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麗文
摘要:目的:重點分析責任小組制在呼吸內科護理質量提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在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這個階段內接收的70例呼吸內科疾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對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35例,針對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針對觀察組是以對照組為基礎加之落實責任小組制,然后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結果:通過對比可見,觀察組患兒的護理質量以及風險事件發生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值小于0.05。結論:針對呼吸內科疾病患兒而言,在對其進行護理管理過程中有效落實責任小組制護理模式,這樣可以顯著提升患兒的護理質量,有效防范或減少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因此,這種護理管理模式在臨床實踐中值得推廣。
關鍵詞:責任小組制;呼吸內科;護理質量;應用效果
引言
在臨床調研中可以看到,對于呼吸內科疾病患兒來說,因為各類慢性疾病的影響或累及,使其呼吸內科相關疾病,例如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等呈現出反復發作和病情日益嚴重的特點,由此使患兒的體質特別虛弱,久治不愈,處于病情反復的狀態下,使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在針對該類疾病患兒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整體護理質量,使護理質量評分得到顯著提升,這樣才能有效加快患兒疾病康復進程。在整體護理過程中,可以充分落實責任小組織護理模式,切實明確小組成員的各項職責和任務要求,在明確的責任推動作用之下,體現出更加良好的護理成效。據此,在本次研究中重點選取我院近一年時間內所收治的70例呼吸內科疾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責任小組制護理模式對于提升該類患兒護理質量的應用效果?,F在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一共涉及70例患兒,是我醫院在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這個階段收治的呼吸內科疾病患兒。在患兒中包括男患兒32例,女患兒38例,年齡范圍在4至12歲之間,平均年齡是5.35歲。在具體研究環節結合護理方法的不同,對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患兒35例,比對兩組患兒的基礎資料,未發現統計學差異,P值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針對對照組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是采取常規護理模式,針對觀察組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采取常規護理基礎上的責任小組織護理模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構建更切實可行的責任小組,切實落實責任制管理模式。在小組的組建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各自責任的有效明確和充分落實,確保相關護士可以得到相對應的人力資源匹配和優化配置,結合資歷、職稱、學歷、專業技能,協調組織能力等形成不同的等級,有效劃分成責任組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和護理學員,確保各類護理人員都得到優化配置,并且結合相對應的呼吸內科病區特點,疾病進展和床位數量而分成大的責任護理小組,以此充分體現出責任的有效明確和分工的細致,進而呈現責任小組的效能。第二,注重做好各級護理人員的培訓和責任落實。針對責任組長來說,要體現出應有的職責,為本病區的護理骨干,要著重針對所有患兒的治療護理和搶救情況進行相對應的護理,把握護理計劃的制定和護理效果的評價,對于患兒及家長進行嚴格細致的組織教育,對組員進行相對應的培訓和質量管控,同時進行相對應的技術指導,注重做好臨床帶教工作。針對責任護士來說,要確保其具備足夠的呼吸內科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在責任組長的領導之下進行相對應的護理質量和搶救配合。對于輔助護士來說,要注重做好科室培訓,并在崗前進行考核之后才能有效擔任,對于患兒的治療、用藥和輸液等要進行有效負責和配合,在責任組長和責任護士的指揮之下,對相關危重患兒進行及時的強調。對于護理學員來說,要進行相對應的崗前培訓和考核,并沒有取得執業注冊資格,因此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指導,不能正式上崗,起到輔助作用,在當班護士的指導之下進行患兒的生活基礎護理等。第三,充分落實責任組長負責制進行整體護理。在責任小組制的落實過程中要突破傳統的功能制護理模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實施責任組長負責制,整體護理管理,對于排班的具體方法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護士長在針對每周的排班進行匹配的時候,要充分明確相關分管的病床,同時對責任組長責任護士要分管床病號,責任組長要全權配合,對各類值班要充分負責,做好質量把控,同時對于本小組當天上班的責任護士患兒等等要嚴格做好質量管控,進而體現出整體的護理干預效果。
1.3觀察標準
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評分和風險事件發生率等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對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各類數據有效融入SP SS26.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用卡方對具體數據進行對比,用P值小于0.05代表性。
2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護理質量評分和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分別為94.35分(滿分為100分)和0(0/35),要十分顯著的優于對照組的82.35分(滿分為100分)和11.44%(4/35),P值小于0.05。具體結果如下表1所示:
3討論
針對呼吸內科疾病患兒來說,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其護理質量,在具體的護理環節需要充分融入責任小組織護理模式,在責任小組織護理過程中,要構建相對應的護理小組,確保組長充分體現出應有的責任,同時對于護士進行相對應的分區,在充分明確各自職責任務的基礎之上進行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體現出整體護理成效,為患兒護理質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在針對護理人員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分層管理效能,使各類護理人員的潛能和價值得到充分的激發和調動,同時要充分體現出新老搭配的優勢,體現出傳幫帶的護理價值。也要在責任組長的指揮和帶領之下,使整體的護理模式從被動轉向主動,具備應有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效能,在連續性整體性的護理服務過程中,使患兒護理質量得到切實提升,充分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或者安全隱患,進而為患兒有效康復提供必要支持。
4結論
綜上所述,針對呼吸內科疾病患兒進行護理管理的工作,要想提升其護理質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充分落實責任小組制護理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結合患兒的實際情況,體現出綜合性、全面性的護理干預,使相關護理人員得到分類管理,密切配合,在推行自身責任和任務要求的基礎之上,體現出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效果,進而為患兒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的有效提升以及風險事件的有效防范提供必要保障。因此,這種護理模式在臨床實驗中有應用價值,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元紅,張潔,趙麗,等.護理質量敏感指標質控小組的成立與運行效果[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8,(4):85-86.
[2]崔紅敏.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內分泌科管理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10):63-64.
[3]張春燕,夏莉莉,李佳佳.護理持續質量改進在內分泌科護理中的實施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