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馨月
摘 要:中國畫非常關注藝術意境的營造,講求“計白當黑”,重視畫面中的留白,注重畫面“無形”處的經營,注重“空”處與“筆未到”處的價值。中國藝術追求“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主張在“無形”與“白”處創造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形成象外之境。探索中國畫的造型與造境,對于當代中國畫創新發展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關鍵詞:中國畫;造型;造境
近年來,繪畫界對中國畫的造型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了諸多方案,但都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中國畫的造型問題,很少對造型觀念進行創新。要想解決中國畫的造型問題,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還要更新造型觀念。中國畫不論山水畫、花鳥畫還是人物畫,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擬自然,而是建立一個有趣味的形式,來構造一個畫外之境。
一、造型
筆者認為,中國畫的造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寫實階段,對物象的形態進行客觀描繪,解決物象“形”的問題,發現自然物象之美。第二階段是造境階段,即認識“情”與“境”的階段。在第二個階段,畫家不再局限于物質存在的真實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縛,通過描繪物象形態構造意境,傳達情感,構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寫實性造型觀念與中國寫意性造型觀念是不同的。西方繪畫注重對客觀物象“形”的描繪,中國畫更注重畫面意境的營造。初學繪畫的學生在學習了寫實性素描之后,再學習中國畫會產生一些困惑,在創作中國畫時仍采用嚴謹的素描造型方法,創作的作品不倫不類,缺乏中國特色。
要想改革中國畫一定要先改變繪畫觀念,一定要了解中國畫造型規律,深入挖掘中國畫造型手法的優勢。第一階段求“廣”“博”,第二階段求“深”“專”,這樣才有可能實現第三階段的“新”。也就是說,要經歷前兩個階段,才能創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傳統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國畫。目前,中國傳統繪畫造型方法在當代中國繪畫作品中很少見到,中國很多畫家運用西方寫實手法進行繪畫創作。中國寫意性繪畫與西方寫實性繪畫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學習西方之長的同時,中國當代畫家不能丟掉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方式。中國畫造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目觀物,得到的是物之“形”;第二階段是造境階段,根據內心的感悟與認識,塑造意象,使意象超越客觀物象本身,營造獨特意境。造境又分為兩種:一是“以心觀物”,得到的是物之情;二是“以理觀物”,得到的是物之性、物之真,從而拋開物理層面的造型達到物我精神的共鳴。
實際上,中國畫一直以來追求的不是對“有”的探索,而是對“無”的追求。中國畫不是在描畫客觀的物象,而是通過有“人格精神”的物象來展現自身的品格修養,通過筆墨創造一個超越自然的藝術意境。
二、造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對“無形”與“白”的認識與琢磨。“白”即“空”,空白在中國畫中不僅指畫面中的無畫處,還指“參加萬象之動的虛靈之‘道”①。霍去病墓石雕沒有對石頭進行過多的打磨與雕琢,而是讓石頭呈現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頭本身的形狀、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態的模糊處、未雕鑿處展現材料質地本身的美,通過空白處彰顯雕塑的藝術價值。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指出: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中間的車轂當中,因為有車轂中空的地方,車子才能行走;器物因有其中空的位置,才起到盛物的作用;房屋因有了空的地方,才起到了居住的作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②由此可見,“無形”與“空”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也可從中國古文字的空白處感受到漢字的結構美、形體美、意境美。古人在創造漢字時,每個漢字的筆畫或部件就是一個意象,而整個漢字表現的是由這些意象組成的一種意境。例如“馬”的古文字,線以外的空白處與線所形成的“象”是對“意”的追求,呈現出一種意境,而不是對客觀物象的模仿。
從老子提出的“大象無形”這一哲學概念到“象”延伸至美學的范疇,再到“取之象外”等美學概念的提出,可以看出,中國對“象”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筆者認為,只有“無形之象”突破“有形之象”,使得物象的“神”不再被“形”所束縛的時候,才能真正達到造境的藝術境界。物象是傳達創作者情感的載體,中國的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一般不受客觀物象的限制,透過物象看本質,注重表現物象內在的“神”,運用簡練的筆墨勾畫出物象形態,借物象表達內心的情感,使觀者的情緒被感染,與畫家產生情感共鳴。在哲學美學層面上,“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無”是畫家所追求的,畫家通過有限的物象使作品達到一個無限的境界。
中國畫的藝術意境體現了畫家的藝術思維,這種藝術思維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在這種藝術思維下,中國古代畫家沒有對自然進行盲目的模仿以求最大可能再現自然,也沒有對社會進行扭曲變形。中國人的藝術思維,是在有與無之間營造一個無限想象空間。畫家在創作中關注“空”與“實”之間關系的同時,更重視“空”的價值,一般通過留白藝術手法營造畫面意境。
中國畫中的“白”“無形”通常和虛空、實體有著密切聯系。“虛處實則通體皆靈。”“虛處實”,即為有,空處亦有,“實”不是形式的實,也不是情感的實,而指象外之境。中國畫自古就注重畫面中的“白”,強調“計白當黑”。此外,蘇東坡對“空”(即“白”)探討過,他的五言古詩《送參寥師》中的“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一句體現了他對“空”的理解。在繪畫中,最好的強調是不強調,忘形、忘象、忘巧方能得真、得意。藝術作品僅僅能傳達出藝術家想象的一部分,還有諸多內容需要觀者在自己頭腦中補充或聯想。
造境在中國畫創作中至關重要,無論是創作山水畫、花鳥畫,還是人物畫,畫家都需要感受客觀物象,并對其進行提煉與概括,注重情感表達,將心與物相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用筆墨營造出獨特的意境,使作品具有別樣韻味。當代畫家應重視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重視對生活的感受,應在師古人的同時,師法自然,根據自身對自然、生命的感悟,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意境。
在繪畫領域,“境”一般指意境、境界。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造型的目的不是模擬自然,而是通過刻畫物象的形體來造境。在獨特的意境中,即使山無石,水無紋,觀者也能感受到天之廣、地之大,獨特的意境能留給觀者無盡的遐想空間。南宋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可以說是經典的大寫意作品,開辟了中國寫意人物畫新的空間。畫中人物五官集中,額頭留出大面積空白,顯得寬大,絹素上的寥寥數筆,盡顯人物的精神狀態,筆的中鋒、側鋒,墨的濃淡干濕將人物的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禪宗講究以“無”的心性觀照世間萬物,拋開束縛,梁楷也拋開了常法的束縛,舍去教條與成規,開創了粗筆大寫意一派,把中國畫推向一個新的境界。
中國藝術講究造型與造境,繪畫注重留白,雕塑注重在材料的模糊處、未雕鑿處(即“空”處)展現材料質地本身的美。無用乃大用,無形乃大形,中國藝術追求的是“大象無形”的境界,在“空”與“無形”中給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創造出象外之境。
注釋:
①宗白華:《藝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
②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15頁。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宗白華.藝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
[4]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M].鄒德儂,巴竹師,劉珽,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