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花 陳志強
一、引言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我國的高考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前我國教育力求打破“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的局面,新高考改革符合我國新形勢下的國情[1],也對高中地理的教學起到了導向作用[2]。與此同時,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面簡稱新課標),并于2018年秋季開始實施。在新課標理念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重要培養目標,高考評價體系的重要標準,直接催生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3]。在新高考、新課改的新形勢下,地理學科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在新高考改革地區,踐行立德樹人教育根本目的和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成為地理學教育領域的熱點,地理學科地位顯著提升;而在新高考尚未推行的西部地區,限于匱乏的教育資源、落后的教學理念等問題,地理學科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可謂是停留在“應試”階段,其教育價值也被忽視,學科地位處于邊緣角落。
目前關于西部農村地區地理教育問題的關注與研究較為薄弱,新高考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適應、接軌新高考改革是必然選擇,聚焦西部的地理教育研究,對鞏固國家脫貧攻堅的成果、促進地理學科的發展、發揮地理課程的教育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在西部某縣支教一年,對此深有體會,本文主要針對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現狀,通過問卷調查、教師訪談及長期的課堂觀察,分析西部農村高中地理教學的突出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西部農村地區的地理教學及新高考的順利推行提供一定的建議。
二、研究方法
2.1?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采取非實名制實地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文理科選擇情況、新高考選考科目選擇情況、選考的影響因素等。調查對象為高一、高二及高三年級的233名學生;調查學校屬于公立學校,為西部某縣農村高中學校。問卷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發放,總計發出233份,回收有效問卷226份,回收率約96.9%。在有效問卷中,男女性別比例差異不大,分別為男生118人,占比約52.21%,女生108人,占比47.79%,調查樣本符合該縣高中生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訪談調查
在閱讀相關文獻之后,針對性地設計訪談問卷,并利用平時的學校教研會,與該校地理教師進行一對一的研究性訪談。訪談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在新高考即將到來的形勢下,學校對新高考改革的應對情況、地理教師教學情況、學生學習地理現狀等,并針對突出的問題提出策略與建議。
2.3?課堂觀察
筆者在西部該縣支教教學的同時,在該校進行了多次的課堂觀察活動,并及時記錄。同期利用縣級組織的教師培訓大會,與該縣其他中學地理教師進行交談,了解該縣其他農村高中地理教學現狀。
三、結果分析
3.1?地理學科處于邊緣地位
(1)對地理學科重視度不足
對學科的重視度影響著師與生的教與學態度。當前,西部該縣實行舊高考的文理分科模式,高中地理的課程模塊內容不變,地理依舊被當作一門不重要的“副科”看待,學校普遍存在對地理學科重視度不夠的問題,該問題又基于重理輕文的事實,是多個學校常年客觀存在的現象。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當地不少學生甚至需要多次復讀方能考上大學,在選擇理科更好報考大學的情況下,教育管理部門及學校對理科傾向性投入,作為高中文科科目的地理,自然不被重視,如此又導致地理學科及地理教師師資隊伍的欠發展。
(2)地理學科師資力量薄弱
師資隊伍建設決定學校的教學質量。訪談發現,該縣地理教師普遍較少,一個學校僅有3名左右的地理教師擔任全校的地理教學工作,加上行政任務的安排,地理教師教學任務較重,無暇顧及專業素質的提升,專業研究成果較少。地理課程標準是高中地理教學的準則和指南,關于新課標,大部分教師聽說過,但并未認真翻閱,乃至實踐。學校缺乏針對地理課程的專業化培訓,大多是通用的教育理論知識培訓,教師反應“對地理課程實際教學用處不大,聽聽就過去了”,且地理教師的發展機會較少,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無法得到較好的提升。
(3)地理教學設施配備不全
現代教育設備能夠促進城鄉間的教育公平,帶動教學思想、模式的改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S中全校僅有兩個共用的多媒體教室,使用前需要去辦公室找專門的管理老師取鑰匙,用完當天需及時歸還,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因此地理教師幾乎沒有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學校在近兩年才買入地球儀和地圖輔助地理教師教學,而地形模型、標本或與地理課程相關的實踐場所更是欠缺。而R中近年配備了多媒體教室,但使用的并不頻繁。Y中情況較好一些,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教學成效相對顯著。總體而言,當地地理教學儀器設備不夠完善,信息化建設有待繼續推進。
3.2?地理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升
(1)教學理念的陳舊
在新高考和新課標的背景下,倡導的是人本主義,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然而該縣尤其農村地區依舊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延續舊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陳舊。教材屬于教學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但大部分教師依賴教材,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授課,并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學生僅有課后習題冊輔助學習。
(2)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單一
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合理運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限于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S中師生的地理教學在傳統的教室黑板上進行,通過教師的口述和板畫授課,學生缺乏直觀的地理學習渠道,難以建立學習的認知結構;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屬于傳統的教授式,教師說,學生聽,缺乏課堂互動,幾乎沒有形成地理課堂的生成性。三所高中都限于薄弱的基礎教育條件,本土的地理實踐活動非常之少,缺乏對課程的創造性開發。
(3)方言授課的影響
教學語言影響教學效率。通過訪談和課堂觀察發現,由于地方風俗習慣的影響,當地教師普遍使用方言進行授課,學生使用方言回答問題。方言感染力相對較強,能讓學生更有認同感,然而地理課程的概念不少較為抽象、復雜,教師需要使用更多詞匯來解釋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學生的吸收效率也較低,方言授課對地理教學效果存在一定的影響。
(4)教學水平的停滯化
教學水平直接影響教學質量,而高水平教學需要教師時間、精力和情感的全面投入。由于地理學科的不受重視,地理教師的發展機會較少,導致自身也存在懈怠心理,存在循規蹈矩地把教學任務完成即可的心態。課堂教學投入有限,整體對學生的素質發展與全面發展重視不夠,沒有開發學生智能和發揮地理學科的教育價值,學校及教師的“應試教育”痕跡較重。
3.3?學生地理課程學習缺乏積極性
通過了解影響學生選考地理的因素,能夠從中窺見學生的選考傾向,幫助更好應對新高考和高中地理教學,從而針對性地進行調整。根據對問卷數據的分析,在學生選考的相關影響因素里(圖1),可知占比較重的因素主要有學習興趣傾向、能力擅長、高校招生專業要求以及學科的難易程度,這些因素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態度。
(1)對地理學科的認可度低
學科認可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科的學習效果。針對數據分析和訪談結果得知,由于學校的傾向性引導以及高校招生專業要求影響,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認可度不高。根據調查,如若實行新高考,選考地理學科的人數會相對增多,接受調查的226名學生中共有103名意愿選考地理學科(圖2),學科地位相應會有所上升,然而在總體科目上看,選考地理的學生人數僅排在六門學科的第五位。在問卷中,選項“你認為學習地理知識對你未來生活發展的重要程度如何?”,選擇“非常重要”的僅有21人,占9.29%,選擇“重要”的有94人,占41.59%,而選擇“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學生占到了49.11%,可見地理學科的教育價值在中學地理教育上并沒有得到發揮。對地理知識的不夠重視,也直接影響當地學生對人地關系的認知,不利于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認可度較低,學生對地理學科相當不重視,上課不愿意聽、作業敷衍了事、考試應付而過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周圍環境的潛移默化,也使得部分熱愛學習地理及潛在喜歡地理的學生受到較大影響。學校及教師對地理學科的輕視是造成地理學科認可度低的重要因素。
(2)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主動性差
興趣是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關鍵內驅力,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地理兼具文理科特征,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現代化地理信息技術的缺乏運用,以及“蜻蜓點水”般帶過的課堂互動,在沒有一定教學工具輔助的情況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較差,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也無法提升。在缺乏足夠的外在和內在驅動力的情況下,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3)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存在明顯困難
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學科的態度和興趣。經過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存在學習地理困難的問題,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以及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銜接問題,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較差,大多只能靠想象,對于地理空間思維和綜合思維較弱的學生而言,不少課程內容是直接放棄不學,更多只是理解教材上的淺層意思。由于學習存在困難,學生的獲得感不強,更加不愿意學習地理。學生對地理學習存在抑制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當不利。
四、結論與建議
4.1?認識地理學科教育價值,提升認可度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的公民所必須”[4],我國自古也有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來形容一個人博學多才,學習地理對學生的人格培養與完善、對學生的生活與終身發展、對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建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發揮中學地理學科的教育價值,是增進國家、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教育途徑。高中地理,不只是一門需要考試的課程,更是能夠幫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幫助西部農村地區“教育扶智”,鞏固脫貧攻堅戰成果的一門大學問。學校層面上也應重視中學地理教育,合理引導教師與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與態度,提高地理學科的認可度。
4.2?深化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育質量
信息化時代大利教育公平,大利教育資源的獲取。學校應加大對校園硬件設施的投入,完善現代教育設備,輔助地理教學,學校之間可以建立協作機制,互通有無;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以此來加強自我提升,以及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深化信息技術應用,使得教學更加直觀,幫助學生學習理解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和圖像,以提高地理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3?強化地理教師專業素養,適應改革需求
地理教師的學科理解水平影響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及對地理教育價值的體悟[5]。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指南針,課程的改革、學生的選考將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師角色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因此教師也應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提高個人魅力,堅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以適應新形勢下對地理教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注重普通話的應用,在重要的地理概念上,避免因為方言的翻譯而出現理解誤差。學校也應加強地理教師師資隊伍建設,進行相應的地理學科專業化培訓,以提前適應新高考的模式。
4.4?轉變地理教師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理念引領教學行為,地理教師也應本著終身學習的理念,順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大趨勢,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雖在西部地區,也不應固守舊教學思維,照搬教材內容,應實時關注地理學科前沿知識和熱點,加強課內外課程資源的創造性開發,對高中地理進行知識的重新整合和有效的教學講解。要注重合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行必要的課堂互動,以實現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善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問題式教學,基于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4.5?堅持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指南針,地理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智育向德育轉變,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會用綜合的觀點去看待問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地理教師要學會重新整合教材,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嘗試跨學科教學,根據實際情況落實地理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地理課程融入對西部地區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切實發揮地理學科的教育價值。
4.6?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激發內在動機
高中地理課程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地理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心理,在實踐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通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境,注重案例教學,利用鄉土資源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注重教學難度的循序漸進,使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激發、強化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發自內心喜歡地理學科、認可地理學科,促進地理學科在西部農村地區的地位提升與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