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 高艷紅
(一)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內涵。在高素質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創新型技能人才是兼具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雙核”人才。他們不僅要掌握熟練的操作技巧,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還要有利用新知識以及新技能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培養的創新型技能人才應具備的素質。1.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創新型技能人才要有充沛的體力、旺盛的精力、敏捷的思維等。2.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創新型技能人才要有從事一線生產、服務以及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規范的操作實踐,精湛的專業技能以及嫻熟的操作技巧。3.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型技能人才要善于從一線的生產、服務以及管理等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方法,探索新路徑。4.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新型技能人才需要對一線的生產、服務以及管理等工作具備創新能力,在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5.要具有創新思維。創新型技能人才應該能夠從生產的全過程出發,找到存在的問題,并能夠運用多種創新思維提出可行的新方法及新方案,服務生產一線。
(一)利用高職院校學生成長的影響因素提高其創新能力。1.影響創新型技能人才成長的因素。創新型技能人才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影響,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和成長,更有利于創造能力的形成。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時,首先要理清影響其成長的各種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找到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最優組合,這樣才能找到更為有效的培養路徑。影響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成長的因素主要有四大方面: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具有獨特性,主要包括個人性格、創新能力、意志因素等;學校因素具有主導性,主要包括學校學習氛圍、教師的創造力、學校的交往環境等;家庭因素具有差異性,主要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經濟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社會因素具有普遍性,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政策法規等。2.創新型技能人才成長影響因素優化模型構建。通過調查發現,影響創新型技能人才成長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歸納起來一共有18個方面,根據這18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建立優化模型方程如下:
其中x是自變量,表示創新型技能人才成長的影響因素,S表示創新型人才的總分數,t表示第i個影響因素的評價分數,v表示第i個影響因素的權重,i表示影響因素的序號。把創新型技能人才的質量分成五個等級,為了便于分析,將這五個等級分別用數值1、2、3、4、5來表示。對上述模型賦值進行計算,計算出來的S值越高,說明創新型技能人才的質量越高。
(二)將基于工作過程的六步教學模式應用到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中。1.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創新模式。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創新過程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活動過程。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的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所以將工作過程的理念融入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中是非常有效的途徑(詳見圖1)。2.課程實施過程。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將整個教學實施過程按照工作過程來對待,分成若干個小的工作過程,對于每個小的工作過程由教師下發相應的工作任務書,學生根據工作任務書的要求,通過自己查閱資料或者團隊協作的方式解決,對于已經解決的小任務,其他同學可以提出疑問或者提出其他解決的方法。在布置任務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層布置學習任務,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參與進來。在教學中可以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方式進行教學,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可以將所教內容與工作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這兩種不同類型知識的循環轉化融合到教學程序中,促進學生工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圖1 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新實踐過程
(三)遵循三重螺旋理論,充分發揮政府—產業—高職院校的作用。1.三螺旋理論。三螺旋概念首次出現在生物界,美國學者Henry Etzkowit將此概念應用于社會學中,用來研究“政府—產業—大學”三者的互動關系,后來荷蘭學者Loet Leydesdoff在前人基礎上構建了三螺旋理論模型。三螺旋理論將處于不同價值體系的政府、產業和大學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行政領域、制造領域和知識領域的三力合一。2.三螺旋定理應用于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路徑中。高職院校是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三方的共同作用。首先,企業要加大高職院校的參與力度。企業和高職院校在管理上應該實行一體化管理,企業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全方位、深層次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其次,高職院校要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高職院校本身具有很好的硬件條件和雄厚的師資力量,還具有強大的科研團隊,當企業遇到技術性問題或者進行技術革新時,高職院校應及時給予技術幫助,保證企業的競爭優勢。再次,政府要發揮好組織協調功能,提供資源支持。政府要重視高職院校的基礎研究,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提升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使其創新成果向企業轉化。同時,制定合理和完善的政策,吸引更多優質的企業參與。
(四)實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學賽結合”的教學模式。將“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學賽結合”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中。首先,高職院校可以自行組織一些比賽,讓大多數師生都有機會參與,實現在過程中學習;其次,高職院校可以和企業一起組織比賽,這種比賽可以在企業里舉行,師生可以體會到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現實意義;最后,對于能力較強的師生,高職院校應該予以經費上的支持,讓他們可以參加更高層次的比賽。通過參與各級各類的比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對未來就業崗位的認知,為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五)專業設置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1.緊缺性專業人才分析。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改變,人才的規格越來越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越來越完善。科技的進步促使國家對創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對所需的專業類型也在發生變化,所以要通過調研以及對網絡數據的分析,找到國家所需要的緊缺性人才。這是來自萬寶盛華發布的中國大陸地區近幾年來人才短缺調查報告中最緊缺的幾大行業(見表1)。2.調整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高職院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專業設置,對于一些人才過剩的專業應及時削減,對于一些緊缺專業應適當擴容或增加,比如技術工匠如電工、焊工、機修工等專業,學生數量在嚴重減少,應采取一些獎勵性政策擴大學生的招生數量,增加經費以及硬件設備的投入,壯大師資力量。
表1 中國大陸地區人才短缺調查報告中最緊缺的行業
1 銷售與市場人員 2 技術工匠3 技術人員 4 生產制造5 專職人員 6 管理層/高管7 會計及財務 8 工程師
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適時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更新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課程設置,分配好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授課比例和時間,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