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趙 維,周 炫
(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近年來,全球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浪潮,國際經濟合作成為國家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機遇與挑戰并存。設立自貿區是全面深化改革舉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自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根據各地區發展需求,先后在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海南、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了順應變化的國際形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結合實際發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在自貿區規則議題談判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嘗試。截至2017年,中國已簽署15個自貿協定,其中包括23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我國自貿區的建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已取得顯著成果。
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為了更好地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北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提高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刺激經濟活力,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首批內陸型自貿區于2017年成立,涵蓋三個片區總覆蓋面積達119.95平方公里。但對于陜西自貿區的相關研究較少,并且大多數研究只是定性的理論研究,如路徑選擇、機制的完善、技術的融合等,其中少數研究分析了我國中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經濟增長動態效應,但是缺乏對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實證研究。對此,本文以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為研究對象,基于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共40期的省級面板數據,運用進口額、出口額、固定資產投資額、GDP、進出口總額經濟數據,借助Stata、Eviews等相關統計軟件,采用合成控制法研究陜西自貿區的設立對當地總體經濟效應的影響,旨在為內陸型自貿區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本文對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進行實證研究,相應地,與本文密切相關的文獻包括對有關自貿區經濟效應的研究,由于本文運用合成控制法分析自貿區的經濟效應,因此也對研究方法進行了綜述。
自貿區戰略對推進地區乃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我國加快對外開放戰略實施的重要內容。部分學者對自貿區設立帶來的經濟效應進行了如下研究:譚娜等(2015)基于合成控制法,表明上海自貿區成立對上海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正效應;葉修群(2016)研究表明,我國自由貿易園區的貿易效應顯著,且呈明顯的強化趨勢;王利輝和劉志紅(2017)研究表明,自貿區對地方經濟的影響效應為正,并且對人均GDP的影響較大;張軍等(2018)基于雙重差分法,表明自貿區的設立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并且研究證明內陸型自貿區的經濟增長效應明顯高于沿海型自貿區;劉秉鐮、呂程(2018)研究結果表明,上海、天津、廣東、福建四省設立自貿區均對該地區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顯著正向影響。
目前,在國外合成控制法的應用上,新發展的合成控制法Hsiao et al.(2012)在自貿區經濟效應測度方面具有優越性。該方法可以消除評價宏觀政策中的因果關系不明確、理論模型復雜、變量遺漏、時間序列數據缺失等問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實證結果穩健性;Christopher Hartwell(2021)考察了自然資源發現對收入不平等的因果效應;Horvath Roman(2021)估計自然災害對金融深度的因果效應;Rok Spruk和Mitja Kovac(2020)考察反式脂肪禁令對多種公共衛生結局的影響。在國內合成控制法的應用上,余靜文(2013)發現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后,重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了明顯縮??;劉甲炎、范子英(2013)基于合成控制法,表明房產稅政策的實施對抑制房產價格上漲有著顯著的作用;楊經國等(2017)研究表明,設立經濟特區可以明顯地推進經濟增長。
通過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當前大多數研究對象是第一、二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對第三批自貿區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利用2010-2019年季度省級面板數據,基于合成控制法分析陜西自貿區建設對經濟效應的影響。
本文基于“反事實估計框架”之下的合成控制法來對陜西設立自貿區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效應進行評估。其基本思路為:將陜西作為處理組,通過對未設置自貿區的省市進行組合,構造一個“合成陜西”作為控制組,此控制組與陜西在各個方面都接近。從而預測出自貿區成立時間點后處理組的反事實預測值,進而通過比較未受到政策干預與受到政策干預的數據來評估自貿區對地區經濟的影響效應。
假設有N+1個省市,并且能夠觀測到這些地區T期的經濟情況,其中一個省市作為處理組,其余N個省市作為控制組。用i表示各個省市,T表示建立自貿區的時間點,1≤T≤T。用Y表示i省市在t期的經濟情況,其中,t=1,....,T=1,....,j+1,則建立自貿區的政策效應就可以表示為:
其中Y(1)表示受到自貿區影響的觀測值,Y(0)表示未受到自貿區影響的觀測值。對于建立自貿區的省市而言,當t滿足1≤t≤T時,Y(1)才能被觀測到,并且Y(1)與Y(0)不能同時被觀測到。對于其余的N個控制組省市來說,在整個實驗期T期內Y(0)都是可以被觀測到的,所以可以通過引入控制組數據來對處理組的數據進行估算。
Abadie(2010)引入啞變量D,使得對于所有Y(1)都滿足:
其中D表示省市是否受到自貿區影響的虛擬變量,即省市i在t時設立自貿區,則變量等于1,否則等于0。當t滿足1≤t≤T時有:
令Y(0)由以下模型決定:
上式中,δ表示時間固定相量,θ是1×r維未知向量參數,Z是r×1維向量,表示地區i不受自貿區的影響并且是可被觀測的,λ是1×F維不可觀測的共同因子,μ是F×1維向量,表示i不可被觀測的地區固定效應,ε表示的是均值為0的誤差項。
其中V是一個對稱半正定矩陣,V的選擇會影響估計值的均方誤差。
自2013年起,我國已分四批在18個省市建立了自貿區,本文基于數據的穩健性和可獲取性,選取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共40期季度數據,由于陜西自貿區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因此,本文將2017年第1季度作為政策實施的時間點即為實驗期的第29期,2017年第二季度即為實驗的第30期以此作為政策開始影響的第一期。
本文將陜西省作為處理組,控制組剔除了上海、廣東、福建、天津、海南、遼寧、浙江、重慶、陜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在2019年第1季度前已經建立的自貿區的省市,以及數據不完整的西藏外,本文選取剩余18個省市(除去港、澳、臺地區)作為控制組地區。
本文所選取的變量為GDP、出口額、進口額、進出口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其中各省市的GDP、出口額、進口額、進出口總額、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來源于各省市統計局、海關及國研網數據庫。本文所用的變量為省級面板季度數據,為消除季度效應對結果的影響,借助Eviews16軟件,采用X-12半對數方法,對所選季度數據作對數處理,更加準確地反映樣本的整體趨勢、降低異方差性。
表1得出基于合成控制法合成陜西的各省市的權重向量。其中湖南省的權重最大,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最小,依次為湖南省(0.396)、廣西壯族自治區(0.199)、山西省(0.193)、河北?。?.12)、云南?。?.088)、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0.055),且表中6個省份權重之和為1。此外,當更換處理組或控制組重新進行合成控制運算時,會導致控制組內各個省市的權重發生變化。
表1 合成陜西的省份權重
圖1反映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陜西省GDP的真實值,以及利用合成控制法得到的陜西省的GDP合成值的變化趨勢及擬合情況,以及真實陜西省GDP與合成陜西GDP之差。其中垂直虛線為2017年4月,即陜西省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的月份??梢杂^測到,自貿區成立之前,陜西與合成陜西的GDP十分接近,兩者變化路徑基本一致,擬合程度較高,由此表明所選擇的對照組能夠很好擬合政策實施前陜西的GDP,并且能夠較好地作為控制組檢驗自貿區成立的政策效應。2017年4月1日,陜西省自貿區掛牌成立后,真實值與合成值的曲線開始呈現不同的變動軌跡,且真實值總體上大于合成值,這說明自貿區建設對陜西省經濟增長效應有著顯著的提升。
圖1 陜西設立自貿區前后GDP真實值與預測值的比較
圖2對陜西真實GDP與預測GDP的差值作出處理效應圖,描繪了陜西GDP真實值與預測值的差距,更直觀地表明自貿區設立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圖2的變化趨勢可以明顯地觀測到,陜西在設立自貿區之前,兩者的差值在0值上下波動,自貿區建設之后二者的差值明顯變化,且差值均在0值上方,真實值始終大于預測值。
圖2 陜西設立自貿區前后GDP真實值與預測值的差距
從上述實證結果來看,陜西自貿區的設立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效應有著顯著的提升。為了進一步探究自貿區的設立對陜西經濟增長影響是否存在偶然性,本文通過改變事件節點(Placebo Test)對上述實證結果的穩健性進行檢驗。將陜西自貿區的設立時間提前至21期(2015年第1季),繼續重復上述實驗步驟。如果自貿區的設立對陜西經濟效應的作用時點依然在其真實設立時間點(2017年第1季度)上,則表明該地區經濟增長效應的確是由于自貿區設立的凈政策效應引起,反之則表明2017年以后陜西經濟增長的提升與陜西自貿區的設立并無直接的相關性,僅為偶然現象。
圖3表明,即使改變了政策實施的節點,陜西真實GDP與預測GDP之間仍具有較好的擬合度,說明預測能力較強。從2010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陜西GDP的真實值和反事實兩者變化路徑基本一致,表明沒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從2015年第1季度到2017年第1季度GDP的真實值略低于“反事實”值,陜西自貿區的政策處理效應尚未凸顯。但是從2018年開始,陜西GDP的真實值穩定位于“反事實”值的上方。這也驗證了分析結果的穩定性,隨機設定的時點并不會為陜西設立自貿區對經濟影響的效應帶來顯著的提升,陜西自貿區政策是在2017年4月開始頒布的,且存在一定的政策滯后期。綜上所述,表明基于合成控制法得到了陜西自貿區的設立對該地區經濟帶來正效應的結果是穩健的。
圖3 陜西提前2年設立自貿區前后GDP的真實值與預測值比較
本文運用合成控制法,選取31個省市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0期的樣本數據,探究了陜西自貿區的設立對GDP指標的影響效應,對比分析建設自貿區前后陜西經濟效應的差異。實證結果顯示:陜西自貿區的設立對地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谏鲜鼋Y論,本文對陜西自貿區進一步建設以及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陜西省自貿區建立較晚,第一、二批建立的自貿區及國外自貿區已經在實踐中探索出適宜的道路,可以充分借鑒其成功經驗,并且根據陜西自貿區的實際特點,積極自主創新,不斷改善發展規劃,探索適宜的改革思路和路徑來保障自貿區的發展。例如,陜西自由貿易區可以借鑒和參考其他自貿區的有效做法,在管理體制方面,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政府監管上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建立集中統一的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體系,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保障行政透明度,來降低成本、簡化手續、提高辦事效率。
第二,在目前貿易保護主義“逆風”又起的背景下,自貿區更應加強調協調發展。隨著西成高鐵的開通,川陜渝漸漸開始合并為“西三角”經濟圈。陜西自貿區應積極與重慶、四川等內陸型自貿區合作對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心城市,推進地區多層次開放。自貿區之間可以在投資、服務、貿易、技術等領域互相支持,實現資源信息的高效互換以及中西部內陸型自貿區的經濟協同發展。
第三,大量企業的入駐對促進自貿區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陜西省位于西部,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落后,因此,目前需要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加強陸、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便捷的物流服務,減低企業運輸成本,提高效率;創建公平透明的商業環境,制定合理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企業的入駐。
第四,加大對人才的重視和引進力度。當前,很多地區都已經加入了“搶人大戰”之中,希望通過多種政策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陜西自貿區片區出臺的人才引進政策主要集中在物質獎勵、稅收優惠、落戶及子女入學等方面,但是比對其他地區,政策的吸引力還不夠。陜西自貿區應繼續實施“百人計劃”“特支計劃”“三秦學者創新團隊計劃”和“三秦工匠計劃”;充分利用互聯網,在互聯網上發布地區經濟情況、人才缺失情況及人才引進政策??梢园阎攸c放在海外人才引進方面,比如進行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加強海內外信息溝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