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宇,徐瑞博,劉 偉,姜宏圖
(北京京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從人類發展進程可以發現,“生產力”是一切人類活動的核心和落腳點,從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到目前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都是利用新技術手段實現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蒸汽技術革命使得機械代替手工;電力技術革命中飛機、電話的發明縮短人類之間的空間距離;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數字化革命提升了人類的器官能力(如視覺、聽覺、觸覺),加快了人類社會交往的頻率;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整個社會(包括人和物)的交互能力。
目前,人類正大踏步地邁向數字化社會。相比于過往的人類歷史,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引發了包括經濟、技術、社會生活、思維方式等方面的顛覆式變革。這種變革促使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調整國家戰略,國家陸續出臺了“智慧城市”、《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企業數字化是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選擇。
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領域創新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逐步呈現出各領域深度融合,并發生著不可預知的化學反應。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已遍地開花,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此,企業領導者需要以過人的領悟力和洞察力,借助這些高新科技的力量,解決企業面臨的瓶頸問題,從而推動全人類、全社會的科技變革。
我國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啟動了“金關”“金橋”“金卡”等重大信息化工程項目;2002年8月組建了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推進我國信息化建設;2015年提出“互聯網+”;2016年頒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18年提出建設“數字中國”,“十三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數字化轉型已是傳統產業的必選項。
信息化建設經歷了30余年,概念比較清晰。信息化即把線下的流程性工作放到信息化系統中處理。企業信息化建設往往以部門為單位,包括人力資源系統、財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等,目的都是便捷處理各個業務流程。例如,有單據需要審批,通過信息化系統把單據在線上點擊“審批提交”按鈕即可實現。用戶部分工作可以實現無紙化辦公,利用信息化系統完成日常工作,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少了紙張、打印等辦公成本。
數字化轉型浪潮近幾年快速興起,逐漸得到全社會的追捧和認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是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由內而外全方位的改造過程,涉及企業銷售、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實現企業及整個產業鏈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從而不斷推動傳統產業產品質量、工作效率、發展動力的變革[1]。
數字化和信息化是一脈相承的,數字化本質上屬于信息化的一種,但兩者又有以下區別:①信息化是一種可以提高辦理流程性事務效率的手段,將靜態的信息在系統中加以固化,從而解決一線員工的工作效率問題,具體手段包括廣播、電報電話、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協同辦公等,和歷史上其他時代的烽火臺、快馬傳書、信鴿、鼓的功能一樣,都是處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②數字化是通過對信息化系統底層數據的采集、建模、加工處理,從而得到對領導者有價值的信息,屬于企業決策層面的工具,可以使決策者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通過掌握企業中有價值的信息,對未來業務發展進行預測[2]。
總之,信息化主要是“流程”的信息化,數字化屬于“業務”的數字化;信息化主要是IT部門負責,而數字化主要由業務部門負責,屬于真正的企業“一把手”工程。傳統信息化重點關注的對象是人和流程,而數字化關注的是人和實際業務場景、虛擬數字化場景如何聯動,在業務處理上由事后轉移到事中和事前。
企業健康發展無不是追求降本增效,即成本盡可能節約,想方設法提高效率,需要企業管理者進一步溯本求源,找到影響成本和效率的本質性原因。從歷史經驗來看,這個本質原因便是信息盲區,企業決策者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做出正確的決策,缺少關鍵信息很容易導致誤判,從而出現很嚴重的后果[3]。企業數字化轉型原動力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數字化轉型原動力
1.2.1 市場化競爭需要提高效率
在市場化競爭中,知己知彼便可百戰不殆,知己知彼說的是對自己和對手都有足夠的了解,即充分掌握自己和對手的信息。試想一個企業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產品和服務是什么,不知核心骨干員工有哪些和怎么管,不知競爭對手都有誰,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應做到以下兩點:①通過信息化對內梳理業務、管理流程,使得信息可以及時、公開、透明地展現在全體員工面前,可以及時跟蹤產品、服務質量、員工工作情況,合理進行獎懲,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工作環境,提升內部管理水平,使企業在行業內立于不敗之地。②通過數字化對外收集行業市場和競爭對手信息,客觀分析本企業產品、服務的優劣,根據分析結果加以改進,目的是在市場競爭環境下搶先對手贏得業務,這有賴于預測分析的精確度和及時性。
1.2.2 技術革新需要提高效率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數據算法等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往只能想象的事情現在已然發生在人們眼前,技術革新已經在全社會的各個角落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企業業務、管理、創新等諸多方面帶動效率的提升[4]。
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大面積應用,使得信息收集、處理變得及時、準確,物聯網和大數據集成方案可以幫助人們解決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分析等各方面問題,在企業智能化業務應用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數據算法、模型的技術進步,使得數據分析應用變得及時、準確,在企業生產業務方面,通過基于算法的數據分析、挖掘和數據建模,實現業務、管理中異常情況的自動識別和報警。基于大數據分析,給出指標優化建議,協助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加強績效考核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數字化主要解決的是信息盲區問題,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凡是存在信息盲區的地方都是數字化轉型的應用場景,例如部門間壁壘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業務流程銜接導致的信息斷層、不同業務系統間的信息割裂、信息采集和展現的不同時效等均存在信息盲區。
以下針對筆者近年來在集團企業數字化轉型業務方面的經驗,分別對智能安全、設備狀態監控、綜合能源服務、財務共享幾個應用場景進行簡單介紹(如圖2所示)。

圖2 數字化應用場景
廠區安全管理的重點在現場安全,傳統安全管理事項多,如果采用線下的管理方式,對安全隱患的響應、決策的速度總會慢一拍,安全隱患這把劍一直懸在管理者的頭頂。
通過數字化互聯互通,實現現場安全信息自動采集和分析,對出現的安全異常情況進行相關預警及處理,并對系統采集的數據進行實時統計和分析。通過大數據預測,對相關安全情況進行趨勢預判,使得安全措施前移,做到防患于未然。
現場作業人員利用攝像頭、智能安全帽、移動設備,可以實現遠程監控、拍照錄像、遠程喊話、人臉識別、安全防護預警等功能,利用數字化手段規范工程現場安全監護,利用科技手段加強外包單位、人員的安全作業管控,對外委單位作業進行有效監督,從而減少習慣性違章,促進較大風險作業管控實現系統化、自動化、移動化、智能化,逐漸由“人防”轉變為“技防”。
傳統技術手段對集團企業所有設備資產全面集中監管難度較大,不能及時發現設備產生的誤操作及設備故障隱患等,這些都會給設備帶來較高的維護成本,如果維護不當導致設備停機,會大幅降低生產效率。采用數字化技術可以輕松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對設備各參數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對重要的缺陷及故障事件進行數據匯總,統一報警,對待各報警情況可分控處理,使報警具有可控性。同時,對相應數據的綜合展示,包括設備位置及各部件運營狀況,使得非專業管理者也可以隨時了解設備的運行狀況。
從技術角度看,能源供應設備和用能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連接起來,形成智慧能源數字化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進行能源的協同、平衡,因此搭建數字化平臺是基礎工作;從業務模式看,可實現輔助智能運維、能源資產管理、能源市場交易、能耗監測、多能優化調度分析、源荷協同等功能,以上均離不開數字化技術。
集團企業綜合能源服務項目利用數字化技術,實時收集和分析用戶的用能需求和用能曲線,實現風、光、儲、燃等分布式能源的實時監視和控制、供用能設備的運維管理,以及提供支持現貨交易的實時購售能服務、虛擬電廠和O2O等增值服務。
傳統財務工作對于全集團所有分子公司財務數據的數據匯總、分析存在壁壘,使得跨公司、跨部門的財務數據無法整合在一起,同時各分子公司的財務人員的精力大多投入于會計核算上,無暇做高質量的財務分析工作。
利用數據化技術,建立集團企業統一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集團分子公司的所有財務數據匯總、分析變得格外容易,可以輕松整合跨公司、跨部門的數據;做財務基礎工作和高級分析工作的人員分別做集中管理、培訓,可以大幅節省相關費用;可以有效提高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人員的總體專業技能,從而為集團經營管理和戰略決策提供高質量的財務決策支持。
數字化技術本身只是一項技術,通過技術服務于業務,解決業務痛點方能體現價值,數字化轉型是一項應用各種先進技術的復雜項目,涵蓋技術、業務、管理、文化等方面。
數字化轉型存在一個戰略、技術、人才的鐵三角(如圖3所示),戰略是指相關的商業模式,支撐戰略的兩個因素是技術和人才,技術形成數字化運營體系,人才體現數字化組織能力,集團企業數字化轉型要落地,戰略、技術、人才此鐵三角缺一不可。

圖3 數字化轉型鐵三角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管理者思維模式決定了數字化轉型的成敗。首先,管理者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字化轉型不是企業發展的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其次,數字化轉型不是心血來潮看到其他企業在做而去做,而是要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制訂一套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再次,數字化轉型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不斷優化迭代的過程;最后,數字化轉型很可能會面臨觸碰到企業深水區的問題,這非常考驗管理者的魄力、勇氣和信心。
數字化轉型采用的都是一些先進技術,并且這些技術在不斷地迭代發展,參與數字化轉型的專業人員不能固守傳統技術和個人熟悉的技術,要有不破不立的精神,不斷尋求形成企業業務痛點問題解決方案的先進工具,成為企業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時刻保持從零開始的初創心態。
數字化轉型屬于創新型業務,創新工作的成功需要有相關的保障措施,包括以下幾點:①差異化的考核制度,創新的成功率較低,如果按照常規方式考核,那么創新工作會面臨無人來做,或者為了創新而創新(形式化)的尷尬局面。②持續的資源投入、高質量的創新離不開高級專業人才,聘用高級專業人才就會產生較高的人力成本,大多數失敗的創新工作是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以致最終半途而廢的。③適當的宣傳,創新工作往往是枯燥的,創新人員長期默默無聞地工作會慢慢失去勁頭,適當的宣傳表彰可以鼓舞創新團隊的士氣,有利于創新工作持續開展。
綜上所述,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管理者頭腦發熱而堆積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化系統,而是針對本企業問題進行全面會診后形成全員共識,然后基于此共識進行的一項長期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實現企業數字化的持續迭代、優化。
數字化轉型絕不是新技術的盲目應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往往是為了解決企業沉積已久的頑疾,數字化是一劑良藥,運用得當可以做到藥到病除,而盲目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很有可能被這劑藥毒倒。
數字化作為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會不斷地發展,數字化的下個階段便是智能化,智能化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作為支撐業務的工具,企業同樣不能為了智能化而做智能化,均要以解決業務問題為核心出發點,從而推動企業及全社會不斷進步。
目前,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如火如荼,希望本研究能給正在做或即將開始做數字化轉型工作的同仁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