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艷
幼兒園區域游戲指的是幼兒在游戲區中進行的某種特定活動,是幼兒園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區域游戲,幼兒可以在特定的區域內與同伴進行互動交流,實現多種能力的提高。規則意識是一種人們發自內心、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則的意識。幼兒園中班屬于幼兒教育的過渡階段,是幼兒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階段,教師通過區域游戲這種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可以在培養幼兒興趣愛好的同時,幫助幼兒樹立規則意識。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需要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設置區域游戲,遵循兒童本位的教學理念,尊重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區域游戲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
中班幼兒的年齡一般在4~5歲,這個年齡的幼兒各方面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時期是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關鍵時期,也是為幼兒將來步入小學打好基礎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幼兒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在這一階段,注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對其道德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區域游戲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引導幼兒了解規則的重要性,讓他們自主制定規則,從而樹立規則意識。
以區域游戲“看誰投得準”為例。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向幼兒介紹了游戲的大概流程,即幼兒需要在規定的距離和時間內將球投到指定位置,誰投進的數量最多誰就獲勝。接著,教師詢問幼兒:“同學們,今天咱們舉行投球比賽,大家需要挨個投球,該如何決定投球的順序呢?”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有幼兒舉手說:“老師,我先投。”有幼兒立馬反駁道:“為什么是你先投呢?我個子比你高,我先來。”這時,教師抓住契機說:“大家都想先投,那現在怎么辦呢,你們幫老師出出主意。”于是,幼兒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最終確定采用抽簽的方法確定各自投球的順序。接下來就需要確定投球距離和時間了,教師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引導幼兒自主制定規則,自己則適時進行歸納和總結,結合不同幼兒的意見,選出認可度較高的方案。比如,將投球距離定為5米,在5米內投球即為廢球,將時間規定為1分鐘,即在1分鐘內,誰投進的球數量最多誰就獲勝。
在此次區域游戲“看誰投得準”中,教師尊重幼兒的想法,引導幼兒自主制定規則,不僅加深了幼兒對規則的理解,還讓每一位幼兒都獲得了參與感。幼兒會自覺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讓幼兒自己制定游戲規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幫助幼兒樹立規則意識。
競賽類游戲有利于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在開展區域游戲時可以營造濃厚的競賽氛圍,點燃幼兒的游戲熱情,讓幼兒在體驗游戲快樂的同時遵守游戲規則,從而幫助幼兒樹立規則 意識。
以區域游戲“搭積木比賽”為例,本次比賽的規則是看誰搭的積木最多、最高,雙項得分加起來最高者獲勝。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體驗游戲活動帶來的樂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比賽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合適的音樂,營造出比賽的緊張氛圍。適當的緊張氛圍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游戲興趣,突出比賽的嚴肅性和真實性。在比賽中,為了讓幼兒充分參與其中并遵守游戲規則,教師可以對幼兒說:“小朋友們,贏得這次積木比賽的人可以獲得豐厚的獎勵哦,在比賽過程中要遵守游戲規則,違反游戲規則的人直接取消比賽資格。”這種方式可以讓幼兒知道在比賽中不僅要速度快,還要遵守規則,從而幫助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并在良好游戲氛圍的烘托下,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自我成長。
區域游戲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空間,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設計區域游戲時,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引導性的因素來布置游戲環境,讓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這些相關性的因素可以是音樂暗示,也可以是圖樣暗示,教師可以讓幼兒熟悉并不斷接觸這些元素,讓幼兒只要聽到或見到這些元素,就能遵守規則,進而形成條件反射,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類方法可以適當減少教師的工作量,節約時間,幫助幼兒將規則意識深植于心。
例如,目前幼兒園中班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等,由于幼兒的人數較多,教師無法做到時刻提醒每一名幼兒遵守規則。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和接受能力,在不同區域設置一些圖片暗示。比如,在閱讀區,教師可以在墻上貼一個靜止大聲喧嘩的標志圖(見圖1),這樣,幼兒只要進入閱讀區,看到這張標志圖,就會自然而然地坐下來安靜閱讀,不會再大聲喧嘩、打鬧。又如,幼兒每天來園后需要根據園區的規定擺放好自己的個人物品,包括在午休后整理被子,教師可以在午睡區張貼一些圖片,如疊被子的步驟圖,提醒幼兒在午睡后要整理床鋪,通過這種環境熏陶的方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幼兒在長期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中形成強烈的規則意識。

圖1 靜止大聲喧嘩標志圖
中班幼兒的思維邏輯還在不斷發展,教師在設計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導他們靈活運用規則,并對原有的規則進行優化,讓他們不要機械地使用規則,保持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以區域游戲“娃娃家”為例,這個游戲的規則是超市員工去快餐店吃東西,需要先付款再吃飯。在游戲開始后,“超市”的“工作人員”紅紅走到“快餐店”門口,想要“快餐店”的“員工”超超給她打包一份“面條”,這時,紅紅發現自己沒有帶“錢”,便對超超說:“我今天工作太忙,忘記帶錢了,你能先把面條給我嗎?我取完錢后再給你。”超超說:“我們店的用餐規則是先付錢再吃飯。”紅紅說:“我馬上要趕回去上班,沒有時間去取錢了,你先把面條給我吧。”超超接著說:“你要先付錢我才能把面條給你。”雙方僵持不下,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于是,教師組織中班幼兒就這一現象展開討論,“快餐店”的“員工”超超直接說:“老師,紅紅想先吃飯后給錢,這不符合我們店的規則。”教師說,“那你們一起討論一下,看看有沒有什么解決辦法。”然后幼兒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起來,大部分幼兒說:“這樣做是不對的,不付錢怎么能帶走面條呢?”紅紅馬上解釋說:“我不是故意不付錢,只是沒有空取錢,等我取到錢了一定給超超送過去。”教師說:“原來紅紅是情有可原的,那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時,小宇說:“我有錢,可以先借給紅紅買面條。”教師說:“小宇做得真棒,朋友之間就要互相幫助,這樣做既遵守了規則,也幫助了朋友。所以,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大家一定要學會靈活變通。”
在這個游戲中,教師通過引導,讓幼兒在自由和規則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提醒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讓幼兒懂得靈活運用規則,這不僅能拓展幼兒的思維,還能增強他們的規則意識。
在組織中班幼兒開展游戲時,幼兒難免會發生矛盾或出現不遵守規則的情況,教師要隨時關注幼兒的游戲情況,抓住教育契機及時指導,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
例如,在一次“橋梁建設”積木游戲中,幾名中班幼兒分工合作,準備共同完成“一號橋”的建設。當他們正玩得開心時,一名叫爽爽的幼兒突然提出要離開建橋的隊伍,想要自己另外再建造一座拱橋,并且表示想拆掉之前共同搭建的“一號橋”,將這些積木用于搭建他自己的拱橋。這遭到了其他幼兒的強烈反對,一名幼兒說:“你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座‘一號橋’已經搭建一大半了,你現在要拆掉就是無視大家的勞動成果,不遵守游戲規則,我反對。”這時蕾蕾說:“不如等‘一號橋’搭建完以后,我們再用剩下的積木幫你搭建拱橋,你看可以嗎?”爽爽依然有點猶豫不決,教師看到這個情況,及時對爽爽說:“這座‘一號橋’是大家合作完成的,是大家的心血,如果你中途退出,不遵守游戲規則,很可能導致整組的心血都白費了,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老師覺得你是一個負責任的好孩子,肯定能好好處理這件事情。”聽完教師的勸導,爽爽點點頭,說:“大家說得對,我不應該這樣做,我會和大家一起完成‘一號橋’的搭建。”最后游戲順利進行,“一號橋”搭建成功。

在此次游戲中,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強調游戲規則,最終通過表揚鼓勵的方式,幫助幼兒樹立了良好的規則意識。
綜上所述,利用幼兒園區域游戲培養中班幼兒規則意識的效果十分明顯,但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發揮幼兒的主體性,營造競賽氛圍,靈活運用環境暗示,抓住教育契機及時指導幼兒,讓幼兒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從而逐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最終推動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