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桂琴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不難發現在語文教材部編版中蘊藏著文學素養、知識積累等多方面的內容,除了讓學生具備語文基礎能力之外,還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注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語文要素的產生就是在此背景下脫穎而出的,它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積極落實語文要素,汲取在教學中的經驗,采用多樣靈活的教學模式,使語文要素充分發揮價值和作用。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語文要素
(一)更新教學理念
1.重視單元導讀環節
傳統語文教學活動中,有部分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時會將單元導讀跳躍過去,直接一步到位進行文本教學,呈現出以完成文本任務為教學目標,嚴重缺少科學性、合理性的指導,針對此,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單元導讀環節。充分發揮語文要素的作用,并有計劃、有目的、有條理地進行課堂教學。
2.指導教學明確目標
教師應當積極調整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將語文要素與教學目標相互結合,以單元作為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展開教學,讓語文要素成為指導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對教學目標能夠有明確的方向和判斷,建立完整的文本教學體系。
(二)立足教材內容
1.單元導語深入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立足于教材內容,注重教材中的單元導語內容,結合教學需求合理劃分教學目標。在小學部編版語文教材中,雖然一二年級的教材并沒有設置相關的單元導語,但對識字、漢語拼音、課文劃分明確,體現了單元教學的主體性。另外,自三年級開始語文教材中以單元劃分的形式切入不同的單元主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單元導語圍繞教學目標的要求帶領學生深入學習。
2.知識銜接區分學習
通過一個主題內容或者同一個中心標準對課文進行單元性的區分和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語文教學的完整性、銜接性、層次性以及實踐性的特點,從而能夠提升小學生閱讀分析能力。
二、根據不同主題,挖掘語文要素
(一)以課本為依據
課本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抓住教材內容的特點及要求,認真鉆研挖掘教材中蘊藏的文學內涵,要以課本為核心開展語文要素教學。基于語文素養指導下,在教學中一方面需要讓學生了解單元教學的優勢及特點,并能夠體會到單元課文帶來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尋找文章中的主旨句、關鍵句等知識技巧及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訓練的方法,使學生學會提煉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等。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主題色彩,從單元導語的引入中就能發現本單元文章的整體方向,教師要注重教學中的每一處細節,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在語文要素的助力下使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
(二)以作者為依據
在語文教學中要以作者為依據挖掘語文要素,作者是文學作品的創作人,同時也是學生了解、學習的榜樣人物。在語文課文中教師一定要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個人經歷有所了解,在文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融合,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匆匆》這一作品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述關于朱自清先生的背景,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朱自清先生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品質,并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如《背影》《春》等優秀散文,利用課下業余時間進行閱讀,引領學生走進朱自清的文筆世界。
三、明確單元目標,落實語文要素
(一)對要素的認識
在落實語文要素時,師生需要共同對語文要素在每個單元中發揮的價值、存在的意義以及所處的定位進行深入分析。
1.合理運用知識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欲速則不達,不僅需要掌握所學知識,還要注重對知識的合理運用。以單元為視角,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要讓學生能夠對語文要素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同時能夠正確運用。
2.課程安排有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控好課程安排,根據課文層次落實語文要素。例如,在學習《丁香結》這篇課文時,在正式講授前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從全文的角度出發,結合單元要素,考慮課文中體現出的中心思想。通過閱讀全文,能夠了解到作者通過哪些方面來寫丁香,同時可以結合自身經驗思考一下對文章的理解。最后在課程尾聲,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學后交流,了解學生對這堂課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再為學生安排適當的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對本節課的語文要素有全新的認識。
(二)對要素的掌握
1.學會尋找關鍵詞
在對單元中所要求的語文要素有了初步的認識的過程中,應當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語文要素的掌握及運用。在學習課文過程中,要學會抓住關鍵詞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重點詞句,通過尋找關鍵詞句概括主要內容。字詞是構成文章片段的要點,對字詞的理解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只有明白字詞的意思,才能了解句段的意義。學會尋找并掌握關鍵詞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整體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
2.學會概括性總結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邊學習邊摸索,先從段落開始進行概括性總結。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激烈探討,并對文章進行概括性的發言,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促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語文要素。上述提到關鍵詞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引領性等特點,在文章中尋找具有概括性的詞語、句式,能夠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節課時,認真學習會發現每一個段落都有一些概括性的詞語和句子。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關鍵詞“不可估量”;第二自然段中的關鍵詞“眾星拱月”;第三自然段中的關鍵詞為連詞“有……還有……”;第四自然段中的關鍵句子“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到第五自然段則是“灰燼”這一關鍵詞。通過關鍵詞的提取、概括性總結可知,這些具有概括性的詞句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也足以說明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圓明園的輝煌與毀滅。
四、讀寫結合教學,實現語文要素
(一)注重知識拓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拓展時,除了要深入理解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還要加強學生課外閱讀量, 使課外與課內知識緊密相連。比如,在學習了教材中的課文后,可以推薦相同的主題類型,還可以推薦相同作者的文學作品,讓學生進一步閱讀,從中挖掘文章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難發現,無論是人文主題還是語文要素都具備多樣化特性,尤其是語文要素,教材中每一個單元涉及的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當結合每一個單元中所蘊涵的語文要素科學合理地展開教學,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嘗試通過插圖、情境等模式進行語文要素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多樣性。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呈現三篇課文分別是《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文章的共性都是描寫親人之間的愛,母愛和父愛的偉大,可以體會作者在細節中的情感表達,描寫手法細致入微而有具體的典型情節。在學習這節知識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關于母愛之情或父愛如山的書籍,如孫思源的《感悟母愛》、冰心的《回憶母親》等經典名作,讓學生能夠得到知識的拓展,并且安排學生在課后寫一篇關于親情之愛的文章,讀給父母傾聽,讓父母給予評價,拓展學生知識量,豐富其內涵。
(二)注重讀寫結合
1.掌握閱讀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為了能夠實現語文要素助力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除了閱讀能力的培養之外,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寫作能力。讀寫不分家,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善于思考、認真品讀,習慣性做標記、備注,汲取文章中的語句、寫作手法等,將一些名人名言、優美語句進行摘錄,并通過不同角度對文章進行分析,通過仿寫、擴寫、續寫等寫作方式鍛煉自身的寫作水平。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注重學生的閱讀方法,只有掌握閱讀技巧,才能在閱讀過程中深得體會,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
2.圍繞真實生活,提升寫作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每一個單元結束部分都新添加了習作環節,圍繞單元教學內容設定了寫作主題,習作與單元知識點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課堂寫作訓練的機會。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落實語文要素,結合不同的寫作類型、寫作要求、文體規范,讓學生在寫作中學會找準核心點,貼合寫作主題抓住重點內容,并要求學生圍繞自身的實際生活,寫出真情實感。教師不要僅限于書本上的規定,應對學生加強指導,寫出符合要求、主題思想的作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觀念,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寫作素養,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質量。例如,在學習《竹節人》這篇文章時,需要讓學生了解文章主旨、梳理文章結構,了解竹節人的制作方法,并通過閱讀發現文章中的關鍵性的詞語,這時教師需要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標注,并將所標記的詞句運用到寫作之中。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了解了竹節人的制作方法,體會到了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教師也能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寫出童年時期最喜歡的玩具的制作過程及玩法,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實現單元要素運用到讀寫之中。
五、開展豐富教學,強化語文要素
(一)結合不同要素內容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其中包括字詞教學、文本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眾所周知,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屬于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兩大內容,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強化語文要素的實踐中,應當圍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這兩個重要環節進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將內容進行全面整合,明確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目標以及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深刻感受詞語在文中所表達的內涵,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不同的要素內容,關注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整體質量。
(二)融入情感,豐富內涵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從作者的背景出發,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從而更容易掌握文章內容以及感受文章的合理性,對作者的寫作手法、情感流露有進一步滲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化的形容詞,對學生而言確實難以理解,也不便于記憶。此時,教師若難以用現實事物進行舉例構想,可以通過一些品味詞語中的意蘊烘托文章情感,能夠有利于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學習文章過程中,可以賦予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振,更好地感受詞語所表達的含義,這樣可以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白樺》這篇課文時,這篇文章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概括性地反映生活。通過朗讀課文能夠使學生想到白樺高聳、挺拔的身姿,這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觀賞白樺樹,當看到蒙蒙霧氣時,教師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一個新詞匯,“朦朧”。這個詞非常優美,形容一些氣霧翻騰的狀態,可以運用在一些不太明亮、有些渾濁的環境中,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氛圍環境。明白意思后,進行字詞的書寫。中國字詞都是有一定根據演變而成的,教師可以進行引導,月亮下的霧氣很朦朧、白樺林清晨的霧氣也很朦朧,蒙龍這兩個字分別加上一個月字旁,形容月光下的美好氛圍。通過這樣一遍遍地指導,使學生的情感越來越濃郁,能夠快速學會這些美好又抽象的形容詞,加深對詞匯的理解,感受到詞匯的深意。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文章內涵,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換位思考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意。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教師要積極參與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對語文要素產生新的認知,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到實處,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