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福
語感培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會比較棘手,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來說均有一定的挑戰。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進一步凸顯出學生語感培育的重要性,多給予學生指導和督促,在長時間的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培育語感?;诖耍處焺毡孛鞔_和掌握小學語文語感培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本文從多個方面做了分析探討,期望可以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同仁提供些許建議。新課程改革對學生語感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和發展思維,并且要在語感培養的基礎上培養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從目前小學語文的語感培育來說,雖然教師加強了培養力度,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依然面臨一些尖銳的問題,尤其是受到學生身心發展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課堂上無法有效觸動學生的語感,最終學生的語感無法被激活和產生,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诖?,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和實際情況去制定行之有效的語感培育策略,助力學生更好地發展。本文重點從挖掘教材中的典型形象,幫助學生觸發語感,重視文本,帶領學生從閱讀中培養語感,注重訓練,從習作中提升學生的語感這三個方面對小學語文語感培育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做分析探討。
一、挖掘教材中的典型形象,幫助學生觸發語感
語文口語表達能力是語文學科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提高學生綜合口語能力的重要基礎。對口語表達能力的理解不能簡單等同日常說話和表達,應該是基于語言表達規范和語言表達標準,對日常表達的進一步規范和說明。因此,培養學生語感,提升語文口語表達能力關鍵要素之一就是要用語言標準規范學生的日??谡Z表達,使學生表達符合口語表達規范和社會表達實際需要。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語文課堂教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這對課堂學習質量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在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上過于注重自己角色功能的發揮,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從語感培育的教學來說,這些存在的問題無法有效觸發學生的語感,也就無法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升語文學習能力?;诖耍處熢趯W生的語感培養中,不僅要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更要想方設法地去觸發學生的語感,借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幫助學生培養語感。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最大的麥穗》這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朗誦課文,深刻感知蘇格拉底的形象,明確課文的主旨和思想情感。而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即“同學們,你們覺得蘇格拉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待提出這一個問題后,相信學生均可以再一次閱讀課文,尋找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尤其是會從蘇格拉底與弟子的對話中剖析人物形象,繼而確定出蘇格拉底的人物形象。另外,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從蘇格拉底的語言、形態和對待事物的態度中系統展開討論,進一步整體把握蘇格拉底的人物形象。相信此時學生可以領悟到一點知識,即“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最實在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典型形象,并引導學生尋找文中線索,可以確保學生從人物形象中很好地觸發語感,在品味一些經典的語言文字時,還可以很好地領悟語感。
二、重視文本,帶領學生從閱讀中培養語感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口語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方式,教師需要在規范口語表達話術的基礎上,運用語文課本和教材,豐富自身的口語詞匯和應用語境,逐步提高自身運用口語的判斷能力和語感能力,用良好的語言表達感染學生。提高口語理解能力不僅是口語表達能力提升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是內核要素。內核的關鍵就是要求學生不僅可以有良好的口語基本規范,還要對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場合提供不同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構建是著眼于口語理解能力和詞匯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閱讀教學是有效培養學生語感的主陣地,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高度重視閱讀教學,努力從閱讀教學中激活學生的語感,并加以培養??偟膩碚f,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時,教師可以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著手:
其一,有韻律地誦讀文本。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方式便是引導學生大聲朗誦,通過這樣有意識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在有聲語言中初步感悟文字的節奏美,這對語感的培養有著十分關鍵性的作用。如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古人所寫的文字簡練,但意味深長,在現代學習環境下學生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朗誦和理解上會存在難度,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古詩詞的朗誦作為重點對待。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田園四時雜興》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誦時,要先確保學生可以對一些特定字詞有所感悟,可以注意到古詩中的押韻美感,比如,“麻”“家”“瓜”、相信在后續的朗誦中,學生可以通過古詩基本格律和句末押韻的方式增強語感能力,記憶能力也可由此提升。再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七律·長征》為例,這一首律詩較長,而且有較多的生字生詞,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教學,通過模范朗誦的方式向學生呈現《七律·長征》的意境,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畫面感。借助鏗鏘有力的朗誦聲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培養語感。
其二,引導學生反復推敲閱讀材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將語感培養局限在學生聽覺上的享受,更要帶領學生展開文本分析,對文本中的一些重要部分要詳加推敲,感悟獨特魅力,繼而增強語感能力。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囊螢夜讀》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以夜繼日焉”這一句話,學生經過討論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即“古人說的是以夜繼日,現代人說的夜以繼日,到底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呢?”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詳細講解其中的知識點,即“這兩個詞在很多的典籍中均有出現過,意義是古今統一的,均是‘一天到晚不得休息’的意思”。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去朗誦課文,體會以夜繼日與夜以繼日這兩個成語在節奏上的不同,而后按照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應用情境決定要使用哪一個詞語。通過在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反復推敲知識點,不僅能完成細說語感的任務,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和更多的古代優秀文化。
三、感悟課文的主題,有效升華語感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時,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的主題,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帶領學生品讀課文時,教師需要尊重每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異,欣賞他們的“悟得”,一步步帶領他們感悟課文主題,升華語感??偟膩碚f,在課堂教學中升華學生的語感時,教師可以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
1.感悟文中形。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語感產生與發展均是依托于“感”的,而要實現“感”,學生必須在腦海中形成生動化的想象,憑借想象感受語言的魅力,讓自己可以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中?;诖?,在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借助特定的情境吸引他們產生“感”,形成良好的感悟。
2.感悟文中情??梢哉f,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時,本質上是將學生對課文情感的體悟與語言的理解結合起來,以此讓他們可以借助語言文字感知到更多的情感內涵。當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對某一個特定的知識無法形成深刻的理解時,除了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作特別的講解,還應該指導學生一遍遍品讀課文,理解課文中的詞句。學生在一遍遍品讀課文中,勢必可以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感悟出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情感,這對培養語感大有裨益。
3.感悟文中理。小學人教版教材在課文的選擇上有很強的考究,所選擇的課文均是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不僅語言文字是優美的,而且其中會蘊涵較多的情感和哲理??梢哉f,每一篇課文既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也有獨到之處。所以在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帶領學生感悟文中的思想內涵,在感悟中內化情感與鍛煉語感,讓語感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四、注重訓練,從習作中提升學生的語感
在語文的習作教學中也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非常值得推廣應用。語感的培養不僅要建立在細心閱讀和深度把握這兩個層面上,更要帶領學生將自己的感悟抒發出來,將自己的語感能力轉變為語言輸出能力。就語感培養在學生寫作輸出中的作用來說,當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語感時,可以避免很多低級寫作錯誤的出現。例如,語文課堂中的隨筆練習,教師可以將閱讀課與寫作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即時寫作,及時填補閱讀過程中的漏洞,以此在即時寫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又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望洞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幫助學生在悠遠的意境和有致的韻律中理解古詩,建立語感印象。而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改寫《望洞庭》,嘗試用自己的理解描述望洞庭的景色,這樣可以很好地強化語感。
五、創設語感情境,在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時,教師要努力讓學生的理性思維參與其中,以此對語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感受,培養悟性。為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多為學生創設語感情境,帶領學生去分析,最終使學生能精準把握語言文字的情感。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情境時,教師要緊緊圍繞著一個字,即“悟”,確保學生能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想象、思維、情感等多種心智活動,可以對語言文字的內涵與組織形式有深刻的把握。將興趣有效融入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是短時間內提高學生語言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可持續方式之一。通過興趣引導,如動畫片、短視頻、卡通人物等,可以有效激發學生主動表達的熱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實現從課堂上到課堂下的良性驅動機制,實現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有效提升。當然,這種興趣的激發不僅需要學生的自我挖掘,還需要教師行之有效的鼓勵和推動,這樣才能做到以學習興趣為切入點,逐步完善,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西江月》這一詞作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重點分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在品讀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兩句與注解的話順序有所不同,此時他們會產生一種矛盾心理,紛紛進行分析探究,自然可以創設一種“活起來”和“動起來”的探究情境。在分析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為了起到強調作用,以此表達出詞人的驚喜之情。詞人在山野夜行的過程中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心情自然是驚喜和欣慰的。可以說,這一種欣慰與樂趣若是未能身臨其境,必然是無法感悟和體會的。而通過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可以促使他們對詞人的情感有更深的體悟。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在一步步的分析與推敲中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并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對詞人的遣詞造句能力有更深的品位,獲悉詞人寫作時的思路與情感。在課堂教學中若是長時間帶領學生這樣去學習,勢必可以讓他們對詩歌作品中所蘊涵的深層內涵有深刻的體悟,一些有血有肉的語言文字在從學生的口中表達出來時,他們的語感必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除此之外,在培養學生的語感時,教師要指導他們多去閱讀和積累,針對所積累的語文素材可以多方面吸收與運用,以此培養語感。在語文素材的吸收與運用過程中,教師應努力讓學生與作者可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全方位領悟語言文字的字面意思和弦外之音。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而且有助于語感的培養。
六、結語
語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教學任務,教師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將語感培養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將語感培養與語文核心素養有機結合起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時,教師要以教材內容、閱讀文本和寫作練習作為重要的手段加以使用,尤其是要將閱讀教學作為重點方式,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另外,要始終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斷地完善和創新語感培養的方式方法,建立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