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黃星溦

摘 要:城市規模和城市空間的迅速擴張催生了大量的拆遷安置社區,這些社區處于從農村向城市過渡的特殊階段,存在著諸多治理問題。隨著社會工作影響力的擴大和專業優勢的凸顯,中央不斷強調社會工作要在基層治理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以三亞市H安置社區為例,介紹該社區的現狀及特點,分析社區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社會工作介入該社區治理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社會工作;安置社區;治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3-0061-03
1978年之后,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推進,我國的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時的城市化率為10.6%,改革開放之初的城市化率為17.92%,2019年末已升為60.6%。城市化的發展形成了大量的拆遷安置社區,而這些社區在治理中存在著諸多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可見,社會工作對社區治理非常重要,對于拆遷安置社區治理也非常重要。
一、H安置社區的現狀及特點
(一)H安置社區的現狀
H安置社區是城市化進程的產物,由原先的六道村13個村小組,安羅村3個村小組和田獨村1個村小組共5 295名村民拆遷安置而來,是典型的農村拆遷安置社區見表1。社區位于三亞市吉陽區吉陽鎮,距離市中心7.5公里,僅有一路公交通行。社區總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分為A、B兩個區,包括1.6萬平方米的176套過渡安置房、3 500套永久安置房,98臺電梯和其他配套設施。社區供電、供水、排污、停車場、籃球場一應俱全,集居住、生活、休閑、物業管理于一體。
(二)H安置社區的特點
1.居民身份結構的多樣性。社區內,除了占比較多的拆遷安置居民外,還有大量的租賃小區房屋的外來人口。因該社區位于城郊,租金沒有城區高,且能整套房租住,成了企業租賃員工宿舍和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租房的首選之地;又因三亞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有著獨特的自然環境與絕佳的氣候條件,是無數游客的向往勝地,且H安置社區靠近亞龍灣風景區,該社區也是“候鳥”長期租住的選擇之一。因此,這里不僅有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相互交錯,而且還存在著本地常住人口與外地流動人口的異鄉差異。
2.治安環境的復雜性。H安置社區居民主要由大量的農村拆遷居民和租客組成,導致社區內人員身份結構復雜、流動性大,住戶之間互不熟悉、缺少交流,情感基礎和鄰里信任薄弱,加上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差異導致各類矛盾頻發。又因政府受財政資源的制約,小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加上物業公司對進出人員和車輛疏于管理,對租房人員也未進行有效統計,使得該社區成為部分違法人員的容身之地,很難發揮治安防范作用。
二、H安置社區存在的問題
(一)房屋質量差,配套設施不完善
與商品房小區相比,H安置社區普遍存在房屋建造質量較差,村民才選房入住就有部分房屋漏水,涂料大面積脫落,廁所管道堵塞等房屋損壞問題。因此事,村民經常到村委會要求維修,但因維修費用高,村委會沒有此部分的維修資金,至今沒有將房屋維修好。另外因政府投入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滿足H安置社區系統建設的需要,因此該安置社區的生活配套服務、文體設施、路燈配置等不完善。特別是交通設施,目前為止,僅有一路公交通往H安置社區,為該社區的居民出行造成極大的不便。
(二)市民意識薄弱,共同體意識有待增強
受原思想觀念和身份地位的影響,失地農民在一時之間轉為新市民,面對身份的突然轉變,拆遷居民感到不適。又受原農村居住觀念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傳統的農家生活習性一時難以移除,一部分居民在社區的空地上地種菜,在社區的公共區域亂堆雜物、飼養家禽,為自家便利,違規搭建。
以前住在農村說環境衛生差,但現在住在社區環境衛生也不好,有些居民在小區飼養家禽,味道難聞,引來好多蚊蟲。我隔壁住了一位大爺,喜歡收集廢舊物品,每次都堆在樓道,乘坐電梯時很不方便(六道村村民,吉女士)。
拆遷居民在入住H安置社區前是以自家為中心獨自生活,簡單的生活環境決定了單純的利益關系,很少有需要維護的共同利益。因此,市民意識和共同體意識在他們的認知中比較模糊。
社區大部分是本地人,有時候很吵,特別是有紅白事的時候。結婚的還好,兩三天鬧騰,白事最少一個禮拜,出殯前一晚,嗩吶是徹夜不停。樓棟離得遠還好,離得近一晚上基本睡不著(租客,谷女士)。
(三)居民自身能力較低,再就業困難
H安置社區的拆遷居民從農民轉變為社區居民,原有的耕地和庭院養殖活動等生計資源逐漸喪失,其中六道村全村拆遷,其村民屬于百分之百的失地農民,他們的生計轉型將在一段時間內困擾拆遷住戶。又因大部分失地農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年齡偏大,除務農外也沒有一技之長,在勞動就業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加上失地農民閱歷簡單,思想觀念陳舊,習慣了田間地頭的自由勞作,不喜歡朝九晚五,有嚴格上班時間的工作。因此造成了H安置社區內拆遷居民再就業難的現狀。
我今年56歲了,小學畢業,種了大半輩子地,也只會種地。之前做過幾天保安,因為要值夜班,受不了就沒做了(六道村村民,吉先生)。
(四)社區缺少文化營造,居民歸屬感低
拆遷安置過程中,居民忽視了對原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而拆遷安置之后,政府也不重視該安置社區文化的營造,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沒有健全,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空缺,文化器材種類不足。使得社區居民的文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滿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區內主要安置三個村的拆遷居民,除六道村是全部拆遷外,安羅村和田獨村是部分拆遷,其中安羅村有三個村小組,田獨村僅有一個村小組拆遷至此。多村融合,缺少文化的連接,加上居住環境和周圍鄰里的變化,部分居民較為不適,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不強。
(五)吸毒康復人員集聚,易出現集體復吸的可能
一方面,獲得拆遷補償款后的社區居民變得物質豐盈,但缺少正確文化的滋養,導致精神貧困,價值觀逐漸扭曲。兩種因素一聯合,意志薄弱的人就滑向了毒品欲望的深淵。另一方面,大多數的城市低收入者集中居住到經濟適用的安置社區內,隨之而來的是原先散居在各地的吸毒人員也不斷遷入其中。兩種涉毒人員在脫毒階段結束后,為使他們能更好地回歸社會,都回到社區進行社區康復。雖然社區康復利于涉毒人員社會功能的恢復,但隨著社區中吸毒康復人員的集聚,在束縛減少,意志力不堅定,同質性影響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集體復吸的可能。
三、社會工作助力H安置社區治理的策略
(一)搭建溝通橋梁,倡導設立房屋維修資金
作為第三方介入組織,社會工作能在政府與居民之間搭建起和諧的溝通橋梁,并運用自身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推動政府制定相關的惠及社區居民的政策。對于H安置社區中,部分房屋出現的質量問題和公共交通工具缺少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會將真實情況如實反映給政府。同時倡導政策制定者設立專項的房屋維修資金,緩解村委會沒有資金維修房屋的壓力,由此幫助居民解決房屋漏水、涂料脫落等居住困境。另外,向社區居民提供生活垃圾分類服務,教育并引導居民樹立垃圾分類意識,從而減少出現廁所管道堵塞的情況。建議政府增加多條路線公交車輛運營或開設專線微公交,改善該社區居民出行不便的現狀,讓拆遷居民安心的生活。
(二)推進市民化融入教育,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
市民化教育是“化人育人”的過程,也是市民化進程的重要一環。從當前拆遷安置社區的人口群體看,安置社區居民所需要的并不是一般教育或通識教育,也不是純粹的成人繼續教育,而是一種人群如何融入另一種人群的“融入”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抓好拆遷居民思想觀念、身份地位的融入;抓好拆遷居民住房觀念及生活習慣的融入;抓好拆遷居民市民意識,共同利益意識的融入,引導居民加快其原有行為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對安置社區的居民進行生活質量教育,全面提高其的綜合素質,讓其盡快適應主人翁角色,懂得享受城市化、現代化所帶來的幸福生活。
(三)提供技能培訓,助力社區居民再就業
面對社區內大量的無業居民,社會工作者會為其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一方面,發揮社工組織的優勢,積極聯動街道、社區和企業等社會資源,搭建就業信息共享平臺,以及充分利用就業服務工作網絡,采集各類崗位招聘信息,并及時將信息傳遞給社區中的求職居民。另一方面,根據社區中就業的實際需求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項目和培訓課程,增加失地居民的就業技能,轉變失地居民的就業觀念,提高失地居民的就業競爭能力。針對社區中有創業想法的居民,提供小組創業培訓,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為社區內的求職居民提供就業支持服務,助力求職居民增能,實現再就業。
(四)營造社區文化氛圍,培育居民的社區意識
為使居民能在社區內幸福生活,快樂居住,文化氛圍的營造必不可少。而文化隊伍的建設是社區文化氛圍營造的重要部分,將直接關系到社區文化建設的狀況。社會工作者受過專業教育和培養,在社區文化氛圍營造中,能利用科學方法,加強文化輔導,培育社區文化隊伍,并通過在社區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契機,挖掘并培訓社區文化骨干,利用文化骨干的帶動作用,提升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以社區文化氛圍營造為著力點,培育居民的社區意識。通過社區居民親身參與社區建設的方式,增進社區居民間的互動,培養社區居民間互幫互助的精神,強化社區成員對社區的認知和認同,使居民認識到自己是社區的主人,從情感和心理上增強居民對自己所屬社區的歸屬感。
(五)重塑行為認知,幫助涉毒人員回歸社會
社會工作者受過專業教育和培訓,或經過專門考試,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得到了專業認可。對于在社區中進行康復的涉毒人員,社會工作者有一套系統性的康復措施。首先,對涉毒人員提供生理康復,使其脫癮后恢復身體機能。其次,提供心理康復,使戒毒人員的心理狀態趨向積極樂觀向上,具備抵抗毒品誘惑,處理高危情境,控制情緒的心理能力。心理康復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這一步能及時排遣吸毒者內心的負面、消極情緒,也能消除涉毒人員的心癮、重塑認知。最后,開展社會康復即使戒毒者的社會功能得到恢復,包括恰如其分地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有充分的社交技巧去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從而幫助涉毒人員回歸正常生活。
(六)鏈接社會資源,完善社區的配套設施
社會資源是最大、最豐富的資源體系。鏈接社會資源有利于完善社區的配套設施。社工組織將社區需求與社會資源匹配,既能使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使社區居民享受有效的服務。社會工作發揮資源鏈接的作用,主動向駐地有經濟實力的共建單位尋求資金和物質上的援助與支持,為安置社區增添文體設施,引入醫療衛生服務站,開設商業休閑場所。通過娛樂、服務設施的完善,滿足社區內不同群體的需求,豐富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0)[K].2020.
[2]? 劉林.拆遷安置社區存在的問題與治理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3]? 嚴爽.蘇南城市化過程中中心村農民安置社區的問題及其對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4]? 吳志清.失地農民集中安置區社區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9.
[5]? 劉泉彬.惠安縣紫山鎮拆遷安置社區治理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9.
[6]? 戴嬋娟.江蘇省常州市金江苑安置社區治理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8.
[7]? 王雪娜.社會工作介入拆遷小區社區治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
[8]? 許蕓.社會組織參與拆遷安置社區治理的行動研究——以XY社會工作站為例[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6,(6):41-48.
[9]? 衛冰.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拆遷安置型社區治理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責任編輯 文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