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應桃 趙靜靜


一、研學背景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西方國家在很早就已經施行,并在二戰后成為一種教育傳統。國內“研學旅行”是在2013年國務院印發《國民休閑旅游綱要(2013-2020)》后興起,并作為教學研究和實施的重要途徑。本校從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和“紙上得來終覺淺”的角度出發,提出“構建綜合視野”“培養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的研學課程。教研組根據線路提出相關課程,并協調其他學科增設跨學科課程,在實踐中展開學科交叉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研學線路規劃
(一)課程準備
1.課程問題細化設計
研學線路由教研組和研學機構(旅行社)共同商定,根據年級實際狀況選定地緣接近且可行性較強的浙江(杭嘉湖平原)作為課程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地理視角和跨學科主題研究(見表1)。根據日程安排和區域地理環境特點,制定相應問題,分組抽選問題,于研學途中共同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
例如第三天(浙江大學—西溪濕地)涉及相關問題:
①杭州西溪濕地屬于什么類型?和2019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鹽城沿海濕地相比有什么區別?從地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濕地有什么作用?你還知道我國哪些濕地?現階段濕地系統面臨怎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具備怎樣的認知?
②浙江大學作為世界一流大學,你對哪些專業比較感興趣?未來學習目標有怎樣的規劃?
③竺可楨是我國著名氣候學家,抗戰時期作為浙大校長,帶領全校師生西遷并受命保護《四庫全書》,這段歷史你是否熟悉?同時期的南開、北大、清華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亦西遷,并在云南組建西南聯大。你覺得在民族危難之際,西遷的師生具有怎樣的現實認知和家國情懷?
2.課程手冊編訂
教研組根據課程涉及問題編訂研學手冊,確保研學的可實施性、目的性和有效性。針對研究問題的不同,行程細化和側重點應有的放矢。
例如烏鎮研學任務:
①通過游覽、聽講解、訪談等方式完成日程問題,并寫出游覽心得和日記;
②從地理學角度出發,繪制景觀分布圖、游覽示意圖和古鎮空間結構圖;
③從文學角度出發,參觀矛盾、木心故居,了解人物詳細經歷和主要作品;
此外在課程簡介、課程安排、課程目標、帶隊教師、后勤保障等方面目錄化。
(二).課前培訓
研學活動開始前召開動員大會,針對此次研學旅行的主要內容和具體安排做詳細介紹,著重強調研學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并根據實際需求準備和搜集相關資料、物資,包括活動中必備記錄本、照相設備、著裝以及常備藥品。同時,對隨行領隊、教師、醫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確保研學課程實施的安全性。
一、研學內容(片段回放)
(一)江南和江北(區域認知)
行程由泰州往江陰途中,經江陰長江大橋,隨行教師問:“現在我們到哪兒了?”座位上學生有回答到江陰了,有回答過長江就是江南了。
教師追問:“既然有同學認為過江便是江南了?為何有人認為江南應指蘇州、無錫、常州等環太湖一帶?而又有人認為應指江蘇南部蘇錫常和浙江北部杭嘉湖一帶?誰對誰錯?”
同學們相互之間展開討論,結合地理、歷史和文學詩詞的相關學習認知,得出結論: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于“江南”的區域定義應該是不同的。
通過簡短的對話和探討,從長江這一重要地理分界線思考地理區域概念的定義出發,發現區域不僅在空間上呈現出差異性,在不同歷史時期(時間上)也呈現出差異性的特征。即通過人文地理區域概念的學習,了解區域存在差異性的特征,而這種差異性不僅能在空間上體現,還能在時間上體現。這對提高學生區域認知,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而言,無疑是有促進意義的。
(二)里下河平原和江南丘陵(綜合思維)
過江之后,車窗外可見地表起伏。教師問:“這是山嗎?”有學生回答是,有學生回答不是。
“結合地形類型的知識,你覺得車窗外海拔的高度應該屬于那種類型?”
“丘陵,因為海拔肯定低于500m?!?/p>
“那么現在老師給同學們一組數據,我們所在的里下河平原地區(蘇北)面積約占江蘇面積的71%,耕地面積占約79%,地區生產總值占37%;蘇南總面積占29%,耕地面積占約21%;地區生產總值占73%。從這些數字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學生們:“耕地面積南少北多。”“蘇南地區丘陵面積較大?!薄皡^域經濟水平存在差異?!薄疤K南工業化水平高,鄉鎮企業發達。”“蘇南接近上海,具有地理區位優勢。”“蘇南具有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
從地形類型的比較,到耕地面積對比,分析農業結構差異;從地區生產總值的比較,分析蘇南工業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對耕地面積的影響,再從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地理區位優勢等方面分析對蘇南經濟發展的影響。學生們在積極友好的氛圍中,努力運用綜合的觀點認知地理環境,以期能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及影響。
(三)鹽城沿海濕地與杭州西溪濕地(人地協調觀)
2019年7月鹽城沿海濕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產、江蘇首項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作為鹽城學子,對于沿海濕地并不陌生,尤其是丹頂鶴、麋鹿這些生物在濕地棲息繁衍,更能直觀明白濕地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杭州西溪濕地,作為河流型濕地,與鹽城濱海濕地類型是存在差異的。但在地理環境構成中對氣候、水源及維持生物多樣性有著相同的作用。在參觀西溪濕地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對調蓄水源、調節氣候以及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認知進行強化外,還可引導學生觀看曾經遺留下來的民宅和一些水利工程設施,由此讓學生認知該區域曾作為農業生產用地。即西溪濕地的保護存在著一個退耕還濕的過程。
現今西溪濕地的形成,正是基于社會對濕地系統以及人地關系的認知,將原先居民外遷,恢復生態系統,形成獨特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由此希望學生能秉承人地協調觀,正確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更好的分析、解決人地關系問題,成為和諧世界的建設者。
(四)“江南水鄉”烏鎮和“山水城市”杭州城市布局(地理實踐力)
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完整地保存著大量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筑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筑因素,呈現出別具特色的空間魅力。?參觀游覽中,結合游學文字描述和現實認知,分析這種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蘇州以市肆勝,杭州以湖山勝”是古人對杭州城市山水的認識,至今西湖周邊仍存“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寶石流霞”“平湖秋月”等聞名遐邇的西湖十景。從古至今,杭州的城市發展始終圍繞著西湖進行,營建了一個將歷史景觀、現代格局和諧融于一體的山水城市,是“天人合一”思想體現的城市建筑典范。
學生對比“江南水鄉”烏鎮和杭州城市布局,分析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因素有哪些,以及地域文化對城市地域形態和空間結構的影響。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討論和探求,完善城市空間結構知識體系的認知,在基礎之上繪制烏鎮和杭州的城市布局簡圖,綜合分析城市功能區的布局和影響因素。
(五)浙大西遷(學科交叉、家國情懷)
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后,浙大開始準備西遷,同年11?月,隨著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江大學舉校遷往浙西建德。由于杭州淪陷,浙大在建德辦學不過兩月,被迫繼續西遷。1938?年1月分水陸兩路繼續西行,遷到了江西泰和,在泰和辦學半年有余。1938?年7?月,日軍侵占九江,直逼南昌,浙江大學被迫再度向西遷移,于10?月底到達廣西柳州西北的宜山,在宜山辦學一年又兩個月。1939?年11?月15?日,日軍自北海登陸,廣西南部失陷。竺可楨校長召集緊急校務會議,決定立即遷校貴州。1940?年1月遷至貴州遵義。1946?年5?月中旬浙大開始返回杭州,西遷時間整整持續七個年頭。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宛平發動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浙江大學在國家遭受戰爭的影響下,開始了波折的西遷,延續著文化的火種和民族的希望。通過對浙江大學校史的參觀,可以使學生在抗戰歷史的學習基礎上,認識到“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同時認知到,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也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文化歷史認知和社會參與的基礎上培養家國情懷,并加以引導發展,以達到價值觀培養和核心素養提高的目的。
二、研學效果分析
(一)出行前準備
教研組將制定好的線路交給各班級任課老師,并在研究課上交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研學目的地旅行資源進行了解、分析并延伸擴展。即通過規劃線路,使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和課本內外知識,對目的地進行簡單的區域認知,在此基礎之上,了解涉及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相應的背景,從而使學生能夠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正是有別于平時課程的授課方式,學生能有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二)出行時實施
研學是行走中的課堂,比之平時上課更具靈活性,這對學生動手、動腦、參與度都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是對出行前知識準備工作的踐行,能更為直觀地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度。比如從江北的里下河平原到錢塘江附近的杭嘉湖平原,地理空間跨度較大,車程時間較長。但地域的差異性能很直觀的在這一尺度上體現出來,比如地形地貌、植被類型、民居樣式、工業發展程度等等。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配合,是本次研學旅行成功的重要環節,從出行到游覽都貫穿其中,提高了整個研學的趣味性、探討性和實踐性。
(三)出行后總結
研學結束后,為了加強學習效果,將各組匯總的學習材料進行整理匯編,由組員代表于研究課上進行匯報。比如有小組根據實際研學體驗,指出江陰大橋交通擁堵的狀況,并引申出江蘇境內長江大橋的建設和蘇南蘇北經濟聯系以及人口遷移問題的探討。同學們根據這一問題積極參與討論,有利于學生對交通布局、人口遷移、區域聯系等常見地理問題聯系實際進行分析理解。同時,邀請相關學科教師參與其中,展開跨學科交流,與學生共同探討進而推動研學更深層次的挖掘。在此基礎之上,總結本次活動心得、分析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措施,為日后的研學旅行提供建議。
研學旅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能讓學生在接觸社會實際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直觀認知,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同時研學旅行也為教師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將理論與實踐不斷融合、推陳出新,成為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服務于學生素質教育和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