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晗 趙曉梅 韓姝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業融資難也一直困擾著我們。幫助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推動其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離不開各項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的支持。為此,世界各國均根據本國實際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政策。其中,德國采取的是銀行主導型模式,與我國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相類似。近年來,德國逐步形成了以政策性銀行為引領、商業銀行發揮主力軍作用、擔保銀行提供風險保障的科技金融支持體系,其在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
德國科技創新及中小企業發展全球領先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創新代表著一種能力、一種格局,更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的關鍵驅動力。德國是世界公認的、領先的創新型國家之一,其科技創新以及制造業實力不容小覷,“德國制造”更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在美國彭博社公布的“2020彭博創新指數排行榜”中,德國獲得了綜合排名第一位,其工業制造附加值、科技專利、制造業競爭力、高科技公司密集度等各項指標均排名領先。科技與制造業實力的強勁與德國政府對科技創新、工業發展、中小企業發展等采取的政策以及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
出臺法律政策、搭建基礎性研究和公共服務平臺、營造創新環境
法律法規方面。德國政府出臺了《科學技術法》《關于中小企業研究與技術政策總方案》《中小企業結構政策的專項條例》《德國專利法》《德國專利商標局條例》等,德國各州均出臺了《中小企業促進法》,推動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推動中小企業發展與創新。
科技創新戰略方面。德國既注意不同背景下戰略的差異性又重視政策的連續性。德國平均每五年發布一次高科技發展戰略。2006年,德國首次提出《德國高科技戰略》,確定了德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明確路線。2010年,德國政府在前者基礎上提出了《德國2020高科技戰略》,在能源、航空、生物技術、健康等領域進一步推動技術發展。再到如今的《德國高科技戰略2025》, 德國政府持續制定系列政策推動創新(見表1)。
公共服務方面。德國政府還資助了眾多研究機構、公共服務平臺。德國弗朗霍夫協會、馬普學會、赫爾姆霍茲協會等四家重點研究機構的運營和科研活動,均以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支持為主。德國政府還支持國家技術創新與創業中心聯盟(ADT)、工業應用研究所(AIF)、工業界聯合會(IGF)等專業研究機構,致力于搭建包括德國集群信息平臺在內的各類公共服務平臺等。此外,德國政府還對中小企業稅收提供優惠,如新建企業可在所得稅項前扣除動產投資額的50%,中小企業盈利中再投資的部分可免交財產稅等。
德國政府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持續加大對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的統計,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美國為2.83%,日本為3.27%, 德國為3.13%,英國為1.7%,韓國為4.52%。德國3.13%的研發支出相當于研發投資1050億歐元。另據《聯邦研究與創新報告2020》披露,到2025年,德國的目標是實現科研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3.5%。相比之下,中國2021年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約2.44%(27864億元),較德國仍有一定差距。在德國大量的科研支出中,企業支出的占比約為三分之二,企業強化自身科技能力,推動其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中小企業是“德國制造”的重要基石。翻看世界500強等各種排行榜,我們會看到德國大企業的入圍數量并不多。然而,這并不妨礙德國經濟持續保持全球第四的位置。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于1986年提出了“隱形冠軍”的概念。此后20多年里收集了全世界2734家“隱形冠軍”公司的數據,其中德國擁有1307家隱形冠軍,美國有366家,日本有220家,中國有68家。同時,德國的中小企業占全球相關市場份額比例高達70%~90%。比如,德國一家叫“伍爾特”的公司只生產螺釘、螺母等連接件,卻在全球80多個國家有294家銷售網點,其產品應用在太空衛星、兒童玩具等各行各業,年銷售額達到70多億歐元。這些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核心,也是推動德國成為科技創新強國的重要支撐。
德國科技金融體系建設經驗
德國高度重視對科技創新與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逐步形成了以政策性銀行為引領、商業銀行發揮主力軍作用、擔保銀行提供風險保障的科技金融支持體系。
政策性銀行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引導作用
德國采取間接金融為主導的融資模式,資本市場在德國并不發達。據世界銀行統計,2020年,德國股市市值約為2.28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為59%,遠低于美國的40.7萬億美元(占GDP 的比重為194%);并且,德國中小企業出于保護控制權、稅收優惠等原因,更加偏好銀行信貸而非股權融資。2021年年末,德國擁有1446家銀行機構,銀行業總資產達到9.23萬億歐元,占德國金融業總資產的比重約為60%。其中,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共同組成了銀行體系的“四支柱”, 確保了實體經濟融資的較高可得性。
政策性銀行作為第四支柱,與商業銀行形成相互協作而非競爭關系,并在支持中小企業以及科技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引導作用。德國目前僅有一家政策性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其為中小企業尤其是高風險的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有效彌補了“市場失靈”問題。
立法保障。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是根據1948年頒布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促進法》成立的,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別出資80% 與20%。該法律一般2~3年修改一次,使業務的開展能夠根據時代變化進行調整。但對中小企業的促進職權基本沒有變過:其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在中小型企業,自由職業者和新創企業、住宅、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技術進步等方面,擁有執行促進性任務(融資方面)的職權,因此其幾十年來長期對中小企業實施優惠信貸。2020年,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總資產達到5664億歐元(規模僅次于德意志銀行與DZ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資金占比約40%。
國家信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促進法》規定,德國政府為復興信貸銀行提供的貸款和發行的債券、簽訂的定息遠期合約或期權、獲得的其他貸款等提供擔保。法律規定KFW不能吸收存款,因此其資金來源的90%左右是發債,其他主要靠財政貼息與借款。由于享有政府擔保,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均給予德國復興信貸銀行AAA評級,使其能在國際資本市場獲得低成本資金。2021年,KFW在國際資本市場累計融資826億歐元。
組織調整。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KFW進行了一系列兼并收購,先后收購了Staatsbank Berlin、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DEG)、德國工業銀行(IKB)、德國清算銀行(DtA)等。其中,德國清算銀行也是一家政策性銀行。收購后KFW將自身和清算銀行的中小企業業務拆分出來,組建了專門從事中小企業業務的子公司(KFW-tbg),且總部保留了中小企業與私人業務部門(SME Bank&Private Clients),實現了組織架構優化,也避免利用國家信用進行不正當競爭。KFW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政策性金融集團,擁有DEG、KFW資本等五家子公司,參股了多家企業。
轉貸模式。《德國復興信貸銀行促進法》確立了KFW與商業銀行的轉貸合作模式。KFW一般不直接與貸款客戶接觸,而是通過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商業銀行等商業機構間接貸款給客戶,并主要由轉貸銀行承擔最終貸款風險(也有共同承擔的情況)。由于KFW籌資成本較低,政府又提供利息補貼,保證其能夠以較低利率向轉貸銀行提供資金。KFW會定期對商業銀行進行審查,以確保轉貸專款專用于德國政府支持的領域和項目。轉貸模式廣泛帶動了商業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的積極性,獲得的利益分成某些情況下可超過這些銀行的自營貸款,更解決了政策性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定位和競爭問題。
股權投資。除了轉貸模式,KFW還通過設立引導類投資基金對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行股權支持。2005年,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主導設立高科技創業基金(HTGF),并由KFW與知名企業、擔保銀行等輔助共同成立,為存在高風險的初創期的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2008年,KFW又成立了歐洲復興計劃創新項目(ERP),主要為初創期企業研究提供資金支持和長期融資,但不參與企業具體經營。具體而言,KFW根據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給予50萬~2500萬歐元的投資,剩余缺口由風險投資等公司出資補充。
業務優化。KFW歷來根據國家戰略需要調整業務重點。除了扶持中小企業,KFW還開展對國外援助、氣候保護等。從20世紀50年代起,KFW著力援助發展中國家,國外貸款最高曾超過70%。隨著環境和業務要求變化,目前KFW把氣候環境保護提升至與支持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同等地位。在KFW當前中小企業業務中,能源轉型方面資金支持占比已超過50%。KFW在過去十年已在全球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和氣候行動領域投入了2500億歐元,其中包括與我國財政部于2020年8月簽署的金額為1億歐元的山東綠色發展基金項目等。
可持續發展。從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疫情前的2018、2019年財務數據看,集團合并利潤分別為16億歐元、14億歐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合并利潤為4億歐元)。但中小企業銀行及個人業務合計虧損了0.3億歐元和0.2歐元,而其他業務部門、子公司均能夠實現盈利。可見政策性職能、政府兜底及綜合盈利是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持續支持中小企業及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力。
商業銀行是支持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
商業銀行占據中小企業業務主力。德國的商業銀行、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被稱為“全能銀行”,這些信貸機構除承接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轉貸”外,自身也積極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是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主力軍。據統計,商業銀行、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商業信貸機構的貸款約占到德國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70%,其中儲蓄銀行與信用合作社占比約57%;德國復興信貸銀行(轉貸模式)占比約30%。
儲蓄銀行與信用合作社專注于服務區域內企業。儲蓄銀行集團(Sparkassen)是德國特有的一種商業銀行模式,目前,大概由600家機構組成。儲蓄銀行有集團合并報表,成員機構使用共同標識,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庫,采用統一的聯合企業評級系統來衡量企業風險;同時,儲蓄銀行成員擁有高度的自主權,在法律與財務上完全獨立,經營范圍僅限所屬區域內等。目前,儲蓄銀行專注于直接面向中小企業的零售融資服務,并以此為中心拓展其他金融業務;建立了與小微企業共同成長的文化理念,可以長期持有小微企業的貸款資產。德國的信用合作社與儲蓄銀行類似,同樣不允許跨區經營,在業務上以傳統存貸為主,較少涉及復雜業務,使得其只能專注于服務地方企業。
大型商業銀行更鼓勵金融產品創新。德意志銀行、德國商業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也較高(市場份額約占13%),且會通過產品創新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德意志銀行可為初創期的小微企業提供長達十年的無息或低息信貸項目;2022年通過與XTransfer合作優化中小微企業的跨境金融服務等。德國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降低票據融資業務的門檻至50萬歐元;其控股的Comdirect向小微企業線上提供吸收存款、發放抵押貸款等金融服務。
德國的銀企關系富有韌性。由于德國金融業是混業經營,不僅可以經營信貸業務,還能經營證券、金融衍生品等業務。這使得德國銀行可廣泛參與企業公司治理,銀行不僅給企業提供資金,還包括參與參股企業股份、代理其他股東投票、為企業提供投行咨詢服務等各個方面。從制度環境來看,這種管家銀行模式是德國銀企良性協同的重要基礎。
政府參與的擔保體系分散風險
建立以擔保銀行為主體的融資擔保體系。目前,德國共有17家擔保銀行,除巴伐利亞州有2家擔保銀行外,其他各州均有1家。德國的擔保銀行由工商業協會、儲蓄銀行、商業銀行等合作發起,屬于區域類政策性機構。擔保銀行既不吸收存款、也不發放貸款,僅對貸款銀行提供擔保和風險分擔,也可進行投資,其收入來源主要是利息收入、利潤以及KFW的低息貸款。擔保銀行源于《德國銀行法》規定其屬于信貸機構,受該法限制并接受相應監管。從實踐來看,德國擔保銀行的良好運營主要得益于明確界定業務范圍、與商業銀行密切合作、與政府合作構建風險分擔機制等。
商業銀行、擔保銀行及政府共同分擔風險。德國的擔保銀行每年為全國大約50%的中小企業信貸提供擔保,在科創企業貸款中占比更高。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國擔保銀行已形成了一套風險分擔機制,即商業銀行與擔保銀行對擔保貸款按照20%和80%的比例來分擔風險。當擔保銀行發生代償損失時,政府一般會承擔其損失的65%(其中聯邦政府承擔39%,州政府承擔26%)。在原東德地區的六個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承擔的比例更是高達80%,意味著擔保銀行最終僅承擔16%的損失。此外,政府規定了擔保銀行可進行投資,這種可持續性機制保障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若擔保銀行的新增利潤仍用于擔保業務,則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等利好政策。政府兜底行為極大地保護了擔保銀行的利益,使其積極性較高,也改善了商業銀行的風險分布和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截至目前,德國從未發生過擔保銀行破產事件。
對中國的啟示及建議
德國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可以概括為政府提供低成本資金,對風險兜底,通過市場化方式激活金融資本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針對德國的經驗,我們可以立足國情、消化吸收,發揮好銀行在支持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構建定位明確、差異化競爭的商業銀行體系。我國信貸機構數量較多,存在顯著的同質化競爭。國家近年來也在倡導構建多層次、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如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規范農商行跨區域經營等。參考德國經驗,在保持我國金融機構多樣性的同時,可考慮將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轉型為服務區域發展的金融機構,考核不以利潤為單一導向,切實提高中小銀行服務當地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同時,繼續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有效降低其融資成本,緩解資金壓力。
進一步完善國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德國商業銀行半數以上的中小企業貸款可與擔保銀行共擔風險,而各級政府又會對擔保銀行承擔的風險進行再擔保。相比我國,雖然政府有一定的風險資金池,又成立了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地方政府主導的融資擔保公司等,但整體而言覆蓋率仍顯不夠,國內的商業擔保公司的擔保比例仍近乎100%,且存在擔保資金缺乏、銀行與擔保機構權責不明晰等問題,影響了擔保作用的有效發揮。我國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擔保體系建設,一方面,適當擴大各類融資擔保基金規模,提高財政資金的分擔占比,明確各級政府擔保比例;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及擔保公司“盡職免責”條款等考核機制,激發商業銀行及擔保公司的積極性。
加大對初創期企業的支持力度。實踐來看,無論是我國各類政府投資基金,還是銀行資金,均較為集中地投資于科創企業發展中后期,而初創期企業資金來源匱乏的問題仍比較突出。通過德國經驗,各級政府基金可根據當地產業結構和中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特點,設立不同的投資計劃,進一步優化各類投資基金的支持方式,商業銀行則可通過投貸聯動等方式加強分散風險。
擴大知識產權等重點金融產品的服務廣度。支持科創企業需要穩步進行,單一的降低信貸利率難以解決企業融資或者經營方面的問題。在技術知識儲備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國有大行突出特色和重點是較好的策略。在融資方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要增強覆蓋面,尤其是非實物知識產權的信貸產品要進一步探索。還可提供咨詢服務,且不限于傳統的財務咨詢,還有管理、戰略、融資策略、員工培訓等。再比如利用自身客戶優勢,提供交易平臺信息、商機撮合等服務,優化改善銀企關系,促進銀企間信息、信心和信任的良性互動。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清華大學高端研究院)
責任編輯:劉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