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構成,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其科學指南,人類文明史上的生態智慧為其提供有益借鑒,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反思是其形成的現實基礎,體現出歷史觀、自然觀、發展觀、民生觀、法治觀、共贏觀哲學智慧的有機統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抓住思維優化的重點,注重創新的動力契機,協調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明確科學發展的底色標尺,開放拓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視野,追求民生福祉之價值旨歸,以新發展理念指導與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05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1-0026-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量與體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卻付出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中國生態發展惡性積累等沉重代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的內容創新與發展,穩步打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常態,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多次從不同方面闡述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豐富的本質內涵。這一實現中國夢的生態藍圖是我國復興新思路、發展新戰略、關鍵新抉擇、時代新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時代體現,是新時代我國進行美麗中國建設、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科學指南。基于此,對其理論淵源、內涵本質、思維優化、推進路徑進行分析、探討、研究、透視意義重大。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淵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絕對不是歷史的偶然,而人類生態智慧、生態文明建設歷史與我國生態建設現實的有機統一,理論淵源極為深刻。
1.科學指南: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確立了從實踐出發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理解二者分化對立與和諧統一,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與科學指南。一方面,人是自然演進的產物與自然界的重要構成要素,“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首先依賴于自然。”[1]同時,人類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自在自然發展為“人化自然”,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人類要如實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員,必需尊重和善待自然,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認識和改造自然,否則人類“戰勝”自然之時勢必付出對應的代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開拓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時代產物。
2.有益借鑒:人類文明史上的生態智慧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的傳承、發展、演化、創新、推進,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文明建設智慧結晶。具有代表性的如“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尊重生命、兼愛萬物的生態倫理觀,中庸之道的生態實踐觀,萬物一體、道法自然的生態自然觀等,體現出質樸睿智的自然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指導。世界多元文明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提供有益借鑒,如古希臘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客二元分離的原始樸素自然觀等皆注重生態的平衡、協調、和諧發展。其后產生的生態中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各種生態文明理論思想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3.現實基礎: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反思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發展中現實要求與生態文明實踐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改革為契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長期唯GDP型的增長,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重視相對不足,破壞了自然的平衡,導致資源消耗與自然承載能力矛盾重重的局面,污染物排放超過環境容量,致使我國部分地區陷入人類生存受到威脅的困境。另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對發展模式的選擇。目前,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凸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種種矛盾與問題,如果不能改變現有發展模式勢必導致能源危機、資源危機與生態危機的出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本質透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具有豐富內容的系統體系,對其包含的多維發展觀進行宏觀掌握、全面梳理、總結歸納,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能夠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本價值遵循。
其一,歷史觀——生態興衰決定文明興衰。生態文明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習近平從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的、彼此制約的辯證關系出發,透視出生態文明是決定我國發展進程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用中外歷史案例對生態文明的歷史作用加以闡述,佐證生態文明建設決定發展的興衰,并強調“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使命,描繪出包含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的頂層設計藍圖,把“綠色”發展理念歸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構成要素。
其二,自然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多次強調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處理這一生命共同體內部關系的唯一正確路徑。遵循自然規律,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實踐要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戰略格局中的地位,堅持合理、科學、有效的方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新格局的有序發展、科學推進。
其三,發展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起來,把環境的破壞與生態的污染看成是經濟發展的必須條件,致使生態不斷退化、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以至于當下地球之上滿目瘡痍。馬克思把自然環境視為生產力的范疇。習近平將這一思想創造性地發展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統籌,強調在社會發展中實現二者兼顧,并注重實現二者關系的良好處理?!皟缮健闭摓樘幚砗枚哧P系提供基本遵循,更是對綠色發展觀的最好詮釋。gzslib202204021304其四,民生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面對我國目前生態環境問題嚴峻形勢,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功能、地位與價值。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重要會議、文件、論壇、考察報告等多個場域皆做出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論述,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注重生態文明的民生關懷,體現出黨和國家在環境層面充分注重人民主體幸福感的提升與環境福祉的增進。
其五,法治觀——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習近平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充分強調制度與法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通過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制保障來引導、規范、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以“紅線劃定”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其六,共贏觀——全球共建。生態污染、環境破壞等生態文明發展困境是全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強調“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充分體現其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視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類實踐,是中國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發出的中國聲音、創造的“中國生態模式”,是為人類共有美好家園做出的中國貢獻,以積極行動扮演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角色,不斷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中國貢獻。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體系,體現出歷史觀、自然觀、發展觀、民生觀、法治觀、共贏觀、行動觀等的哲學智慧的有機統一,并處于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中的生態建設思想體系,隨著生態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拓展,為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指導與引領。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維優化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抓住關鍵,實現重點突破,以期通過思維優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實踐提供系統思想引導。
1.努力拓展思想認知
思想認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實踐的先導與靈魂。馬克思主義思想明確地指出思想理論對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生態文明建設中綠色理念的形成與效能的發揮,對生態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加速與驅動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需有效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等工具推進綠色思想理念的宣傳教育,充實生態文明建設知識,拓寬生態文明建設視野,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綠色思想的理解、認知、認同,促進全民樹立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意識。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敬畏自然,增強感恩自然的情懷,以環保思想的提高,促進公民環保自覺性的增強,推動公民良好生態行為習慣的積極轉化。
2.注重實踐方法的優化
正確有效的方法是實踐發展推進的關鍵與重點。中國生態文明的深化開展要始終堅持作為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明確并始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以和諧的理念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生態建設中的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動態發展平衡,以科技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動力,堅持理論與制度相結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開放的姿態積極融入全球綠色命運共同體的打造過程之中,以全球化的和諧理念促進生態文明的實踐,科學探尋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紅線,劃定、完善制度保障,堅持以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為可持續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與可靠保障。
3.推進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實現是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的最佳狀態。全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既要掌握豐富的知識,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創造有利的前提條件,也要用生態理論指導具體實踐活動的開展,增進生態文明踐行主體的認知認同。生態文明建設貴在知行合一的實現,通過有效途徑進行宣傳教育,在宣傳教育中找準大多數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與生態具體踐行內容的契合點。積極弘揚社會主義綠色價值觀,借助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與榜樣的示范與引領,促進社會綠色能量的傳播,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全民的生態自覺,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責任自律。以生態理論激勵全民以身作則,積極參與,自覺做好生態文明實踐的小事與細節,注重腳踏實地,真抓實干。
4.實現系統綜合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不同角度、多個維度、各個環節、多樣因素、多個層次進行考量,系統化推進,要求在多種矛盾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與結合點,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其它各項發展的共贏,贏得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效益。新的歷史邏輯條件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通過“它山之石”來攻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玉”,積極借鑒它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要依據我國國情進行反思,開展合我國國情、合我國發展規律的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內外結合,系統推進,開創“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局面。
四、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踐推進
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多個維度凝神聚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化發展,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的內生力與源動力。
1.注重以創新為動力契機
創新是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動力。通過穩執技術創新的“牛鼻子”,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形式、管理、技術等方面進行廣泛的創新,以創新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化,是破解我國發展瓶頸的關鍵。
一是轉變思想價值觀念??茖W合理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是人民群眾進行生態文明實踐的道德動力源泉。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借助新聞傳播、社會宣傳、開展各種教育培訓等方式,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科學合理的生態價值觀,凝聚與整合多樣化生態文明建設之力。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綠色的價值觀念,鼓勵他們對習俗形態進行創新,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帶動全社會民眾生態意識的提高與價值觀念的轉變。通過具體教育實踐活動喚醒社會公眾的生態憂患意識,實現人民大眾社會生態責任與參與意識的科學轉向,匯集生態文明建設氣勢磅礴之力。gzslib202204021304二是推動生態型技術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目標設計的愿景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美好的政治愿景和建設構想,如果缺乏周密的技術支撐,就會缺乏與之相對的具有可行性的綠色實踐,生態文明建設就變成了“空中樓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要落到實處,注重真抓實干。生態文明建設要從“能源革命”入手,發揮科技在生態環境修復與改善的積極效應,增強對相關領域的支持與投入,啟動技術引擎,是實現生態良好治理的保障。引導科研機構積極開展生態修復與生態監測技術等應用技術的研究,推動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保障。此外,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由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以技術的創新促進綠色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三是推動綠色制度的優化完善。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可以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保障。強化制度建設,能構建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激勵約束機制[3]。將法律紅線作為生態文明不可逾越的雷池,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科學合理的法律建設進程,完善生態環境“紅線”的立、改、廢程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的完善,加強法律監督體系的構建,重點解決環境法律落實。開展區域聯合交叉執法,嚴肅認真依法解決與處理群眾關心的生態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 。各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實現由GDP掛帥、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到整體把握全盤、兼顧各方、協同推進,不斷地探索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立環境考評機制、行政管理體制等,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互動局面的形成與發展[4]。還需構建完善的財稅、信貸、投資、價格等政策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政企合作的法律與監管制度[5],不斷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支持與保障。
2.協調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與表征之一,是對失衡或失調發展的有效矯正,由此,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注重整體性,堅持多維關照的協調發展”[6]。
一是堅持“硬實力”與“軟實力”發展的協調。生態文明建設要平衡“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力爭實現“硬實力”與“軟實力”這“兩只手”的協調統籌發展。良好的經濟基礎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保障,而綠色精神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指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需在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底蘊,不斷提高綠色的精神文明水平,推動生態文明物質與精神發展的協調、平衡,在生態明建設方面真正做到“軟實力”與“硬實力”發展齊抓共管、真抓實干。
二是促進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美麗中國由美麗城市與美麗鄉村共同構成,美麗中國視域下城鄉發展須協調有序、相互促進、互為補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美麗中國建設,必須采取美麗鄉村與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統籌城鄉綠色發展,實現城鄉有機平衡。不斷提高城市與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創造綠色居住條件,以綠色生活環境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狀況,從而提升我國全體居民的綠色幸福指數,以生態的改善促進全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為全民發展創造綠色福祉。
三是推進區域綠色發展的優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工程,要從全面整體的角度開展,更需破除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瓶頸。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不斷地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實現不同地區的協調發展,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開展,要根據具體地區的現實條件,制定對應的措施,并在動態監控中不斷地優化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要結合特定區域的具體情況,又要心系全局,兼顧不同地區生態建設的發展,形成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帶,不斷優化提升區域綠色發展的戰略,切實提高區域綠色建設的實效性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活力、動力。
3.明確科學發展的底色標尺
綠色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底色,也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是否科學合理的衡量標準。維護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底色,要在綠色經濟、生活等多方面下功夫,為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添加綠色的科學底色。
一是制定資源節約化戰略。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自然資源需求量大,而自然資源供給相對短缺的矛盾,由此,實現資源利用由粗放型到節約型的利用模式便提上議程,制定科學合理的“開源”與“節流”方式方法勢在必行。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自然資源在產業之間、產品之間、區域之間的配置達到最優化;需提高自然資源生產率,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與資源的配置效率;要調整資源的投入結構,設立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總量,對不可再生資源進行征稅,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以補貼,將資源節約化程度視為我國科學發展的衡量標準之一。
二是實現產業綠色優化升級。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產業綠色優化升級,需要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以綠色可再生能源資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服務,提升各種產業節能環?;健W⒅匮h經濟的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的轉換,通過多種方法手段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種產業綠色升級。更加注重節能減排系統建設,推進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吸納優質生態建設資本等,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本、技術、人才等因素的合理優化配置,切實實現我國經濟綠色、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三是構建全民綠色生活的范式。新時代人民群眾綠色生活范式的構建需要從多方面來開展,堅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充分發掘促進全民綠色生活范式形成的積極因素,如可通過發揮社會名人效應,運用新聞傳播媒介,選擇社會典型綠色名人,以他們自身高尚的生態文明品質與生態踐行事跡影響全民生態行為的養成,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綠色生活范式的形成與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中也要以身作則,深入學習生態文明的理論知識,以良好的生態價值觀為指導,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做到大小全抓、“知行合一”,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民大眾綠色社會生活風范的形成與發展。
4.開放拓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視野gzslib202204021304生態建設的具體實踐要求我國既要從生態國情和制度國情出發,也要以全球視野,拓展生態文明建設空間,汲取發達國家在環境治理中的豐富經驗,積極促進人類綠色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通過多種手段解決國內外生態文明空間聯動問題。
一是積極借鑒國外經驗。新時代我國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應拓展視界,通過對國外生態文明建設有益經驗的借鑒,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驗指導。但完全的照搬照抄外國模式,顯然不能解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問題。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應在遵循國情、國力的基礎上,以批判性的眼光借鑒與吸收國外優秀經驗,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有益因素的借鑒與吸收,積極借鑒外國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以及治理體制、政策機制及科學化的決策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社會風尚的形成,積極引導國內外多元主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增進國家及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責任,而是人類所需要共同面對的世界性重大課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生態問題也在不同國家與地區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呈現,并隨著具體經濟活動實踐不斷地發展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在這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中開展。在對外交流合作中,我國需要提高對經濟活動的管制能力,協調與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矛盾與問題,為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有利條件。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治理需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展國際經濟技術與管理方式的交流與合作,激發國內生態治理能力,防止由生態失調而誘發的“多米諾”式惡果,堅持各國強化治理與全球治理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方針,積極參與生態文明的國際制度建設與共同責任分擔。
三是打造全球綠色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是世界人民的不二選擇,生態文明建設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目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構成。中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是對世界人民許下了一個新的承諾。在生態發展新常態的條件下,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必須堅持全球視野,積極融入到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積極獻智獻策,攜手共建,積極探索國際生態保護協作機制,不同國家地區之間要以平等的地位積極參與到生態保護與生態治理進程中,為打造全球綠色命運共同體出謀劃策,形成強大合力,為全球綠色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5.追求民生福祉之價值旨歸
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落腳點與出發點,以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為根本價值旨歸。人民群眾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生態文明建設的效果取決于廣大人民群眾民智、民力的發揮。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人民群眾利益指向型的發展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生態文明建設需在尊重群眾認識與改造歷史規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能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全民自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在生態維度上重建人的主體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在全人類抬手投足之間,尤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好壞。由此,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要以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生態需要為考量,盡可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綠色建設需求,同時要在生態文明共享共建過程中充分注重人民性,注重人民的價值取向,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二是堅持建設為了人民的生態文明方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成果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發展需要,實現人民群眾建設成果、良好生態福祉的共享。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綠色是人們對自身發展條件的要求與希冀,也是人民共享福祉的重要內容構成,按照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來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需要來開展,盡可能滿足不同群體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放棄為了人民的生態文明建設原則,生態文明就會成為自然野蠻性的復辟和對人民群眾創造文明的顛覆。
三是堅持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肮蚕戆l展的價值旨歸就是盡可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福祉,激發全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共同分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7]。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生活質量與健康素質的提升,以人民群眾的“生態需要”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考量,將“惠及全體”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原則,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成物”的同時“成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反之,作為共享生態福祉的人民群眾主體又會通過自己的生態行為,為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引擎,加速與驅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2] 習近平.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 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N].人民日報,2013-4-11(1).
[3] 周生賢.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J].求是,2013(17):17-19.
[4] 張春華.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制度維度[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2):28-31.
[5] 樊陽程,鄔亮,陳佳,徐保軍.生態文明建設國際案例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69.
[6] 周明星,翟坤周.論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個維度—要點追溯、價值詮釋、方法策略、實踐優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34.
[7] 周明星.“五大發展理念”視閾下文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