊的健康宣教微視頻,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患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隨時查看微視頻,可及時改正更換造口袋時存在的問題,從視覺與聽覺上加深患者及其家屬的印象,使其熟練掌握造口袋的更換技術,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參照組高。其原因為通過錄制微視頻,便于患者出院后隨時觀看,持續得到護理指導,可顯著降低居家護理中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同時護理人員通過采用多種形式進行隨訪,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溝通平臺,可幫助其及時解決問題,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實施微視頻教育可使其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干預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徐雅靈,費衛珠,高麗英,等.健康教育對直腸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21,37(8):748-750,756.
[2]莊靜,李嬌,劉照帥,等.家庭醫護信息化管理平臺在永久性腸造口術患者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1):1661-1664.
[3]盧威男,張春燕,李雪梅,等.共情護理對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知覺壓力、病恥感及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1,18(1):78-81.
[4]呂菊迎,王引俠,解遼琦,等.基于微信的居家造口護理平臺聯合家庭隨訪在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延續性護理過程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21,45(3):485-487.
[5]羅建云,劉睿,嚴敏,等.專職隨訪護理模式在直腸癌永久性造口患者院外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21,27(1):91-94.
[6]王愛華,方方,謝萍,等.居家造口護理平臺聯合家庭隨訪在永久性腸造口患者延續護理中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