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曉燕
由于培智學校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與普通學校的學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他們的特殊發展需求,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立足社會的能力。《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生活語文課程應面向培智學校的全體學生,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都能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語文素養,為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參與等多種方式進行語言文字學習創造條件。因此,教師要基于《標準》,從智力障礙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結合他們的現實生活開展教學活動,將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指導他們掌握語言邏輯知識、引導學生體會抽象情感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從而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各種語文知識和技能。

《標準》提出,在生活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傾聽與說話能力、識字與寫字能力,初步的閱讀、寫話能力。教師要結合培智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的聽說讀寫,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憫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農民伯伯在烈日下辛苦勞作的場景,并讓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場景。如,有一名學生說:“這幅畫上有太陽、禾苗、農民伯伯和一碗米飯。”緊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根據視頻內容,你們能說出糧食的由來嗎?糧食來得容易嗎?”一名學生有所感悟地回答道:“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來之不易。”然后,教師可以播放音頻,引導學生誦讀課文,讓他們體會這首詩想要傳遞的情感,并寫下自己的感悟。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標準》提出,教師應重視創設生活化情景,使學生能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知語言、豐富體驗、有效參與,發展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在引導學生熟悉語言邏輯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強化他們的感知體驗,借此完成教學目標。
如在學習《四季》一文時,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先創設體驗式的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課件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四季不同景物的特點。在學生有了深刻的感受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邏輯,提出問題“在春天,我們看到了哪些植物和小動物呢?它們是如何與人‘打招呼’的”,學生要仿照書上的例句,利用春天的標志性景物,自主造句。如有一名學生嘗試表達:“在春天的圖畫里,我看到了柳樹、迎春花,它們飛舞著枝條,好像在說‘春天來了’。”
通過情境體驗活動,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有助于他們掌握語言邏輯知識,增強語言運用能力。
《標準》提到,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要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的潛能,通過實施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教育,幫助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將抽象情感融入其中。
《我生活的地方》一文原本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學會用“我生活在……,那里有……”的句式造句。但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地方具有濃厚的情感,于是就調整了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按照特定句型造句,還要有感情地介紹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有一名學生嘗試表達:“我生活在南通,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人、美麗的風景、干凈的街道、綠油油的樹木……”
教學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學情,抓住教育契機,適當調整教學目標,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激發學生的 情感。
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開展小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生活技能和語言知識進行人際交往,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知識遷移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我是值日生》一文時,教師設計了“看圖了解值日內容”“小組討論值日分工”“實踐活動檢驗成果”這三個活動。在“看圖了解值日內容”活動中,教師展示了一些與勞動有關的圖片,包括擦黑板、掃地、丟垃圾等,讓學生了解勞動內容并試著模仿相關動作。在“小組討論值日分工”活動中,學生要一起討論自己擅長的勞動項目并自主分工。在“實踐活動檢驗成果”活動中,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打掃班級衛生,再展開討論,說說哪組分工最合理、打掃得最干凈。在該主題活動中,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有所增強。
教師設置親子類主題活動有助于放松學生心情,增進親子關系。以《打電話》一文為例,教師開展了親子活動,讓學生和家長模擬各種打電話的情境。學生先和家長討論,在生活中有哪些情況需要用電話聯系家長。然后,家長和學生模擬打電話的場景,學生嘗試給家長打電話,清楚地講述自己所在的具體位置和遇到的事情。在學生學會給家長打電話后,教師還可以拓展活動內容,讓他們嘗試給其他人打電話,讓他們知道電話不僅可以通知事情,還可以聯絡感情,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和愛。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逐步學會了如何使用電話與他人聯絡,且增強了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生活語文課程要求教師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存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由于大部分學生不了解交通規則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結合這個主題,設計與交通規則有關的實踐活動。
以《紅燈綠燈》一文為例,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自覺維護交通秩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模擬演示”活動,給學生展示不同的交通信號燈圖片,讓他們結合路口的實際情況決定自己應該如何走。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警察的指揮手勢(直行手勢、停止手勢、左轉彎手勢等),讓他們猜一猜這些手勢對應的內容。通過逐步探究,學生漸漸掌握了交通規則。
《標準》指出,生活語文課程應注重學生的潛能開發與功能改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直觀教學是培智學校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采用直接展示、多媒體輔助等方式,創設有趣的情境,以加深學生的印象,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
以《它們都會跳》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動物飛、游、叫、跑、跳的活動特點,并掌握生字“會”的音、形、義,用“會”字造句。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了課文中的五幅插圖,讓他們說出動物名,并讓他們觀察這些動物與小鳥、青蛙、貓、狗等動物在形貌上有什么相似之處,最后讓他們試著運用“……會……”的句式造句,如袋鼠會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開展了自主活動,讓一名學生上臺做出動作,其他同學利用句式對該動作進行描述。教師利用直觀教學法可以豐富教學活動內容,將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游戲教學法指的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培智學校的學生強化技能、掌握知識。尤其是在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時,教師采用游戲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
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教師結合《重陽節》一文,設計了“登高探秘”主題活動。首先,教師在樓梯上懸掛了一些卡片,卡片上繪有各種不同的風俗活動,有的是重陽節的風俗活動,有的是其他節日的。其次,學生要一邊登高,一邊摘取卡片,并思考卡片內容是否與重陽節有關,如果有關則取下卡片。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登高速度、收集卡片的準確率來評選出優勝者。在該游戲中,學生不知不覺地了解了端午節的風俗活動,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看看其他卡片并說說它們代表的是哪個節日,拓展其對傳統節日風俗的 認知。
審美感悟法指的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他們調動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獲得豐富的審美感悟。在體會美的基礎上,學生自然會產生想要表達美、贊揚美的想法,此時再融入語言應用知識,教學效果就會更好。
以《花園果園》一文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認識桃花、梨花、蘋果花,并知道大部分果樹一般都是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的常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他們調動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知春天。在花園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桃花的形狀和顏色,并試著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有一名學生嘗試表達:“桃花的花瓣圓圓的,顏色粉粉的。”然后,再讓學生調動嗅覺感官,聞一聞桃花的香味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如有一名學生說:“桃花散發出的陣陣清香,沁人心脾。”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培智學生的特殊學情,結合他們的身心特點,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設計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這樣的設計方式符合新課標理念,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