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清 王錫婷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是指由教師團隊及外界力量(包括專家團隊、合作單位等)共同構成的以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教師團隊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合作過程中以相互作用的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合作、交流、溝通和分享各種教育教學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團體。
北京二中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是以二中語文組為核心,聚合集團校教研組及外界力量構建的互助型發展團隊。共同體建設的必要前提是明確二中語文教研組的核心價值,重要任務是確定共同體的建設目標、發展方向及實施細則。從各組內部看,各類教師“功用”要分明:老教師能引領,骨干教師勇擔當,青年教師扎實進步,全體教師追求“教、學、研”三位一體式發展。從共同體的組成看,各成員應聚合力量,統一認識,以點帶面,形成群體綜合力;同時,拓展外延,深挖資源,獲得持續支撐力。
1.群體綜合力
首先,形成共識以引領?;诠餐繕撕蛯iL形成的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應以共同的教育觀、學生觀形成團體真正的凝聚力。團隊教師形成共識:語文課程應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核心素養為本,著力培養具有“境界崇高、視野開闊、底蘊深厚、能力突出”四大特點的時代新人。
其次,完善制度以保障。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穩步推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學科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均依賴于一套切實可行的制度。
教研組是教師活動的天地,教師之間的協作與交流無時無處不在。在學校常態化教研體系基礎上,共同體內部細化出“老帶新,中帶青,骨干講引領”的師徒制度;在教學研討課任務中,確定“推門課看落實,公開課重研發”的質量要求;在專業能力培養上,形成“命題講座素養課,文章論文有課題”的目標追求。
備課組是各年級各學科交流的最基層組織。共同體對內部成員集體備課提出了硬性要求,對參與人員、時間、地點、主題、備課記錄、備課頻次等進行明確規定;承擔公開課和競賽課,采用各成員組備課組長牽頭、指導教師負責等方式,保證教師在展示或外出參賽中獲得有力的幫扶。制度之外,備課活動更應體現專業化追求。每次備課,主講者要聚焦任務,對具體教學問題進行從單元到任務、從活動到作業的全方位設計,共同體成員之間就學情、重難點問題等充分研討,以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雙提升。
各級各類公開課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師,制定明確的專業成長路徑規劃:新入職教師、首次進入畢業班的教師要承擔匯報課以熟悉業務;骨干教師要輪流承擔市區級講座、公開課以精練業務。共同體既為教師成長搭平臺,也為其定標尺。匯報課對標定位,考查目標清晰:對新入職教師的評價,重點關注目標設定、流程設計、任務落實;對區級骨干教師的評價,重點關注資源整合、活動開發、特色培養;對市級骨干教師的評價,重點關注課程建設、課題研究、經驗凝練。以目標引領發展、以任務驅動成長,搭梯子、給扶手,讓各類教師都有機會,從而提升整個團隊專業成長的質量。
最后,凝練經驗以輻射。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打破孤立的個體發展模式,成員之間平等互動、充分對話,交流經驗以激活創造力,分享資源以促進均衡發展。
基于數十年的課改實踐,二中語文教研組在課程建設與實施、資源開發、綜合活動開展、評價體系設置、整本書閱讀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語文組多次承擔市級教研活動,出版書籍,對共同體其他成員進行科學引導,分享教學資源、教學流程、作業設計及階段試題等。同時,組內骨干教師與集團校年輕教師師徒結對,定期赴集團校聽課授課,指導教學,助力集團校教師迅速成長。
2.持續支撐力
首先,專家引領攀高度。共同體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活動,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建立合作關系,組成具有專業背景的學術團隊,以定期研討、高端講座等專業對話形式開展切實交流。專家引領,或聚焦教材,幫助教師利用學術成果,發掘教學價值;或關注課堂,啟發教師及時反思,凝練教學智慧;或關注評價,鼓勵教師量化標準,架構評價體系;或聚焦課程,引導教研組研究理論,開發特色課程。專家團隊的指導讓教師厘清了對核心素養、學習方式、命題改革等問題的認知,也深化了教師對課程建構、教學理念、教學策略等問題的理性思考。
其次,專業鉆研見深度。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以建設學校語文學科課程為核心,以高質量教學任務的實施完成為載體,以促進教師團隊全面成長為目的。因此,共同體成員始終致力于語文課程資源的挖掘,邀請北京市人民藝術劇院、北方昆曲劇院、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專業團體參與課程開發,借助展演、講座、指導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格局。舞臺進教室,化靜態文字為鮮活形象;作(譯)者為講師,以思想火花激發教學靈感。既拓展師生視野,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又鼓勵研究,以學術視角深挖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最后,同行交流拓廣度。基于教學實踐而形成的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并非簡單的教師群體組合,而是通過參與共同體,“在社會中給學習者一個合法的角色(活動中具有真實意義的身份)或真實的任務”。共同體中的教師行為并非孤立的個體行為,在這一平臺上,每位教師都能在與其他教師的合作、交流、碰撞中確立自身“學習者”與“被學習者”的雙重身份,從而開闊視野,提升境界。共同體并不局限于集團校內部,還與北京市第八中學、杭州市第二中學等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通過現場比課或遠程研討的方式,求同存異,深度合作,拓寬共同體的邊界,促進團隊的整體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