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豪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2-040-02
摘? 要? 在我國乒超聯賽快速發展的今天,2014賽季乒超聯賽繼2008賽季后再次失去冠名商,一流的教練組、球員和一流的平臺上組成的聯賽卻無法吸引到贊助商和觀眾。本文以我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市場化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根據“中國乒乓球運動第三次創業”計劃,為我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的可持續發展探尋可操作的對策。
關鍵詞? 中國乒乓球運動? 第三次創業? 乒超聯賽? 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向,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使得資源配置從國有資源配置向市場資源配置轉變,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于競技體育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因此體育市場化也隨即成為必然趨勢。體育產業改革政策的頒布對我國職業體育聯賽的運作提出了新的展望。我國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作為我國重要的體育賽事之一,在尖端技術資源、資深教練員、高水平運動員、廣泛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等方面占據優勢。但是,我國乒超聯賽市場化的發展和建設仍處在探索階段,在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上舉步維艱,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市場開發和商務推廣能力欠佳、賽季只持續3個月而導致本土球迷流失、贊助商的市場推廣計劃沒有時間展開,使贊助效果減弱等。而隨著“中國乒乓球運動第三次創業”計劃的提出,為乒超聯賽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和新對策。
一、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現存問題
(一)乒羽中心與俱樂部權力失衡
現階段,我國乒超聯賽的管理體系中,聯賽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歸屬乒羽中心和中國乒協。而目前中國乒協尚未實現協會實體化改革。作為擁有行政職能、社團性質的乒乓球運動管理中心“管辦合一”的行政壟斷和操控導致職業聯賽的“管制失靈”。乒羽中心在聯賽中集決策、管理、經營、利益分配等各項權力于一身,而俱樂部投資人對聯賽并沒有對等的決策權,這種聯賽管理機制違背了職業體育市場規律,遏制了市場化俱樂部投資主體的投資熱情,傷害了俱樂部投資人權益。
(二)俱樂部權益得不到保障
1.國乒選拔機制。現階段,參加國際大賽是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價值體現的關鍵路徑,而參賽運動員的選拔機制主要是依據運動員在專業隊和全運會上的表現,乒超排名和表現沒有在乒乓球運動員國際大賽選拔機制中得以體現。乒超聯賽僅成為優秀運動員的“福利平臺”,而非選拔比賽,這就制約了運動員及其政府參與乒超的熱情和主動性,也增加了俱樂部對運動員的管理難度。
2.商業開發受限。職業俱樂部的主要權益包括球隊冠名、球衣廣告、球場廣告、門票收入、球員肖像權等。但在乒超聯賽,球員肖像權歸中國乒協;位置最好、能被電視轉播覆蓋的20塊場內廣告板也歸中國乒協所有,俱樂部能從中盈利的權益僅剩球衣廣告和門票。首先,球衣廣告主要依靠電視轉播,而央視第一階段只對每一個俱樂部轉播一場比賽,球隊曝光率較低,這樣直接影響了球衣廣告的價值;其次,目前我國乒超聯賽市場整體不景氣,球場的上座率不高,對絕大多數俱樂部來說,門票收入幾乎為零。
(三)缺乏專業管理人員
目前,在我國乒超聯賽中,大多數俱樂部都沒有專門的市場開發部門,缺乏專業人才的管理,球隊的主導思想還停留在競技成績上,忽略了商業化的操作以及市場的開發。管理者本身是專業運動員或者教練轉型而成,因此,對市場化的運作意識相對薄弱,沒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支撐。很多俱樂部的教練員除了要帶隊伍訓練比賽,還要負責俱樂部的各項事宜,身兼俱樂部的負責人。在安排日常的訓練、身訓、備戰對手之外,還要自己通過關系去聯系企業尋求贊助、配合各類商業活動、解決循環階段轉戰各主、客場產生的交通食宿問題等等。因此,教練員在做本職工作中已經分身乏術,不但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操作俱樂部推廣、市場開發等需要專業知識的工作,還有可能造成對球隊的訓練備戰和日常生活照顧的疏忽
(四)俱樂部非市場化
目前我國乒超聯賽的俱樂部存在“專業隊+贊助”模式、市場模式和結合型模式三種類型,其中“專業隊+贊助”模式實質仍然只是地方專業隊,這部分俱樂部并非真正的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這些俱樂部嚴格意義來講就是一個聯賽的“中介”,而不是由自我造血功能的實體化“企業模式俱樂部”。如此在存在產權和權責不明、內部缺乏健全的約束機構和管理機構下只會鼓勵促進“中介”俱樂部的發展而抑制“企業模式俱樂部”實體化的推廣及發展。如果俱樂部的權益繼續得不到保障,將極其打擊乒超聯賽俱樂部的運營和投資者的信心,俱樂部投資者頻繁更換退出,使相當部分的俱樂部長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以致制約了乒超聯賽的健康發展。
(五)聯賽使用外援限制多
關于聯賽外援的使用政策乒協有著明確的規定,團體賽一個俱樂部只能上一名非中國乒協注冊運動員,非中國乒協注冊運動員一律視為一級運動員。這嚴重影響了乒超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在技術遙遙領先于世界的背景下,乒協卻限制外籍運動員上場人數。
二、基于“中國乒乓球運動第三次創業”提出的乒超聯賽發展對策
(一)管理中心權力下放
“第三次創業”計劃指出,要提高俱樂部的建設水平,加強俱樂部的實體化建設,規范俱樂部的運作機制,規范俱樂部與運動員的勞資關系,確保俱樂部對運動員的使用權,和適當的商業開發權,走企業化的管理模式。
1.俱樂部應擁有運動員產權。運動員所有權應為俱樂部所有,對于運動員來說更有利于培養運動員的職業意識,增強球員歸屬感,也間接增強了球員的危機感,促使球員在乒超聯賽中更加投入。對于俱樂部而言,可以增強俱樂部的球員流通性,使俱樂部能合理進行資源配置,形成一個健康的管理體系,從而使俱樂部能更好的進行商業化推廣。
2.俱樂部應擁有運動員肖像權。球員肖像權是俱樂部一個優良資產,是俱樂部進行商業化推廣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一名職業運動員,其受雇于俱樂部,就是俱樂部的一員,必須像一名職員一樣為公司宣傳,聯賽需要經典、需要故事更需要傳奇,這些都是基于球星身上。俱樂部獲得肖像權對運動員來說是一種鼓勵,鼓勵運動員打好比賽,以謀求一份更好的合同,對于俱樂部來講,獲得肖像權意味著俱樂部可放手進行商業化開發,熱身賽、贊助商以及特許商品的經營都將讓俱樂部獲益良多,讓俱樂部得到回報,為俱樂部長久發展提供資金,促使俱樂部健康發展。
(二)加快乒協實體化步伐,實現管辦分離
“第三次創業”計劃指出,深化乒超聯賽品牌運作,建立市場化發展模式,豐富宣傳推廣內容,挖掘商業價值,擴展聯賽外延,豐富聯賽內涵,提高聯賽層次,發展專業化運營方式,建立獨立的乒超聯賽經營團隊和聯賽管理委員會,逐步實現管辦分離。
協會改革必須與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改革同步進行。目前乒超聯賽的運營管理模式是“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中國乒協+俱樂部”,乒羽中心與協會在機構、人員、資源上交叉,是事業單位、社團雙重身份的混合體。聯賽中管理對象面對的是行政部門和企業等主體,常常會遇到行政性權力與契約性權利兩者混淆。項目管理中心是國家體育總局的事業單位,又是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被賦予行政管理的職能。而在實際運作中,項目管理中心是核心,協會是虛的。撤銷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是今后發展的一個方向,協會必須實體化。職業聯賽應由協會來運作和管理。項目管理中心的設置是一種制度的創新,但是項目管理中心只是過渡性質機構,它要朝著項目實體化,管和辦分離的方向發展。
(三)打破單一型選拔機制,形成各利益方“共贏”局面
“第三次創業”計劃指出,繼續堅持職業聯賽向海外運動員開放的基本政策。同時,積極與相關協會和洲際聯盟溝通,解決運動員在一個賽季中,只能參加本協會、本洲聯賽的問題,給運動員更多的自主權。大力發展以超級聯賽為龍頭的俱樂部賽事。要處理好俱樂部賽事與奧運爭光計劃的協調發展,處理好企業、個人、社會各方利益協調發展,建立規章制度,形成規范有序、高水平、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娛樂性強、具有較好經濟和社會效益并可持續發展的乒乓球品牌賽事。
1.打破單一選拔機制。應該進行乒乓球國際大賽參賽資格選拔制度創新建設,突破現有單一的選拔機制和封閉的專業體系選拔邊界,形成開放式的乒乓球運動員多渠道國際參賽選拔制度,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到乒乓球運動員的培養中來。
2.職業聯賽成績納入國際參賽資格選拔考核。在我國乒乓球運動員參加國際大賽的資格選拔機制中,可以將乒超運動員在職業聯賽中的成績作為其是否能參加國際大賽的資格選拔考核中的一個指標。這樣的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統一地方體育局和俱樂部的利益訴求,縮小它們的目標差異,從而避免部分問題和矛盾的產生,這樣就可以引導地方體育局和運動員更加重視職業聯賽,運動員將在職業聯賽中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的實力,這樣聯賽的競技水平就有了保障。
3.開放外援使用權利。要擺脫這種局面打破雙軌制下的俱樂部外援制度,廢除一場比賽只能上一名非中國乒協注冊運動員這一規定,促使更多國際優秀乒乓球運動員能夠登陸乒超。2020賽季的乒超聯賽也終于定于12月21日至29日在廣州長隆舉行,來自外協會的6名運動員將參與本賽季的乒超聯賽,中國臺北選手林昀儒加入山東魏橋,而另外5為來自外協會的姑娘將單獨組成“ITTF世界職業隊”。這不但可以擴大乒超聯賽在國際乒壇的影響力,加快乒超聯賽的國際化推廣,同時也讓乒超更具觀賞性。
三、結語
在第三次創業中乒超聯賽有著其他比賽不可比擬的優勢,是乒乓球運動全球化推廣的重要平臺。但目前乒超聯賽已經遇到瓶頸,當初雙軌制成功解決了在不改變舉國體制的情況下,解決運動員的待遇等問題,為國家留住了人才,是乒超聯賽得以開展的基本保障。但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已沿用了二十年的雙軌制已成為聯賽開展,甚至聯賽生存的絆腳石,在舉國體制與市場化夾縫中生存的聯賽注定要被淹沒在市場經濟的長河中。為此,聯賽必須做出改變,乒協應將權利下放,廢除雙軌制走上職業化,以市場化代替行政化,提升乒超聯賽的競爭力,如此既順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又滿足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樣乒超聯賽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從而也體現出“第三次創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麗.反思與重建:基于中國乒超聯賽發展問題與改革的定性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07):9-17.
[2]鐘飛,李榮芝.乒超聯賽上座率制約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6,3(10):10-17.
[3]李輝輝,梁國力.從“3次創業”視角論乒超聯賽的價值效應[J].安徽體育科技,2016,37(03):24-26.
[4]曹臻.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管理體制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