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

摘? 要? 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是:能就業,能立足,能發展;有目標,有活力,有潛力。可現實是中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稍弱,學習能力不足,中職課程培養周期短,需要在學生短時期內掌握一項或者多項勞動技能。而且中職學生的就業方向一般都是體力勞動為主,對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國家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也尤為重視,可以說,個人身體健康與否對個人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可是這幾年新生入校后逐步進行的體質測試數據顯示,15—16歲的青少年體質存在逐年下降的趨勢,為何如此?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為此,本文采用數據分析法、資料收集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等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 青少年? 體質下降? 鍛煉? 營養? 自律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2-260-02
“體質”在體育學科中的權威定義為:體質是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其實,在“身心是否合一”問題上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身心不合一”,即體質只包括身體方面,不包括心理方面;另一種則認為“身心合一”,即體質應包括身、心兩個方面。因為人的身、心兩方面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科學研究已證實許多身體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因素越發顯得重要。早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出了“形神合一”的觀點。但是,本文研究出于操作性考慮只能采取身體測試的方式,未包括心理方面。根據國家發布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15—16歲學生進行測試,基本綜合了能直觀反映個人素質能力的項目,得出的數據經過計算得出平均值進行分析,給大家略作探討。
一、體測數據分析
(一)學生體質測試數據平均值統計表
僅以中專2016—2019級學生新生入學兩周測試的數據平均值作為參考(表1)。
(二)數據分析
通過數據平均值可以看出,除了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和肺活量這些沒有基本體能要求的項目勉強處于良好的成績區間,其他的項目測試成績都不理想。
1.女子一分鐘仰臥起坐成績處于及格的區間,可見女生平時缺乏腰腹肌耐力的鍛煉。
2.50米跑的成績僅高于及格區間,反映出學生爆發力弱,移動速度、反應速度慢,說明靈敏素質及神經系統靈活性不足。
3.長跑項目成績均值處于及格到不及格的區間,顯示學生心血管、呼吸系統的機能弱及肌肉耐力差,連基本的有氧訓練都沒有進行過。
4.男子引體向上的測試結果“慘不忍睹”,男生的上肢力量和背部力量極其弱,有部分男生甚至一個都做不了。
二、學生體質下降原因探析
文章就學生體質進行了問卷調查,2016—2019年級學生新生入學時隨機抽取50名學生,總計200名,其中男生157名,女生43名。經過集合整理資料,較為客觀地反映出了近幾年學生對于自身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和對體育訓練的態度,由此發現學生體質不佳的原因(表2、表3)。
從問卷數據表面上看學生的身高和體比重基本正常,看似健康,其實不然,學生選擇的答案充分說明了情況不容樂觀。在此簡單歸納以下幾點原因:(1)絕大部分孩子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習沒有培養運動鍛煉的習慣,沒有擅長某一項或多項運動,對各運動項目也不了解,又何來鍛煉興趣和積極性呢?(2)鍛煉的次數和時間不足。很多學生都只是在體育課上活動,平時基本就不動了,或者說只是隨機無計劃地運動。科學的訓練時間上要求至少滿足一周三次,一次不少于60分鐘,而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做到,尤其是女生。(3)鍛煉不足,氣血運行不佳,抗病能力就弱,手腳易涼,還有部分學生長凍瘡,可是學生對這些問題并不在意或者不明所以,認為多穿幾件衣服就可以了。而且幾乎每一年都出現無法進行正常體育活動的學生,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令人深思。(4)難以想象的是,居然有相當一部分的男生抽煙,女生也有這個現象。15—16歲這個年齡的學生還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身體還沒有完全穩定,煙草對身體的破壞力強大,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長跑測試的均值這么低了。除了缺乏鍛煉,肺功能受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5)現在物資極大豐富的生活環境,學生可以選擇的食品五花八門,喝飲料等于喝水是很多學生思想中存在的誤區,不按時吃飯或者零食當飯吃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飲料和零食里包含的各種添加劑并不利于身體的健康,甚至會對身體吸收營養產生阻礙。(6)科學的作息規律是人體精力的保障,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體機能和大腦機能的恢復。而問卷顯示,相當部分學生作息規律不符合“早睡早起、鍛煉身體”的要求。晚上睡眠時間不足8個小時,第二天如何保證有充足的精神和體力去學習?(7)學生缺乏自律,對人體科學和健康學認知不足,過去的學習過程中也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內容,思想不重視,行動上更不會主動去關注這些知識,即使知道不當的做法會影響自身健康,往往也因無知、好奇或僥幸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對自身造成了傷害。
三、結語
面對測試數據和問卷結果,我們的心里應感覺沉重。生活日益美好的同時,孩子們的體質卻越來越弱。未來建設祖國的接班人如此羸弱的身體能勝任艱苦的工作嗎?自古“文武雙全是為才”,古有孔子、文天祥、岳飛等,近有關天培、馮子材、曾國藩等;我們熟知的抗疫英雄、獲得“共和國勛章”的鐘南山院士熱愛打籃球、健身,年輕時還是多項運動好手;獲得中國“特等發明獎”和8個國際大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是籃球場和氣排球場的常客。由此可見體育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影響由來已久,身強體健這個人類追求的目標從沒有改變過。科學研究早已深入剖析了體育、營養和健康的內在聯系,而這些有益身心發展的知識卻被許多家庭和學校教育忽略了,許多家庭只懂得滿足孩子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而現階段的升學體制下,學校教學工作只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主課占用副課,卻忘了孩子的成長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缺一不可的。這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更是國家教育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文軒,陳琦.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運動膳食與營養編寫組.運動膳食與營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20.
[3][美]瑞迪,[美]哈格曼.運動改造大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江崇民,張一民.中國體質研究的進程與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2008,28(09):35-32+98
[5]何仲愷.體質與健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