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栗曉春
將課程思政融入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是讓學生掌握寫字方法,打好知識基礎,提升學生德育素養和人文品質的重要途徑。對此,教師要有清晰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向,加強梳理各年級語文識字寫字教學重點,有效結合思政元素進行教學設計,在講解識字方法時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專注度;在寫字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對漢字的書寫能力,讓學生熱愛漢字,從而體現思政元素的融入 效果。
在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能有效培養學生識字寫字積極性和個人道德品質,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助于教師創新教學思維,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教師將感恩、勞動、誠信、愛國、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小學語文科目教書育人的價值,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從識字寫字中學習漢字的智慧。總之,將課程思政融入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既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交流中掌握識字寫字的學習方法,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漢字的魅力,同步提升道德素養。
對于新時代的學生,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上要具備靈活性,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制定教學計劃,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引入生活案例,讓學生了解思政元素與生活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流程,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可以將感恩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

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挖井的原因,將此作為思政元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挖井這一事件,并有效結合識字寫字教學過程,加深學生對一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形象的印象。另外,學生在認字的同時也要理解每個漢字背后的意義和在文中的價值。在教授學生識字寫字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正確書寫,又要讓學生重視漢字的美觀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吃、主、住、以、叫、江、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學生加深對田字格與漢字之間關系的認知,并且通過正確的書寫演示增強學生對漢字在田字格中的定位意識,以加深學生對筆順和結構的印象,提高學生對漢字的熟悉程度,教師可以通過組詞、造句的形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主動思考,注意書寫順序和字體的美觀性。教師還可以通過導入課文內容中恩人的概念和意義,將感恩教育培植于學生心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從而達到將感恩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創新教學設計的教學實踐,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道德品質的理解。教師要在教學中對思政元素建立正確的認知,在課程教學中深度展現思政元素的價值。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通過在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塑造學生高尚的品格、品行,喚醒學生的深層思想。教師可以通過整體的教學分析、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方法運用等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加深對漢字的理解,掌握漢字的內涵,建立正確的識字寫字規范與態度。教師可以引入思政元素中勞動美德教育內容,提高學生勞動實踐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對勞動的概念認知范圍,讓學生明白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以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和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
例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識字寫字教學,引導學生加深對鄧小平爺爺植樹的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課前預習的形式圈出不認識的漢字,并且進行嘗試性書寫,根據生字的注音、音序、偏旁結構和筆順練習達到預習目的。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植樹節的活動,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懂得植樹勞動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教師在挖掘思政資源過程中,要有效結合教材內容中的人物背景與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教學方法運用上,教師要將思政元素靈活融入教學環節,結合對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指導,穿插多樣性的教學方法,通過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方式,引發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情感共鳴,從而發揮思想教育作用。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書寫規范性,讓學生更加重視識字寫字。教師還可以融入誠信教育,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和思政素養。
例如,在《我不能失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識字寫字的教學不僅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能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習慣,讓學生掌握初步的識字能力,并通過對上下文的聯系,加強詞句理解。文中的“耀、疊、歉”是筆畫相對較多的三個漢字,學生難以識別和記憶。教師要細致講解漢字的寫法,讓學生掌握寫字的順序。另外,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誠實守信、一諾千金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要從小培植,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契機,讓學生在識字寫字過程中加深對愛國主義教學內容的情感共鳴。教師要科學、客觀地分析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程度,恰當地引入思政元素,將學生的愛國認知從書面的理解層面,提升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高度,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含義和漢字在文章中的應用效果,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例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對文中生字的識與寫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融入思政元素加大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力度。在教學“仞、岳、摩、遺、涕、巫”這些生字時,不僅要讓學生達到識與寫的標準,還要讓學生加深課文體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在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識生字,提高學生的寫字水平,還要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北京的春節》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加強對易錯生字的重視,在識字和寫字的過程中,要注意“醋”字左邊“酉”里面的一短橫。此外,“蒜、醋、餃、拌”都與飲食有關,教師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飲食文化,能增強學生的互動學習效果。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中漢字的書寫能力,對于書寫錯誤的漢字,要讓學生重新書寫,并了解生字的具體含義,從而強化生字記憶,提升書寫素養,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
又如,在《臘八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這篇課文中的生字,為學生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民俗之美;還可以通過識字寫字學習,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各種時令節氣,在提高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文化的品質。本篇課文的生字包括“粥”“臘” “膩”“咽”“稠”“匙” “缸”“熬”等,如“臘”字是指臘月,可以組詞“臘肉”“臘八蒜”等,“臘肉”是指在臘月腌制的肉食,是我國的一道傳統美食,其制作過程融入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通過教學“臘”這個字,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既能讓學生了解節氣方面的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提高傳統文化認知能力和對生字理解、靈活運用的 能力。
課程思政教育是一種立德樹人教育,教師開展育人教育應先培育學生的品德,將關注點放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方面。立德樹人教育不只是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養成規律作息的習慣、個人衛生習慣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并能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教師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對學生開展立德樹人教育,既能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確保學生品學兼優。
例如,在《制定班級公約》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一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公德心,讓學生學會尊重秩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各抒己見,制定班級公約,讓學生找出與德育內容相關的警句名言,如“知識就是力量”“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這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漢字應用能力,從而達到通過漢字教學提升學生德育素養的 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學習和課前預習的方式讓學生圈出課文中不認識的漢字,并根據拼音進行反復的識字、拼讀,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摸索記憶方法,通過寫字感受教師引入的思政元素,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在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能全面增強學生的識字寫字學習效果,教師要充分發揮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育人價值,通過思政元素的引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高度,為國家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