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方
摘 要:外國文學是語文教材選篇的必選內容,可見其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獨特價值。但是外國文學的教學一直都存在教學淺表化的問題。本文試從教師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教師缺乏文化和理論的支撐、教師過于依賴考試“指揮棒”的導向、教師缺少有效教學參考的指引、教師教研效果有限且學習資料匱乏。
關鍵詞:基礎教育;外國文學;淺表化;成因
一、前言
外國文學是語文教材中一個特殊的存在,不只是因為它屬于外國文化視域下的產物,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外國文學教與學的主要評價都是圍繞“難”展開的,主要體現在其教學的淺表化和固有化。一個難點的形成肯定存在很多原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國別屬性,想要理解外國文學必定要克服文化和心理的隔膜。在當今世界密切交往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思維顯得十分重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便有“外國作家作品研習”的學習任務群,因此外國文學的學習重要且必要。
二、教師缺乏文化和理論的支撐
不難發現,多年以來,一線教師在確定一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內容時,尤其是小說體裁,主要是圍繞:情節、人物和主旨展開的,不可否認這些的確是一篇文章的關鍵解讀點,但細究之后就會發現,在解讀時總是出現這樣的句式:作品揭露/批判/贊美/謳歌了……或生動形象/精準貼切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這明顯屬于一種毫無新意的套作型解讀。為什么會套作且多年以來一直延續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語文教師無法真正理解和駕馭外國作品,只能生搬硬套、囫圇吞棗,套用國內文學作品的教學模式。
文學是社會的產物,帶有非常明顯的社會印記,所以同一個時期的不同國家和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總會生成風格迥異的文學樣態。在這樣的一種客觀情況下,如果不了解外國文化,肯定只能草草了事。比如在解讀《項鏈》時,便不容易理解文中的主人公為何要那么執著地償還項鏈?這便是不同文化下不同思維差異的體現。西方是個資本主義社會,講究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由此孕育出了契約精神,并且深入人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被廣泛接受并繼承。而中國則是個人情社會,在我們的價值觀中總是習慣性將“重利”進行貶低,由此得出所謂的資本主義金錢至上、主人公愛慕虛榮的結論,看似合理,其實只是隔靴搔癢。
三、教師過于依賴考試“指揮棒”的導向
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大特點,應試也是當下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因此應試則發揮著重要的指揮棒的作用。最具有指揮棒作用的考試當屬高考,翻閱歷年全國卷可以發現,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外國文學入選的很少,可能是由于外國文學的翻譯存在一定的異化,在閱讀時不太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也可能是在考題的命制上存在困難,總之相對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高中功利化的教學導向則自動忽視外國文學部分的研讀教學,轉向更高頻的當代著名作家作品的研習中。
結合2019年全國二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理解莫泊桑的《小步舞》,從選文和考題命制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這篇文章主要在寫:時代的變遷導致一代人的淘汰,表達對這一代人的同情。可見,這與我國當下的某些社會問題相互映照,比如超市拒收老人現金、采取去車站買票的傳統辦法總買不到票等問題,都在反應時代的快速發展給一部分掉隊的人生活上帶來的不變。所以這篇選文具有很強的“洋為中用”的目的,并沒有展現法國文化也沒有凸顯作者莫泊桑的作品特點。考題有三:判斷相關內容理解的正誤;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一處情節描寫的作用。不難發現,這些考題的設置和本國作品考題的設置基本一樣,主要涉及內容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并沒有體現出外國文學的“外國”屬性。這些知識的掌握完全可以在本國文學作品學習中掌握,基于效率原則的師生又怎會再鉆研外國文學呢?
四、教師缺少有效教學參考的指引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參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參照。雖然說教師不能以之為綱,陷入畫地為牢的境地,但是教參的確是一線教師使用率最高的教學指導,結合實際來看,教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外國文學教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又因為教參是官方教學參考資料,所以在教師心中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所以教參的編寫和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培養。
教參的內容是否能有效指導教學呢?以蘇教版教參中的《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教參在分析人物形象時這樣總結:菲利普自私貪婪、虛榮勢利;菲利普太太:除了與菲利普的共性外,還有刻薄潑辣。但是教參并沒有結合具體的語句來分析上述的性格特點,筆者在研讀選文時也沒有發現有能夠證實“自私貪婪”和“潑辣”的地方,如此教參是否有刻板印象下的堆砌之嫌呢?教師如果過于依賴教參肯定會使課堂搪塞生硬。教參在分析主題時這樣表述:展現金錢社會中人與人的冷酷關系。并且羅列了三種主題解讀角度:金錢關系說、同情說、虛榮說。雖然并沒有再詳細闡述,但是最起碼給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思維更加開闊,但教參中外國文學部分的解讀像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
五、教師教研效果有限且學習資料匱乏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便要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接觸新事物,從而獲得新知,不與快速發展的社會脫節。教師的學習以自學為主,培訓為輔。自學固然需要豐富的學習資料,這牽扯到學習資源的獲取問題,所以教育單位要重視學習資源和途徑的供給。培訓則以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為代表,這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但現實情況卻呈現出不太樂觀的局面。
在與一線教師的交流中可以發現,一線教師獲取學習資源的意識欠缺,即便是有意識也沒有理想的方式和途徑。相當一部分一線老師都是憑借經驗教學,并且會有一種經驗越“老”越可貴的認知。不可否認,經驗的確是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有效教學模式,對于新入職的教師來說,學習老教師的教學經驗的確是一種高效的提高途徑。但是如果一味固守已有經驗,就會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從教材版本的變更中便可看出知識體系更新之快,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教材中選文的更替,這正是提出教師要不斷學習的有力證據。有部分教師即便有不斷學習進取的認知和查閱資料的意識,但途徑和方法主要集中在瀏覽器搜索上,雖然高效便捷,但這一種方式既不嚴謹也不規范,使得知識的錯誤率大大提高,又何談教學效果的呈現呢?
六、結語
“基礎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奠基階段,同時也恰好處在一個人發展的關鍵期,”因此顯得格外重要。外國文學是語文基礎教育階段必須要學習的內容,外國文學學習所獲得的知識體系是不可替代的,對于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多元化的文化觀念、感受人類精神寶庫的豐富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外國文學教學的現狀呈現出解讀淺顯化、刻板化的問題。因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是知識的傳授者,所以本文試從教師的角度看問題,力求深入地剖析教育者所存在的問題,為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提供必要支撐。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研究還存在很多紕漏之處。
參考文獻:
[1]劉俐俐.外國經典短片小說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曹文軒.外國小說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付勝芳.不變·變·不變——《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5(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