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法”,意義非凡。以法律的形式把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講清楚,明確各方責任,尤其是家長對于子女教育該干什么、怎么干,進而客觀上厘清了家長和教師的社會教育分工。
有法可依看邊界
“邊界”一詞不難理解,一般指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界線。《爾雅》說,“邊,垂也。”《廣雅》說,“邊,方也,蓋四維之邊緣”,連同“界,田盼也”,是為二者之分水,本該涇渭分明,互不染指。話到此處,將“邊界”一詞引入教育領域,其意義在于明確教師(學校)和家長(家庭)對于子女教育的清晰法定義務。換言之,學校及教師該干什么,家長乃至家庭又該干什么,多方當事人的“責、權、利”應該有明確的法律來界定和規(guī)范。相互推諉、扯皮、指責,從法律上來講就是權責不清必然帶來的問題。
基于此,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正當其時。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法”,意義非凡。以法律的形式把家庭教育的諸多問題講清楚,明確各方責任,尤其是家長對于子女教育該干什么、怎么干,進而客觀上厘清了家長和教師的社會教育分工。該法明晰了在教育過程中“責、權、利”的利害關系,這就為各方施教提供了清楚的定位和法律保障,家庭教育也要有法可依,事關國家民族發(fā)展大計。
家長的邊界
從微觀個體來看,教育無小事。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社會,都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寄予厚望。也因為寄予厚望,就容易產生“僭越”的想法和行為,或越俎代庖,或推諉扯皮,這都是沒有厘清“家庭教育”基本概念和內涵的表現(xiàn)。根據《促進法》總則第二條,“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yǎng)、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這一定義,全面具體,涵蓋面極廣。對家長有重要啟發(fā)的該是“養(yǎng)教結合”,這是家庭教育的初心和重點,更是家長應有的邊界。
“有養(yǎng)無教”的跨界要不得。夫妻育有子嗣,則自然成為其監(jiān)護人,看似天經地義,其實不然,這里有個“養(yǎng)”和“教”的問題。當下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家長們都會在孩子身體、生理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比如,孩子出生時要找條件更好的醫(yī)院,出生后營養(yǎng)要更豐富些,服裝鞋帽要更體面些,各種出游玩耍要更高端些。總之,家長們關注的重點首先是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本無可厚非,更是家長應盡職責。但這期間,如果家長把握不好物質施與和行為準則的“度”,就極可能形成對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溺愛。于是,孩子在家長的各種“關愛”下逐漸長歪了,反倒成了“歪瓜裂棗”,與家長的初心大相徑庭。“養(yǎng)”得很好,但是“教”得不好,這無疑是家長養(yǎng)育子女的重大誤區(qū),有失偏頗了。
“養(yǎng)教結合”“有養(yǎng)有教”的邊界必須有。《促進法》對“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深刻闡述了家長應該在哪些方面起到家庭教育的引領作用,換言之,家長的邊界在哪里。除去物質滋養(yǎng)外,在道德品質、心理素質、文化修養(yǎng)、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同樣重要,這也是邊界里家長該干的事。父母對七歲前未成年人的影響和教育是無可替代的,是決定性的,影響孩子終生。從孩子成長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品德的樹立、價值觀的形成、文化氣質的熏染都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是奠基石。父母的人格、品格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日后的行為模式。這不是學校或教師可以施教的。比如,近年來各科研機構和團體對部分問題少年進行的跟蹤調研,諸多結論都發(fā)現(xiàn)所謂問題少年往往都存在某種個性缺陷。而這些個性缺陷往往形成于七歲上學之前的家庭氛圍當中。換言之,家長自身的行為、教育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這些問題少年個性的形成,并造成了極其顯見的負面遷移效果,問題就出在這些少年背后的問題家庭。一個人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乃是日后存于社會的立身之本,這方面出了問題,家長能把責任推給學校和社會嗎?顯然不能。以此觀之,“養(yǎng)教結合”是每個家長首先要“學習”并“考試”合格的人生必修課,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選修課。一言以蔽之,家長們守好了自己“養(yǎng)教結合”的初心,就等同于守住了家庭教育的邊界。
教師的邊界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教師的邊界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總則第三條對教師概念的界定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既是教師自身應有的“道”,也是應該在其工作崗位上傳習的“大道”。“教書”便是實現(xiàn)這一大道的過程,也是“授業(yè)解惑”的具體工作體現(xiàn)。但當代教師的邊界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該“育人”。與家長“養(yǎng)育”不同的是,教師的“育人”更在于把一群群天地游蕩的“神獸”塑造成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中報父母的棟梁之才,這是教師該干的事。“育人”當有“名師”“嚴師”相通相濟的教法。此所謂:“教不嚴,師之惰。”這個“嚴”字,內涵豐富:菩薩心腸,雷霆手段,學而為高,教之以勤。為師不嚴,何以出高徒,何以談育人,何以自處?
話到此處,也該反對以“圣人”的標準來看待甚至苛責教師。全社會不妨從職業(yè)定位的角度來考慮教師的工作及其作用。教師這一職位有其特殊性,關乎國家、民族、家庭的興旺發(fā)展,呼聲期望甚高。但我們也應理性看待教師職業(yè),厘清其職業(yè)功能的邊界。不能神化其功能定位,不斷擴大教師的“職責邊界”,成為“無限責任公司”,最終把教師變成孩子們的“無限責任監(jiān)護人”,教師成為了“保姆”,孩子們的一切問題都是教師的問題,這顯然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也對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好處,更會對長遠的家庭教育倫理產生不利的影響。
各安其責,各守邊界
《促進法》可以使施教各方的邊界清晰。家長和教師的角色乃至作用相互不可替代,不能錯位,但可以配合互補。家長和教師本該是同一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為了共同的使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最終打贏教育孩子的攻堅戰(zhàn)。家長和教師不應該成為利益糾葛沖突的博弈者,而是應該成為“人生教育公司”的共同合伙人、締造者。各守邊界的好處就是,自己首先干好自己份內的事,不要推諉給別人。父母上好孩子的第一堂課,教師講好孩子的第二堂課,然后父母和教師共同助力讓孩子走好社會人生的第三堂課。這不是該有的樣子嗎?陶行知先生在言及教育時曾說,每一個教育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一根草去”。試問,家長和教師哪一個不是懷揣著這樣的初心?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