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壯園
摘要:目的:探究多層螺旋CT對老年嵌頓性腹外疝合并腸梗阻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統計選擇我院2020.03——2021.03診療老年嵌頓性腹外疝合并腸梗阻的患者共計30例,均開展螺CT檢查,分析影像學結果診斷疾病精準性。結果:30例患者接受多層螺旋CT檢查后,可見疝囊影明顯,疝內容物檢查為小腸,顯示疝所在位置包括閉孔疝、腹股溝直疝、股疝、腹壁切口疝、腹股斜溝疝。確診所有病患均有腸梗阻,包括完全性腸梗阻,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論:多層螺旋CT在診斷老年嵌頓性腹外疝合并腸梗阻時結果精準,可確定疝內容物以及腹外疝類型,且能判斷腸梗阻病情發展程度,為后續治療提供圖像數依據,建議普及。
關鍵詞:多層螺旋CT;嵌頓性腹外疝;腸梗阻;診斷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中常見疾病之一,據醫學統計資料顯示腹外疝中腹股溝疝的患病率最高占患病人群的90%左右,此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腹壁強度減弱以及腹內壓增加有關。患病后患者有明顯咳嗽、嘔吐,年紀較大的患者還會有明顯便秘、膀胱結石、排尿費力等癥狀。患者腹腔內組織或臟器經腹壁的薄弱點突出后,無法自行回納即為嵌頓性腹外疝。老年人患病率較高,不僅病情發展快且起病急,易合并腸梗阻,需及時接受手術治療[1]。而保證治療效果,前提在于能夠給予老年嵌頓性腹外疝合并腸梗阻患者精準的診斷,幫助醫生判斷疾病從而施治。基于此,本研究收集50例老年嵌頓性腹外疝合并腸梗阻患者多層螺旋CT影像資料,詳情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線性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為2020.03——2021.03臨床收診的老年嵌頓性腹外疝合并腸梗阻患者,共計30名整理資料且皆開展多層螺旋CT檢查,得出初步檢查結果后納入研究統計中。所有患者對統計目的知情同意簽署相關同意書,實驗過程中病患均保持穩定體征。
病患統計: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60-85歲、年齡均值(73.68±5.62)歲,患者對自我體征進行敘述均有惡心干嘔、腹痛等顯著癥狀,對象基線資料遞交倫理委員會使用,通過允許開展統計。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至我院影像科做64排多層螺旋CT掃描,所有患者由影像科人員指導在檢查前去除衣物的金屬物件,平躺于掃描機上做全腹部平掃檢查。掃描范圍設定為隔上緣至恥骨聯合下緣。掃描前調試掃描參數,即為管電流、管電壓、層厚、間距、螺距分別為310mA、120kv、5.0mm、5.0mm、1.75,設定好數值后開始檢查。為了使影像學檢查圖像更加清晰,可在檢查前未患者使用造影劑,多選擇碘海醇注射液(患者若對此過敏提前告知檢查人員),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按照每秒3.0~3.5ml速度為準為其注入80~100ml,和平掃的掃描參數相同。掃描完成后,做1.25mm薄層重建,將數據傳至圖像工作站,詳細觀察興趣區的冠矢狀位、斜面重建,分析病灶的圖像特點。
1.3觀察指標
觀察整理兩組多層螺旋CT檢查結果,發現疝囊影確定疝位置,區分腸梗阻的類型,給予判斷結果。
2.結果
30例患者做多層螺旋CT檢查后,確定疝囊影存在。
疝內容物檢查為小腸,顯示疝所在位置包括閉孔疝3例、腹股溝直疝2例、股疝6例、腹壁切口疝3例、腹股斜溝疝15例。
30例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均合并腸梗阻,包括完全性腸梗阻19例,不完全性腸梗阻11例。腸管袢經盆腔壁、腹壁向外突出,腸擴張、腸塌陷之間有“遷移區”。梗阻部位均在疝囊頸部,梗阻腸近端有不同程度的氣體積聚和擴張。
3.討論
嵌頓性腹外疝疾病誘發原因包括腹壁強度下降、腹內壓增高,老年人隨著機體免疫力逐漸下降,腹壁組織同樣較青中年人薄弱,因此患嵌頓性腹外疝概率更高。此病早期患病期部分老年患者不自覺患病,對痛覺的感知性較弱,因此在就診時多數處于患病后期,由此合并腸梗阻現象。及時治療才能保護患者健康,阻止腸壞死。而建立有效治療的前提,在于需為臨床提供患者精準檢查結果。本研究觀察多層螺旋CT檢查技術的使用,發現此檢查結果可清楚區分疝的類型和位置,斜疝屬于腹外疝中常見病情類型分布于腹壁動脈內側,疝囊可存于陰囊或陰唇前端,直疝則分布于腹壁下動脈外側,因此在CT檢查中可見疝位于腹壁動脈內側或外側即可精準區分腹股溝疝的不同類型[2]。同時,CT檢查明確股疝與腹股溝疝,判斷疝囊與股靜脈、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的關系即可。判斷腸梗阻觀察近側腸管、遠側腸管的空虛表現、積氣程度。
結果可見,本次30例患者經多層螺旋CT檢查后發現閉孔疝3例、腹股溝直疝2例、股疝6例、腹壁切口疝3例、腹股斜溝疝15例。完全性腸梗阻19例,不完全性腸梗阻11例,均能確診疾病。
綜上所述,確診嵌頓性腹外疝合并腸梗阻疾病,利用多層螺旋CT技術優勢明顯,病情類型區分精準,建議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海亮,李莉,馬劍,等. 多層螺旋CT在腹股溝疝診斷中的應用[J]. 繼續醫學教育,2020,34(1):124-126.
[2]李東升,湯勁松,屠義梅,等.腹部CT在診斷嵌頓性閉孔疝中的應用[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21,24(10):8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