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虹
【摘 要】統編版教材“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板塊鮮明地指向了本單元語用點,精準地給學生提供用以鍛煉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信息和資源,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教師可以通過精準定位目標點、瞄準獨特切入點、實踐落實運用點來高效地使用好“詞句段運用”板塊提供的信息和資源,將“詞句段運用”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詞句段運用 語文園地 教學策略
統編版教材中的“語文園地”部分,是編者對分散在本單元課文中的語文要素或已經學過的語文知識及能力點進行的歸納梳理,其中“詞句段運用”板塊更是鮮明地指向了本單元語言運用點,精準地給學生提供了用以鍛煉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信息和資源,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
一、整體解讀,精準定位目標點
“詞句段運用”板塊主要采用的是練習的形式,是展現語言訓練要點、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因此,對這一板塊編寫的分析,也是教師明晰本單元對學生言語訓練提升要點的一個途徑,教師應善于發現這個板塊中每一道練習的獨特語用價值。
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園地”中“詞句段運用”板塊的第一部分選取了與動物相關的用以比喻人的10個“三字”詞,其中包含著特定的情感色彩,有褒義與貶義之分,意在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的特殊含義;第二部分選取了本單元課文中的三句話,這三句話中都有冒號,旨在使學生體會冒號解釋說明的作用,并學會使用;第三部分同樣是來自本單元課文的三句話,目的是引導學生感受語氣詞的特殊表達效果。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個部分雖然訓練點各不相同,卻都與本單元課文內容和語文要素高度相關,其中尤其值得我們好好辨析的是第一、二部分。第一部分中兩組詞語的學習可以看作是對把握“體會如何表達對動物情感”語文要素的一種拓展練習,這些詞語的情感色彩雖然是約定俗成的,卻與詞語形容的動物特點密切相關,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發現,這無論是對學習的內容還是學生思維的鍛煉,都是一種很好的延展。第二部分則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冒號的用法,從四年級這個年段目標考慮,還要讓學生利用冒號練習如何圍繞中心意思,將一種特點寫具體。
所以本次練習并不是那么簡單,其中還包含著二級目標,甚至更高層次的目標,教師應聯系單元語文要素和學段目標綜合、深層地思考,并把教學設計的重心落實于如何引導學生從所給的語言文字材料中自主發現語言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學會“運用”和“運用好”之上。
二、匠心解讀,瞄準獨特切入點
“語文園地”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對本單元要點的歸納梳理,所以其中出現的內容大多是學生熟悉的,往往不能激起學生太大興趣,這也是很多時候學生在學習或教師在教學“語文園地”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原因。因此,要讓“語文園地”呈現的內容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用,還離不開教師個人對這部分內容的獨特解讀,去發現其中不一樣的教學切入點,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本課例中的第一道題呈現的10個與動物相關的詞語,這些詞語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也知道有些詞語蘊含的比喻義,因此很多教師往往會采用讓知曉喻義的學生來說一說,再由教師來糾正補充這樣的方式教學。雖然最終學生似乎也達到了學習目標,但整個過程不免偏于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思維并沒有被很好地被調動起來,學習過程處于被動狀態。筆者在仔細觀察和辨析這10個詞語后,發現了一些獨特的點:第一,10個詞語有兩種構詞方式,一種是“鐵公雞”“領頭羊”之類在普通動物名詞前面加特殊界定的詞,另一種則是“小蜜蜂”“變色龍”之類的普通動物名詞;第二,這些詞語除了有比喻義之外,其中好幾個詞語都帶有其他的文化成分,比如“千里馬”一詞,會讓人不由自主想起“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名句,想起項羽的烏騅、關羽的赤兔等歷史典故。根據第一個特點,筆者設計了讓學生關注這些動物名詞結構的“不一樣”教學環節,由此感受這些詞語背后的比喻義是在這些詞語所代表的動物特點之上引申而來的;根據第二個特點,筆者則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拓展性學習。
縱觀這一學習過程,由于筆者不一樣的解讀而生成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圍繞一個詞的小型知識體系也在學生腦海中得以悄然建構。不過在進行個人解讀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學生是否需要進行這樣的拓展學習,切莫不切實際地拔高教學難度,偏離學生的學段目標。
三、基于解讀,實踐落實運用點
(一)細化思維支架,輔助運用
小學中、高年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有時教材中似乎非常明顯的語言現象或規律,大部分學生卻捉摸不透,這是由學生認知規律決定的。從概念認識、知識積累、歸納總結到綜合運用需要一個過程,而這一過程的進階、思維的轉換則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輔助支架。
如課例中的第一道題,看到題目要求的提示“下面這些詞語分別指的是哪一類人”,或許有些學生會由此聯想到生活中聽到或看到過某些地方使用過其中的詞語,所以有所了解,但他們很少會思考其中的聯系和規律,也很難猜到不了解的詞語背后的比喻義。怎樣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聯系和規律,并能利用這些規律更好地學習?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1.辨一辨
(1)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動物朋友——
出示(圖片):馬? 黃牛? 鳥? 羊? 老虎? 公雞? 蟲
這些都是很平常的動物,可是老師變一變,它們就不平常了,你瞧!
出示:千里馬。
什么是“千里馬”?(日行千里,速度極快)
教師相機補充:西楚霸王項羽有千里寶馬“烏騅”,《三國演義》中呂布有“赤兔”寶馬, 劉備有“的盧”,曹操有“絕影”。
(2)出示(圖片):老黃牛? 百靈鳥? 領頭羊? 紙老虎? 鐵公雞? 應聲蟲
師:再來看看這些動物,它們也不一樣了,你知道它們現在代表的意思嗎?
學生自由挑選,說出特點。
2.連一連
(1)師:同學們,中國人特別喜歡用動物比喻人,這些動物都可以用來比喻人,你來猜猜它們分別可以比喻什么樣的人,想說哪個就說哪個。
(2)學生自由猜測,有道理即可。
(3)出示學習單。
請你連一連:
千里馬? ? ? ? ?默不作聲、踏實工作的人
老黃牛? ? ? ? ?吝嗇錢財,一毛不拔的人
領頭羊? ? ? ? ?沒有主見、隨聲附和的人
紙老虎? ? ? ? ?外強中干的人
鐵公雞? ? ? ?在團隊中起主導作用的人
應聲蟲? ? ? ? ?歌聲甜潤、清脆的歌手
百靈鳥? ? ? ? ?有才干的人
(4)展示反饋。
(5)為什么左邊的動物能用來形容右邊的人?(因為其間有著相似的特點)
3.猜一猜
師:老師這還有三張動物圖片,你能不能利用這種相似性來猜猜這三種動物分別比喻什么樣的人?(小蜜蜂 哈巴狗 變色龍)
上述教學片段中,筆者從學生熟悉且富有較多文化意蘊的“千里馬”一詞入手,鼓勵學生興味盎然地發現這一詞語所代表動物的特點,由此延伸到對其他詞語所代表動物特點的關注;接著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或大膽地聯想猜測詞語的比喻義,從而發現兩者相似的特點,其中學習單的使用則起到了激發全員思考的作用,使積極主動的學習得以在班級中全面鋪展;最后三個詞語的猜測是對學生是否掌握規律的鞏固和提升。三個環節的鋪設就是三個思維支架的搭建,層層鋪墊,循序漸進,為學生最終形成抽象思維提供了有益的輔助。
(二)勾連生活本真,推進運用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我們應利用廣博而豐富的生活資源,積極創設、還原生活情境,為學生搭建多維化的言語實踐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狀態下進行言語實踐。尤其是詞句段的“運用”,只有與學生現實生活情境掛鉤,學生才會獲得更豐富、快樂的學習體驗,教學也才能變得扎實而靈動。
“詞句段運用”板塊雖然是教材中很小的一個板塊,但它鮮明的語用特點卻使其承擔著提升學生言語品質的重要任務。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最大效用地發揮該板塊的作用,使其真正成為一塊促進提升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完美“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