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波(江蘇:連云港市贛榆殷莊中心小學)
自2001年小學科學課程創設以來,先后經歷了多次變革,教學內容和模式逐漸成熟,成了大眾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小學科學科目開發校本課程是新課改趨勢下教學改革發展的主要表現,是將學生立于教學主體地位的重要方式,有益于小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培養和發展。而如何開發小學科學校本課程,進行科學系統的內容編排和創設,將成為校本課程科目設置的研究目標。
首先,小學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可以增強各個地區學生對科學課目的適應性,解決國家科學課目區域內不平衡的狀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其次,學校自行對教學課目內容進行設置,可以促進學校的科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切實的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當小學教師由被動授課的地位轉換到了主動編撰科學內容的位置時,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教學興趣,增強他們教學工作中的成就感,提升科學教學的質量。最后,由于各個小學校本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學校還可以組織科學教師與其他學校的科學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交流活動,充分借鑒其他學校的校本課題優秀經驗。
以課程開發理論作為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基礎,就要求教學人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教學科目的相關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既要讓學生樂于接受,也要保證教材內容與小學的教學目標一致。
例如在設置小學人教版科學一年級下冊的《校園里的植物》這一課時,為了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實際,科目中可以創設一個課前活動,讓學生上課之前先從家里或者路上摘幾片植物的葉子,激發學生對植物葉子的興趣。在教學開展前,教師可以先行設置幾個植物葉子的課堂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而后教師再逐次收集學生的植物葉子,在對學生講解植物葉子的過程中,結合多媒體播放幾則校園中的植物葉子圖片或者視頻,其間還可以提問學生是否知道這種植物生長的日期和作用,以此加深學生對植物葉子的熟悉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學生與校園的關系。其次,教師還可以在教材結尾處設置一項課后作業,讓學生在校園活動時或者歸家路途中,將看到的樹葉收集起來,并貼上附有植物名字的紙質標簽,以此提高學生對植物以及植物葉子的興趣,培養其科學的探究精神與意識。
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事物的觀察、理解和領悟能力。相關學者認為,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通常是從事物表面的特征開始的,而后經過發展逐漸認識到內里的變化規律。基于此,教師在校本課程制作的過程中,就要充分考慮影響小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各種因素,設置適合小學生身心和認知能力的教學內容,促進小學生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東南西北》中,是將太陽作為方位課程開展的首要環節,以太陽的位置來幫助學生辨別東南西北。這種方式很簡潔,也很實際,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但基于不同學生的不同認知差異,若單刀直入地進入課程內容,可能會讓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壓力。因此,教師在設計這個課時的校本課程時,可以先對學生的科學認知水平做一個預先的測評,將測評內容設置為學生對太陽方位走向的理解程度,加深學生對參照物“太陽”的基礎印象,以便更好地學習接下來的科學知識。在學完東南西北方位之后,教材中還可以加設一項方位游戲,游戲場所仍舊為操場,游戲內容以東南西北方位走向為基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方位的認知,還能鍛煉其知識的反應能力。
在科技化與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科學技術發展迅猛,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系統,造成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等一系列有礙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正如專家所說,科學的發展是把雙刃劍,它能將人類帶入繁榮還是深淵,與人們是否合理地應用科學資源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在設置科學校本課程時,除了要考慮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之外,還要從情感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觀,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意識和學習方法。
例如,在設置有關土壤的課程時,由于土壤類型涉及的范圍太廣,教師若是直接講解土壤的概念,難免會給學生造成一種模糊的土壤印象,不利于教學內容的有序展開。在人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土壤與巖石》這一課的課目設置中,編者將“土壤是什么?”設置在教材的第一課,而后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與比較各種土壤、巖石的成分來加深學生對此章節的認知,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發展學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與意識。故而在學校校本課程創設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借鑒人教版課程中的科學內容和知識點,保證校本課程內容的合理性。而后學生再在此基礎上,在課堂教學開始前設置一個專門的課外活動環節,讓學生帶上本子與容器,跟隨教師到校園菜畦處或者附近農莊中,引導學生適量采取幾處不同的土壤并標記好土壤上所種的植物與蔬菜,以自我實踐為教學先導,調動學生科學學習的積極性。而在土壤采集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對土壤中的塑料制品、鐵制品、營養物質進行照片和視頻的拍攝,為接下來污染環節的講解做鋪墊,進而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在課堂實驗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為校本課程設置一個課后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和探索科學知識的意識。
學校課目內容的制作除了要滿足教學需求,得到大部分教師的認可外,還要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要始終貫徹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教學思想,幫助學生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和進步。在短長期教學目標的制定中,一要設置適合學生知識層面發展和認知水平發展的教學目標。二要幫助教師群體發揮特長,讓其能夠適應學校的科學校本課程內容。而在總目標的課程設定中,相關人員要綜合考慮教學標準、學校和教師發展、學生需求三個方面,既要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又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應用課程中的知識解釋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并由此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實現他們自身知識水平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短期目標的制作中,相關人員可以在3~4 個章節的后面設置一個往期知識回顧環節,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設置成小模擬題,以一種趣味性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給予知識點最牢固的小組獎狀或者小獎品,以此激勵班級內的其他成員。教師還可以將既往幾章科學知識內容設計成班級活動、游戲或者班級競賽等,主要考量點如下: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方法和規律;對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能否應用課堂中的科學知識解釋與生活相關的具體問題;參與小組和班級活動意識的強弱;是否具有分析、探索、總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另外,相關校本課程編撰人員還可以在課程結尾處設置一個最終的教學目標,目標主要考量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引領學生感悟自然科學的奧秘,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科學與生活的關系;指導學生關心科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小學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要明確內容選擇的范疇,可以將其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學學科的系統研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另一方面是科學專業知識的培養,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掌握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各種科學知識和技能。其次,要明確科學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標準,將每個內容標準做好登記和儲存,為下一次的教學課目創設提供相應的校本課程設計依據。標準如下:
重要性:校本課程內容要挑選具有科學精神的代表性內容,能幫助學生提升科學知識和技能。
科學性:校本課程的內容創設要科學規范,保證其內容的編寫準確無誤,內容的組織形式要符合教育思想,便于學生接受和吸收。
生活性:校本課程的內容選擇要貼近生活實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創設教學內容,拉近課本與生活的距離。
適應性:校本課程內容的創設要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學生的認知條件和發展水平相適應。
在小學科學校本課程內容編寫的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外,還要考慮學期內科學課時的時間,要滿足教學計劃的課程安排。通常來說,小學對科學課目的編排一般為隔一周一節課,若一周有18 節課,那么被安排的科學課目就有9 節。在人教版小學科學1~3年級的科學內容創設中,1~2年級均為12 節課,3年級上冊為17 節,3年級下冊為19 節,因此,編寫者在課時設置時,可以適當借鑒以往沿用的教學課目,低年級課時盡量少些,高年級內容可以豐富些,為了避免不給教學進程帶來負累,相關教師在設置內容時可以將后面幾節課程設置為選修內容。
評價是能檢測學生學習質量的主要環節,教學評價,可以清楚地反映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以及教學課目設置是否合理。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學間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等三個步驟。評價的內容可以包括科學知識認知情況、小組合作探究意識、自我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等。為保證評價內容簡單明了,評價方式可以采取優良中的評價方法,并將評價表格附在校本課程結束之后(如下表所示)。

評價內容科學知識認知情況小組合作探究意識自我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自我的學習態度學生評價 同學間評價 教師評價
注:填表時以優、良、中為評價標準。
對小學科學校本課程的評價可以采用班級活動的形式展開,讓學生根據討論的內容進行小組或者班級探討,深化學生對科學課目的認知。此外,還可以采用校園訪談的方式,采訪學生、教師、學校領導等主要人員。活動和訪談內容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展開。
校本課程實施的意義和宗旨?
校本課程內容設置的過程是否與國家課程有關?
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能否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技能?
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了嗎?
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情況、框架構造如何?
校本課程中應用了哪些新穎的構思,對學生又有什么益處?
校本課程后的評價環節效果如何?
總而言之,想要高效地設置校本課程,首先就要確定校本課程內容設置的主要范疇。其次,要明確校本課程內容的設置標準,例如科學性、生活性和適應性。而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中,我們不僅要將學校大環境當成校本課程的創設基礎,也要將學生的科學認知水平作為校本課程設置的根據,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校本課程當作生活的活教材,減緩書本帶給學生的枯燥感,實現學生科學技能與素養的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