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東盟國家與廣西各項事業合作又上新臺階, 隨著各領域的交流和合作范圍的不斷擴大,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化等交流越發頻繁,越發向深層次邁進,對于掌握東盟語言又熟悉中文的高素質人才需求將會越來越大。本項目研究開發利用互聯網共享+自媒體技術,建立一個關于東南亞語言學習的平臺,旨在研究新媒體技術與多方面文化交流的結合可行性的操作,利用區位優勢,嘗試架構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語言和文化間的橋梁。
關鍵詞:東南亞;微信公眾號;新媒體
引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與東南亞各國在經濟、教育、科技等多方位的深化合作,也為廣西的高等教育深層次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機遇。“隨著東盟國家與廣西交流次數的增加, 隨著各領域的交流和合作范圍的不斷擴大, 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藝術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 對于掌握東盟語言又熟悉中文的高素質人才需求將會越來越大。”[1]項目研究開發利用互聯網共享+自媒體技術,研究開發面向東南亞國家語言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的綜合性平臺,主要是通過設置不同的學習板塊,供大眾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大多外語學習者接觸的平臺太過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本項目旨聚焦外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的情況和語言學習需求,致力于研究集語言學習、文化學習、實時新聞報道、旅游攻略等為一體的新媒體平臺,打造多樣化,多板塊,專業化學習平臺,嘗試搭建起文化溝通的橋梁。本項目將極大利用區位優勢,打造東南亞國家語言文化站,在文化中“求同存異”,建構起“中國—東盟”國家語言文化間的橋梁。
一、研究目的
(一)在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的背景下,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建設與深入推進,各高校在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過程中均體現了外向型的特征,平臺發布的相關內容旨在研究新媒體技術與多方面文化交流的結合可行性的操作,聚焦外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的情況和語言學習需求,幫助學習者形成國際視野,穩固理論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方便語言愛好者深入學習。
(二)目前微信公眾號平臺雖多,但語言學習平臺較少,且具有模塊學習、知識了解較為單一,內容不夠專業,更新速度慢等問題。本項目將致力于研究集語言學習、文化學習、實時新聞報道、旅游攻略等為一體的新媒體平臺,將平臺學習多樣化;不斷提升推送文章質量和頻率,形成穩定發文機制;分析對比不同語言間語言文化背景的異同,綜合文化背景對東南亞國家語言文化知識進行“漢譯”,促進文化轉化,便于文化學習交流。
(三)本項目旨在為外語學習者提供學習平臺,但由于平臺太過單一,以及自身原因等,難以堅持學習外語,因而本項目研究在面向東南亞國家語言學習的方面是否能實現同一平臺,多種語言學習的構想,幫助使用者鞏固專業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文化交流和學習。
二、研究內容
(一)外語學習市場較大
經過調研,調查人群里84%的同學有學習外語的想法(見圖1),外語學習需求較大,33%的同學學習外語的目的為了解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50%的同學學習外語是為了適應市場和自身需要(見圖2),提升個人素養層面和未來經濟需求層面成為想學習外語的重要原因。從數據來看,創立一個多樣化外語學習平臺滿足學習者需求是可行的。
(二)外語學習平臺多樣化可操作性較高
經過調研,調查人群中95%的同學表示需要多樣化的學習平臺(見圖表3)。“充分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時代優勢,打破課程間彼此孤立、彼此封閉的現象,集中優質師資,立足學生的現實需求”。[2]針對于此,我們開通了集語言學習、文化學習、實時新聞報道、旅游攻略等為一體的自媒體平臺,形成多模態、多信息、多面體、獨具特色,具有吸引力、內容多元的外語學習的微信公眾號平臺,整合資源,講究“點面結合”,通過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傳微信推文、發布教學視頻、整理文化知識等,分析對比不同語言間語言文化背景的異同,從文化的異同出發,綜合文化背景對東南亞國家語言進行“漢譯”,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讓平臺使用者能夠在一個平臺,學習多種語言(主要面向東南亞國家的小語種語言),了解多種資訊,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三)形成穩定發文機制
項目初期旨在搜集相關材料和素材,進行教學視頻和知識文化傳播視頻的拍攝,備好素材庫。通過舉辦相關宣傳活動,聯合校內社團組織擴大影響力、提高關注度,吸引部分粉絲群體。在具有穩定的粉絲量時,定時定期發布推文素材。平臺管理員采取輪班制,與粉絲做好互動、關注讀者閱讀動向,接收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推文發布方向
三、研究結果
(一)架構文化橋梁
本項目研究的語言文化學習平臺主要面向東南亞國家,利用區位優勢,嘗試架構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語言和文化間的橋梁,“充分利用校外實訓基地、中國-東盟博覽會等資源, 通過不斷實踐來強化對語言的熟練運用。”[3]“互聯網+”平臺讓學習者感受到語言學習的多樣化,不同的專欄設置不同學習模式,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對比不同語言間語言文化背景的異同,綜合文化背景對東南亞國家語言進行“漢譯”,實現文化的“轉化”“釋義”和“再現”。
(二)欄目多樣化、內容多元化
目前平臺擁有一定量的使用者,將繼續重視使用者的數量,提高使用者的質量,擴大公眾號的關注度。為滿足學習者需求,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語音專欄提供發音技能;雙語美文欣賞專欄提供閱讀技巧和閱讀篇章;新聞專欄提供時事新聞,加強對國內外新聞關注;重點挖掘語言文化育人功能,實現語言文化數字化轉型。
結語
為了更好地培養語言學習者和愛好者的興趣,我們所創建的小語種學習微信公眾號采用實時熱點與持續性內容結合的方式,推出相關話題的小語種教學,我們致力于構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語言和文化間的橋梁,促進文化的交流轉化。在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小語種學習模式研究中,總結得出:在“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小語種學習模式并不能滿足如今社會發展需求,將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個輸出點,進行一種全新的小語種學習模式,滿足學習者需求,使小語種學習者可以真正學好外語,開口說外語。
參考文獻:
[1]尹淑蘭.“音樂+東盟小語種”教學模式探析[J]. 才智,2014,(08):175.
[2]魏小迪,蒲麗靈.基于“互聯網+”的東盟小語種新媒體課程共享平臺研究與應用[J]. 廣西教育,2020,(07):152-154.
[3]譚順清,曾姍姍. 東盟小語種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以廣西高校為例[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10(04):126-129.
作者簡介:
蔣黎玉(2001-),女,漢族,廣西桂林人,南寧師范大學本科在讀,漢語國際教育方向。
基金項目:
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21106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