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玲霞
摘要:文章以互聯網+為背景,首先介紹了什么是互聯網+農業,其次分析了基于互聯網+發展農業經濟的意義,包括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經濟變革等,再次對發展農業經濟所面臨問題及成因進行了詳細說明,最后針對不同問題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例如,加大招商力度、充分應用信息技術等。希望能使相關人員受到啟發,為農村地區的建設及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
關鍵詞:農業經濟;互聯網+;發展路徑
0 引言
新形勢下,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均有所提升,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經濟發展結合,可使城鄉間所存在差距得到快速縮小,對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有重大意義。由此可見,以經濟建設為載體,對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利用與充分融合是大勢所趨,對二者融合方式及發展路徑進行探索,其現實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1 互聯網+農業的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所具有重要性逐漸為人們所熟知。信息時代的來臨,要求有關部門明確農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作用,通過加大網絡建設力度的方式,確保信息技術能夠充分融入經濟發展,為農業結構的優化提供支持。
近幾年,國內農業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有所提升,農業發展模式隨之發生改變,傳統生產模式以及經營模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另外,開始有大量信息技術被用于農業領域,這一舉動同樣加快了農業經濟提升的速度,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紛紛將目光轉向互聯網+農業,通過出臺配套政策的方式為互聯網+的滲透助力,使信息技術所具有優勢,在農業領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揮。
2 基于互聯網+發展農業經濟的意義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各行各業均呈現出了極為迅猛的發展勢頭,利用信息技術為農業經濟發展助力,一方面可使城鄉差距得到顯著縮小,另一方面有助于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基于信息技術對農村經濟進行建設勢在必行,在落實相關工作時,有關人員應將農業、信息技術充分結合,真正做到借助信息技術,為農村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2.1 提高經濟效益
雖然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機械生產的時代,仍有少數地區沿用相對落后的生產模式,即:由農民以自身經驗為依據,對農作物進行種植。該模式往往無法保證農作物產量達到預期。而利用互聯網平臺對先進技術進行搜索并學習,根據當地情況確定適宜的種植方案,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節約大量的物力以及人力資源,二是可使作物產量得到增加,經濟效益自然隨之提高。
2.2 提供最新資訊
互聯網能夠為企業及個人提供與農業生產和服務相關的信息,可有效解決由于信息滯后所造成的產品滯銷及其他問題,通過弱化外界因素給農業生產所帶來影響的方式,為其生產效率提供保證。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的出現,使市場結構及農產品成本變得更加透明,相關風險出現的概率隨之降低。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看,利用互聯網對政府所出臺農業政策進行宣傳,通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從農民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平臺的主要功能有兩個,一是便于自身獲取并學習先進種植理念、技術,擴大農業規模,二是可被用來對農產品進行銷售,避免出現產品滯銷等問題。
2.3 促進經濟發展
受環境變化、經濟建設影響,國內土地資源保有量較過去有所減少,耕地面積隨之下滑,使農業經濟發展受限。僅考慮農業經濟所處發展水平,我國與發達國家間仍有較為明顯的差距存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尚未對機械進行全面普及,人力種植占比較高,由此而造成的問題,主要是種植精細化水平較低,不僅農作物產出率無法得到提升,后續的加工以及銷售環節也會受到影響。對互聯網+加以應用,可使上述問題迎刃而解,真正做到在解放生產力的基礎上,為農業注入強大發展動力,促使農業生產盡快擺脫人工模式,朝著更高產值和更高效率的方向前進。事實證明,互聯網+能夠幫助農民對農作物、農副產品所具有市場需求形成系統且準確的認知,基于此所開展生產工作,一方面可使農產品價格得到保證,另一方面能使自身收益有所增加,這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4 推動經濟變革
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給各行各業所提出要求均與以往不同,無論是消費方式所發生改變、還是消費渠道的增多,均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農民可依托互聯網+對消費概念、消費方式加以了解,在調整發展策略的前提下,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運輸以及銷售產品的工作。這樣做既能夠使銷售耗時得到減少,又可為產品推廣提供支持,并為經濟發展變革助力。
3 基于互聯網+發展農業經濟所面臨問題
3.1 發展資金有限
將互聯網技術用于經濟發展所面臨問題,主要是資金投入無法達到要求。由于發展資金有限,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的需求往往難以被滿足,各項技術所具有優勢自然無法得到應有發揮。對農民技能進行培訓和分析市場價格等活動,均要有充足資金作為基礎才能得到落實,若不盡快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將給農民技能、產品分析等工作的開展造成負面影響,有關人員應對此引起重視。
3.2 未能實現現代化
現階段,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持續前進的動力,對市場經濟進行改革的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低的問題,發展資金有限,僅能為基礎發展提供保障,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多數農村地區均未能實現現代化,在缺少先進設施提供輔助的情況下,傳統的人力生產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生產速度及效果自然難以得到優化。
3.3 農民知識缺乏
導致信息技術難以完全融入經濟發展進程的原因,還包括農民所掌握專業知識及能力有限。通過調查可知,多數農民均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僅憑借自身能力,無法做到快速獲取并掌握先進技術,雖然農村地區均已開設了相應的學習班,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對大部分農民而言,對農業科學技術進行學習的難度仍然極大,由農產品所創造經濟收益自然無法提高。
3.4 信息化水平較低
互聯網+時代的大趨勢,便是對大數據進行創建,確保海量數據能夠得到快速且準確的分析。事實證明,對視頻和文本等非結構化數據加以應用,可促使互聯網行業加快發展的步伐,但原有技術并不適用于此類數據,這就要求從事農業生產相關工作的企業,借助現有技術對信息平臺進行建立,確保非結構化數據能夠向結構化數據進行快速轉換并得到分析。
3.5 資源整合不理想
對農業經濟進行發展期間,制約信息技術加入的原因,還包括資源整合不理想。近幾年,隨著城市經濟的進步,大量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員構成無法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耕地被浪費和經濟前進速度緩慢的情況隨之出現,上述問題又加劇了農村人口的流失,惡性循環形成。由此可見,要想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對農業經濟進行持續且快速的發展,對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十分重要。
4 基于互聯網+發展農業經濟的科學路徑探索
4.1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要想解決農業經濟缺少發展資金的問題,關鍵是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基于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經濟進行發展,其涵蓋范圍十分廣泛,既有面向農民開展科學培訓活動,又有對農業市場價格進行分析,還涉及耕種規劃等環節,上述工作均要有充足的資金提供支持,才能按照既定流程開展。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無論是傳授互聯網技術的教育機構、政府機關,還是其他行業人員,均應當對自身所具有優勢進行充分發揮,確保經費得到持續增加,使互聯網技術融入經濟發展所提出資金需求得到滿足,為互聯網相關技術的科學利用提供保證。
近幾年,市場涌入社會資金的總金額不斷增加,可供農村地區使用的資金占比極小,導致農村地區招商成效難以得到預期的原因,主要是教育水平低、醫療條件落后和交通設施不完善,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應將招商重心向農村地區傾斜,通過提供稅務、金融和工商優惠政策的方式,增強農村對大學生、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為農村盡快獲得充足資金助力。在實際工作中,為互聯網技術提供融入經濟發展的途徑。在正確思想指導下,對各項工作進行細化,確保其可得到有序開展。事實證明,隨著資金需求得到滿足,互聯網技術優勢將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這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4.2 充分應用信息技術
其一,對農產品進行種植前,有關人員可依托互聯網對氣象局、農業局所發布信息加以了解,確定適合種植農產品的時機和種植品種,確保農產品種植所創造經濟效益達到預期,為經濟發展助力。在互聯網+背景下,以智能化和大數據為代表的先進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多個領域,將其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是大勢所趨,例如,有關人員可以通過分析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獲得可使農業生產得到改善的信息,為生產效率的提升奠基。
其二,對農產品進行種植時,有關人員應以氣象動態為依據,根據農產品所處生長階段和實際情況,完成施肥和澆水等工作。此外,有關人員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對預防病蟲害的先進理念與技術進行學習,為農產品提供良好生長環境,通過增產增收的方式,使經濟持續發展目標得以實現。
其三,對農產品進行收獲后,有關人員需要盡快確定銷售渠道,例如,通過互聯網與經銷商聯系并達成合作關系,如果條件允許,還可選擇直接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通過對市場價格進行實時追蹤的方式,使農產品所創造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在強調盡快解決三農問題的大環境下,農民可選擇借助電視媒體、短視頻或電商平臺,對農產品進行銷售,由此來達到致富的目的。要想使互聯網優勢得到應有發揮,關鍵是要掌握相關技巧,包括如何在電商平臺發布產品,如何快速確定符合自身情況的銷售渠道,使銷售價格得到提升。由此可見,現階段,要想使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將信息技術貫穿農業生產始終很有必要。
4.3 定期組織農民培訓
將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發展充分結合,同樣需要對培訓農民的工作引起重視,通過培訓幫助農民積累充足的理論知識,為實踐活動的有序推進助力。換言之,從經濟工作者的視角來看,要想使生產技術得到提高,加快農村地區發展的速度,定期組織農民培訓很有必要。具體做法如下:充分利用現有方式,對互聯網技術所具有針對性進行凸顯,通過對農民專業水平進行提高的方式,真正做到借助信息技術推動經濟發展。一方面是要為信息技術的參與工作夯實基礎,對參與路徑加以完善,確保各環節均能夠得到有序推進。另一方面是激發農民對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技術加以應用的興趣,使其對信息技術所具有優勢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定期組織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培訓活動,對農民所具有知識水平進行提高,隨著信息技術優勢得到發揮,農民自然能夠主動對其加以應用。
4.4 建立健全信息平臺
為盡快解決改革生產及經營模式所帶來的問題,使農業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得到凸顯,有關人員提出以電子商務平臺為依托,對農產品進行銷售,確保農產品在農民、消費者間流通,通過省略中間環節的方式,使農民和消費者實現雙贏。另外,信息平臺的作用并不局限于銷售農產品,還包括監測保存難度較大的農產品,使其銷售量更加理想。對消費者而言,該信息平臺的出現,主要是為自身獲取農產品價格及質量信息提供便利,隨著經銷商、中間商被省略,農業市場將變得更加有序,農產品新鮮度和整體品質,通常可因此而得到有力保證。
4.5 充分整合現有資源
要想對資源整合程度進行提高,關鍵是對信息技術加以應用,通過對現有人文、景觀和特產資源加以整合的方式,為消費市場的建設助力,使經濟建設及發展速度得到提升,從而達到轉型的最終目的。農村地區所擁有本地資源極易被人們所忽視,由此而帶來的問題,便是農業經濟無法得到快速發展。基于此,領導干部應充分發揮自身所具有引導作用,在對特產資源進行充分發掘的基礎上,為招商工作的開展助力。具體做法如下:以當地文化和歷史為落腳點,對景觀資源、人文價值進行探尋,通過對旅游業進行開發的方式,使經濟發展擁有更為強大的推動力,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的局面往往也會得到扭轉。另外,有關人員還應對創業項目、特色產業的開發工作引起重視,這樣做既能夠使消費水平得到提升,還可為農業發展提供支持,隨著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經濟自然會朝著預計方向前進。
5 結論
現階段,農業對經濟發展所具有作用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可以說,對農業進行快速發展,既能夠使農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還對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有重要意義。要想使農村地區經濟盡快走上穩定發展的道路,當務之急便是對農業電子商務進行發展,通過對互聯網基建進行快速建設的方式,使相關技術所具有優勢得到應有發揮,為農業經濟乃至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助力。
參考文獻
[1] 嚴海蓮."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J].種子科技,2019,37(13):141,143.
[2] 孫惠."互聯網+"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4):211,15.
[3] 高俊芳.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96(4):28.
[4] 劉浩."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納稅,2018,5(185):188-189.
[5] 劉鐵生."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視野,20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