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
摘 要:該文介紹了昆山市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區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示范區;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昆山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5-0030-03
農業示范區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發展形式,全國先后建立的各類農業園區,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昆山市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化示范區成立于1999年9月,成立伊始的目標為建設集現代農業科技研究、農業新品種引進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現代綜合性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但隨著現代農業綜合配套設施提升,示范區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
1 昆山市農業示范區發展現狀
1.1 產業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示范區已基本形成了糧食、園藝、種業、休閑農業等優勢特色產業。(1)糧食:種植面積約146hm2,其中73hm2土地租給11個糧油種植戶,主要用于水稻和小麥等主糧種植,農田機插秧率達到90%以上,秸稈還田率100%,2020年上繳國家糧食199萬kg。(2)園藝:現有蔬菜、水果、花卉、盆栽、苗圃等園藝作物種植面積約89hm2,其中,蔬菜約15hm2、水果約46hm2、花卉約22hm2、苗圃約6hm2。(3)種業:引進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現代生物技術育種,現有育種基地67hm2。截至2020年底,已培育抗除草劑、抗旱、抗鹽堿地玉米、棉花、大豆等一系列作物新品種,已獲得審定14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4)休閑農業: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不斷加強園區環境建設的力度,大力引進休閑觀光類企業,有效銜接古鎮旅游,發展休閑農業。五谷豐燈景區被江蘇省旅游景區質量評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3A級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中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1.2 企業 示范區成立至今,累計引進農業企業74家,注冊外資0.23億美元,注冊內資3.86億元人民幣,現有企業46家。從企業等級看,昆山戶籍經營企業4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1家,市級1家。從行業類別看,果蔬種植類企業10家,花卉、盆景、苗木種植類企業12家,研發類企業3家,食品加工類企業2家,休閑觀光類企業7家,餐飲、工業等其他企業12家。
1.3 科技 示范區注重科技興園,多年來先后引進大專以上各類人才167人;累計承擔各級農業及農業科技項目61個,獲取資金9850萬元;累計引進新品種48個,推廣22個;引進新技術28項,推廣13項,創建公共服務平臺5個。積極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農科院等多所全國知名高校合作,研發、推廣和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園區累計申請專利26件,獲得授權專利13件,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建立協作網,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咨詢服務機構的合作,引進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1個,蘇州市級農業科技型企業2個。
2 昆山市農業示范區發展的SWOT分析
2.1 優勢
2.1.1 地理位置優越 示范區地處長三角經濟核心區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濕潤溫和,光照充足。東距上海市區約50km,上海虹橋國際機場42km,西距蘇州市區約40km,無錫蘇南國際機場44km,距上海港60km、太倉瀏家港35km、張家港100km。
2.1.2 經濟實力雄厚 昆山市域經濟發展水平多年國內遙遙領先,連續17年位列全國百強縣榜首。千燈鎮經濟規模穩步增長,2020年位列全國千強鎮第54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7.3萬元,昆山市和千燈鎮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推進城鄉統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發展提供保障。
2.1.3 政策扶持給力 示范區嚴格落實各類支農惠農政策,實施農藥免費統購統供、免費農業保險等創新政策。通過鄉土專家與農戶結對,讓農戶掌握更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通過扶持企業申報省級以上科研實驗室、農業產業化升級重點龍頭企業等,助推企業科技創新發展。
2.1.4 組織框架健全 示范區在成立之初就設立了管理委員會,正科建制,內設辦公室、財務科、綜合服務科、旅游科、項目科、黨總支等職能部門,實行全員網格企業蹲點服務制度,定期走訪、監管、服務,切實解決入園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示范區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同時,管委會下轄四家企業,積極推進公司化運營,為示范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搭建示范引領平臺。
2.2 劣勢
2.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示范區內基礎道路、綠化、市政、農田水利等設施破損、缺失、老化現象嚴重。“農田連片”及閑置地整治、魚塘生態化改造工作推進緩慢。糧食烘干中心烘干能力不足,存在框架道路曬糧的情況。農業建設用地布局分散,散落在22個地塊,閑置率高、產出效率低。
2.2.2 企業發展內力不足 目前,示范區企業主要以糧食、果蔬、花卉苗木種植為主,仍停留在初級生產階段,存在生產分散、規模小,技術含量不高,管理粗放,經營能力不強,缺少深加工的農業產品,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較少。
2.2.3 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 目前,示范區產業以糧食、果蔬、花卉苗木種植為主,還停留在初級生產階段,生產分散、規模小,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均不高。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不足,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等缺乏,尚未形成產業鏈、價值鏈,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整體競爭力弱。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較少,多停留在初級水平,農業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滯后。
2.2.4 資產保值增值困難 示范區現有經濟以資產租賃為主的發展方式難以維系,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工作監管力度的提升,出臺了一系列管控措施,部分資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安全、環保、違建等隱患,有的立即整改清退,有的到期停租,增收渠道收窄。另外,近兩年的環境整治大量投入,尤其是2020年大棚房整治,積累的資金已大部分耗盡。
2.3 機遇
2.3.1 鄉村振興戰略將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十四五”期間,江蘇省各級政府將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力爭在2022年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將不斷完備財政投入、金融服務、信貸保險、土地和人才智力等鄉村發展支持體系,為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3.2 長三角一體化將帶來旺盛的需求能力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向高質量階段邁進,周邊人群將更加追求農產品的優質、安全,更加追求農業旅游的休閑、養生功能。
2.3.3 現代農業技術將增強全新發展動能 生物農業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物聯網技術、智慧農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發展,滬蘇杭的強勢技術、人才輻射,可以為示范區現代都市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有效提升示范區現代農業建設水平。
2.4 威脅
2.4.1 周邊同質化競爭激烈 目前,昆山市共有62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園區之間項目類似,在項目引入、資金申請、產品銷售等方面存在競爭壓力。
2.4.2 勞動力資源利用不強 新型職業農民、鄉土能人、優秀企業管理者缺乏,農業生產用工緊缺。近年來,伴隨蘇州市城鎮和工業化推進,大量農村高素養青年勞動力流入到“非農”行業,而擔負種養業規模經營承包人基本都是50歲以上老年人,他們熱愛農業,熟悉農技,吃苦耐勞,是傳統種養業的行家里手,但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很難勝任,機械化作業、智能化管理他們卻無能為力。
2.4.3 農業投資風險加大 近年來,農資價格的大幅上升和人力資本的不斷提高,外加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農業生產成本和投資成本快速漲價,一部分抵消了農產品價格漲價增加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
3 促進農業示范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夯實農業基礎,打造優勢特色產業 在統籌考慮農業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加快制定方案,加速示范區轉型升級。積極向上爭取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農田格局更加清晰、農業功能更加顯現。運用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主導產業選擇,高起點發展現代種業、園藝產業等特色主導產業,促進農業產業高端化發展。高標準建設糧食生產示范基地,推廣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綠色化發展。高質量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引導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促進農業產業集聚化發展,通過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水果,打造品牌農產品,滿足城鄉居民對高端農產品的需求。高效率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建設無人農場、智慧園藝等農業應用場景,促進農業智慧化發展。加快研究新業態經濟,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區位優勢,探索休閑農業,城市夜經濟,生產服務等發展模式,通過多種類的經濟共同發展,提升抗風險能力,從中找尋新的增長點,在競爭中實現差異化發展。
3.2 強化科創支撐,激發農業內生動力 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校的合作,以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種養水平。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重點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創建農產品品牌,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業附加值。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圍繞主導產業,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促進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的規模經營。積極引導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要素集聚,形成具有較強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另外加強農業產業前瞻性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推動新技術和新裝備在示范區的集成應用與示范。譬如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綠色生態健康養殖、農業廢棄物資源再利用、高標準養殖池塘循環水生態處理、稻田綜合種養生態循環模式等,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3.3 加強人才培育,構筑農業服務體系 建立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農業的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每年要引進和培育一定數量的人才,充實至各個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村人才投入創業創新工作中,尤其是重點支持高學歷、高技術、有專利者成為創業主體。與大專院校合作,引導涉農專業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推動出臺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他們返鄉創業就業。建立創業就業服務平臺,加強信息發布、創業指導等服務,實現示范區農業高素質的管理、經營、技術、開拓創新人才的有效集聚。另外,繼續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大農業實用人才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和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發展及培訓力度,著力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3.4 進行分類處置,推動資產提質增效 結合資產清產核資,徹底摸清家底,明晰產權關系,防止資產流失。進一步明確資產權屬、面積、方位、類別、現狀等基本信息,了解其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情況。特別是因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形成邊角地和零散地,碎片化、不規整的農田,零星、閑置、雜亂無章的地塊,已批未開發或未充分利用的地塊,把土地資源充分整合。依托平臺健全資產、資源臺賬,強化資產資源動態監控,確保監管不缺位、資源不閑置、利益不受損。通過排查摸底、專題會商,確定分類處置項目名單,按照“退轉、扶提、培優、引入、集聚”十字方針,加快推進現有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引領帶動能力。在新形勢下,探討有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拓寬經濟發展渠道,培育多元經營模式,突破由單一的資產經營向綜合的產業開發轉變,提高資產收益。
3.5 優化金融服務,打通賭點、痛點 優化信貸和保險服務,信貸方面建立政策性農業擔保體系,通過提供擔保,協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分散農業信貸風險,緩解其對農業部門的慎貸心理,增加金融機構提供農業貸款服務的積極性,進而緩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面臨的貸款難問題。簡化信貸程序,縮短放款時間,及時、精準、高效解決困難。保險方面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增強農業和農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嚴格執行“三農”保險政策,做到應保盡保,誠實守信,保險公司要準確及時地做好勘查定損理賠工作,強化監督,杜絕騙賠事件的發生,完善保險費補貼制度,財政提供一定比例的補貼,緩解農業保險的供需矛盾。
4 結語
農業示范區轉型升級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要更多的基干部群眾去實踐、去探索,打破舊思維,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創新發展。農業示范區的轉型升級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部分,需要抓牢抓實,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參考文獻
[1]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N].農民日報,2021-12-14(001).
[2]王欽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1(15):17-18.
[3]王朝才,李淑一,何妮.鄉村振興戰略思考[J].當代農村財經,2021(05):3-7.
[4]王艷,胡月英.鄉村振興背景下阜陽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20,34(06):88-93.
[5]戴超.鄉村怎么引人聚人——探索推進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市民化[J].經濟師,2020(12):130,132.
[6]楊萍,李首涵.山東省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3):166-169.
[7]鄭軍,盛康麗.農業保險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創新:國際經驗及啟示[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9,28(06):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