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意禪
摘要:目的:探究對比限制性輸血和非限制性輸血在早產兒貧血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貧血早產兒94例,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參照組47例行限制性輸血治療,研究組47例行非限制性輸血治療。對比各組患兒治療前后貧血改善情況,以及輸血情況、治療情況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各組患兒治療前RBC、HCT和HGB等貧血指標水平,以及治療期間吸氧人數、無創CPAP人數、機械通氣人數、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RBC、HCT和HGB等貧血指標水平均高于參照組;患兒首次輸血日齡小于參照組,總輸血次數和輸血量均低于參照組;患兒吸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早產兒貧血的治療中應用非限制性輸血效果優于限制性輸血,更有利于減少輸血次數和輸血量,縮短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時間,并且不會增加吸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人數,以及并發癥發生風險,從而快速改善患兒貧血癥狀。
關鍵詞:限制性輸血;非限制性輸血;早產兒貧血;應用效果
近年來,在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下,臨床對早產兒的救治成功率也顯著提升,但是貧血仍然在早產兒中十分常見,特別是對于低胎齡和低體重的早產兒患發貧血的機率遠遠高于足月兒,據統計,國內早產兒貧血患病率已高達38.1%至41.18%,而國外高達50%以上[1]。早產兒貧血多發生于出生后的3至4周內,通過血常規檢查可發現HGB水平明顯下降,并在出生4至8周內降至最低值[2]。貧血若不及時糾正可導致患兒呼吸和心率異常、喂養困難、頻繁呼吸暫停、代謝性酸中毒和體重增加緩慢等,從而影響患兒免疫能力、智力和體格發育,并且會增加感染和病死率[2]。目前,臨床對于早產兒貧血的首選輸血治療,同時結合補充鐵劑和延遲臍帶結扎時間等方法,但是對于輸血的參考標準現今臨床還無統一定論,而輸血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如輸血反應、感染和代謝性酸中毒等[3]。因此,為探索早產兒貧血的輸血治療策略,本文特就限制性輸血和非限制性輸血在早產兒貧血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究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貧血早產兒94例,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7例,參照組男性26例,女性21例;胎齡29.9至35.3周,平均(32.5±1.1)周;出生體重932至3517g,平均(1967.6±234.1)g。研究組男性25例,女性22例;胎齡30.2至35.6周,平均(31.9±1.3)周;出生體重943至3497g,平均(1954.3±245.4)g。入選標準:均達到《實用新生兒學》中的早產兒貧血診斷標準[3],并符合《輸血實踐指南綱要》中的輸血治療指征[4];患兒家屬均知曉本研究事宜,且同意參與本研究。剔除標準:出現重癥感染、休克和急性失血者;合并低血糖、溶血癥、高膽紅素血癥、凝血功能障礙、先天性心臟病、肺發育不良、染色體異常和其他天性疾病者。兩組患兒普通資料比較(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各組均參照美國2008年早產兒輸血指南,以及《實用新生兒學》中的相關輸血標準對符合輸血治療指征患兒予以輸血治療,均應用同型濃縮的新鮮紅細胞懸液,方法均為一次配血后多次輸注。參照組行限制性輸血,即在HGB值小于70g/L時進行輸注;研究組行非限制性輸血,即在HGB值小于100g/L時輸注。各組劑量配置均為10至20ml.kg-1.次-1,均在4h內完成輸注,輸注血袋均行預熱處理;輸注時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情況。
1.3觀察指標
對比各組患兒治療前后貧血改善情況,以及輸血情況、治療情況和并發癥發生率。貧血評價指標:主要檢測患兒紅細胞(RBC)、紅細胞比容(HCT)、血紅蛋白含量(HGB)等水平。輸血情況:主要評價首次輸血時日齡、每次輸血量、總輸血次數和總輸血總量。治療情況:主要評價吸氧人數、無創CPAP人數、機械通氣人數和所用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c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各組患兒治療前后貧血改善情況
各組患兒治療前RBC、HCT和HGB等貧血指標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研究組上述指標水平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對比各組患兒輸血情況
各組患兒每次輸血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首次輸血日齡小于參照組,總輸血次數和輸血量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2.3對比各組患兒治療情況
各組患兒吸氧人數、無創CPAP人數、機械通氣人數和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吸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2.4 對比各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17.02%稍低于參照組的21.2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
3 討論
隨著國內計劃生育政策的開放,高危產婦也隨之增加,致使早產兒出生率也明顯上升。雖然臨床對于早產兒的救治能力有顯著提升,大大降低了早產兒的病死率,但是早產兒貧血在新生兒科還是十分常見,早產兒貧血對患兒生長發育有著嚴重危害,嚴重者還會危及患兒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對于早產兒貧血的主要治療手段是通過輸血治療來改善患兒貧血癥狀,因此,如何確保輸血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現今臨床關注的重點,而如何選取輸血策略在臨床爭議較大[6]。
既往臨床在早產兒貧血輸血治療中多傾向于限制性輸血,認為該方式可節約血資源,減少不必要的輸血和并發癥發生率[6]。近年來,有報道指出,應用非限制性輸血更有利于改善患兒貧血癥狀,減少患兒輸血總次數和總輸血量,縮短吸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時間,并且并不會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6-7]。本研究也發現,各組患兒治療前RBC、HCT和HGB等貧血指標水平,以及治療期間吸氧人數、無創CPAP人數、機械通氣人數、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RBC、HCT和HGB等貧血指標水平均高于參照組;患兒首次輸血日齡小于參照組,總輸血次數和輸血量均低于參照組;患兒吸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非限制性輸血可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早產兒貧血治療的臨床效果。應用非限制性輸血可及時改善患兒貧血癥狀,縮短患兒吸氧、輔助通氣時間可促進患兒臨床癥狀快速消除,降低長時間吸氧和輔助通氣而致的副作用風險,同時還能提升HGB水平,改善血液帶氧能力,增加組織器官氧供情況,從而提升患兒肺部通氣和換氣能力,進而促進病情快速康復[8]。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貧血的治療中應用非限制性輸血效果優于限制性輸血,更有利于減少輸血次數和輸血量,縮短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時間,并且不會增加吸氧、無創CPAP和機械通氣人數,以及并發癥發生風險,從而快速改善患兒貧血癥狀。因此,臨床在治療中需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輸血策略,無需局限于限制性輸血策略,需權衡利弊盡早予以患兒有效的治療措施,以確保患兒病情快速好轉[9]。
參考文獻:
[1]李君,陳茂瓊,王榜珍,等. 不同輸血策略治療早產兒貧血療效分析[J].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21,17(2):166-170.
[2]張琪,趙立娜. 輸血對貧血早產兒生命體征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臨床輸血與檢驗,2018,20(2):117-120.
[3]劉悅芹,李堅. 不同輸血方法對貧血早產兒預后的影響[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4):571-573.
[4]李亞楠,徐家麗,彭萬勝,等. 不同輸血策略對早產兒的影響[J]. 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7):885-889.
[5]王寶宏,丁艷潔,李愛敏,等. 評估非限制性輸血策略對早產兒貧血的臨床結果[C]. //山東省兒科2016年學術大會論文集. 2016:413-414.
[6]范玥,張明燃,姜天華. 限制性與非限制性輸血療法在早產兒貧血治療中的應用對比觀察[J]. 山東醫藥,2021,61(15):69-72.
[7]孔德瑞. 不同輸血方案對貧血早產兒治療轉歸及神經發育的影響[J]. 河北醫藥,2019,41(20):3069-3072,3077.
[8]潘春燕. 早產兒貧血輸血相關臨床問題研究進展[J]. 母嬰世界,2017(13):254,256.
[9]隆維東,黃冬悅,肖劍平. 輸血改善貧血早產兒臨床體征效果分析及機制研究[J]. 山西醫藥雜志,2016,45(9):1090-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