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琛 徐燕
2016?年,為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1]。研學旅行作為新興的教育教學方式,有助于將國家政策背景融合到具體的課程內容之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了解我國的發展戰略,不僅學習地理知識、踐行學科核心素養,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理念?;诖耍疚囊脏l村振興的視角,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對高中地理研學課程進行資源挖掘,探索國家重大戰略與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相結合的路徑,以此更好地發揮其綜合育人的效果。
一、鄉村振興與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相結合的理論機制
1.鄉村振興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秶亦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我國地大物博,但是不同地域存在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經濟基礎、社會環境的差異[2]。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必須依照不同地區的產業、生態、文明、治理、生活等五個層面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的內涵
研學旅行是教育相關部門與學校按計劃開展和實施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校外實踐活動,它強調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學段的必修課程[3]。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導向,依據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而組織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
3.鄉村振興與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的關系
鄉村振興與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鄉村振興的融入能使高中地理課程內容與現實背景緊密結合,實現地理教育跟社會現實綜合化的對接。
首先,鄉村振興的經典案例能豐富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的資源。鄉村振興中所涵蓋的產業、生態、文明、治理、生活五位一體與高中地理課程所強調的四大核心素養相貼近。例如五位一體綜合發展就體現了綜合思維,地方產業布局強調區域認知,生態文明的建設突出人地協調觀等。其次,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為學生了解國家政策提供了路徑,能幫助學生全面認識鄉村振興,深入理解國家重大戰略方針。
二、鄉村振興與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的融合路徑
1.鄉村振興的實例——福泉“四雙模式”促產業發展
福泉市位于貴州省中部。經緯度范圍約在(26°N,107°E)。以山地丘陵為主,壩地、平地少。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磷礦為主要的優勢礦種,有“亞洲磷都”的稱號。
福泉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一直以磷化工工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成為工業強市的同時也形成了“工業獨大”的局面,導致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充分不均衡。農業產值在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相對較低。并且隨著傳統磷肥產能過剩、政策調整、環境約束加強等因素變化,發展磷化工產業的阻力越來越大,由“一磷獨大”向一二三產業“多點發光”的戰略調整十分緊迫。
要實現鄉村振興,關鍵是實現產業發展。但由于福泉地形地貌以喀斯特山地丘陵為主,海拔高度差異較大。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原因,必須要不斷改進產業發展模式。經過對農業發展模式的不斷探索,發現“四雙模式”成效顯著:主要包含“雙公司”互相合作,促進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聯合,實現共同發展;“雙訂單”促進產銷對接,使得企業銷售訂單與種植戶的生產訂單相統一,解決銷售的難題;“雙保險”是自然災害保險與價格指數保險(見表1?)。繳納兩種保險能從很大程度上避免市場價格波動給農戶帶來經濟損失,從而保障農戶持續增收、經濟振興?!半p支部”是村級黨支部引領帶動,聯合黨支部精準發力。為產業發展搭建順暢溝通交流、信息共享、政策服務等平臺,為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提供有力支持。
在“四雙模式”的推動下,福泉已培育出“福梨”“福菜”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其中,“大福姜”作為產量最高的一個品牌姜種,近年來其鮮品或加工產品暢銷海外等國家和地區。
2.鄉村振興在高中地理研學課程中的融合與踐行
福泉農產業的改革和發展過程始終貫穿著地理核心素養。其中,因地制宜發展農產業體現了人地協調觀;“四雙模式”從多種要素切入實現農業發展體現了綜合思維;地方特色產業的打造體現了區域認知;發展模式的推行是建立在大量實地調研基礎之上的,這體現了地理實踐力?;诖?,鄉村振興研學課程主要依據學科素養制定(見表2)。
核心素養
研學目標
人地協調觀
通過收集資料,了解福泉為保護環境、振興農村經濟進行了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產業,從而實現了人與自然“共贏”的過程,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福泉在發展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蘊含了大量的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素材。例如牛場鎮的蔬菜種植基地的選址就包含了農業的區位因素;福泉從工業型經濟到多產業綜合發展體現了因地制宜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性;福泉通過發展多種經營模式以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提高耕地的質量以及產出率,實現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案例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國家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因此,根據課程目標的內容要求,本研學實踐活動依據三個專題開展:
2.5?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
“大福姜”作為福泉蔬菜種植業的典型農作物,其區位因素從自然條件上看,福泉位于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又處于云貴高原地形區,陰雨天氣多,太陽輻射弱。而生姜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怕陽光直射,適宜在福泉可大面積種植。從市場條件上看,當地政府與企業聯合幫助農產品開拓市場,充分利用省內、省外資源,合理規劃“以銷定產”,保障“大福姜”的順利銷售。
Ⅰ-2.2?結合實例,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和區域關聯的角度,比較不同區域發展的異同,說明因地制宜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
福泉是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以磷化工為主的工業經濟起步的城市,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形成了“工業獨大”的局面,導致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均衡。因此為了實現區域的健康均衡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福泉大力發展農業產業、補農業短板。當地政府成立全市精品蔬菜產業發展工作專班,以平臺公司作為載體,推行農業產業革命。福泉市先是以當地礦產資源發展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后又結合農村地區的區域特點,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種植業,形成了地方特色產業。
Ⅰ-3.3?運用圖表,解釋中國地理耕地資源的分布,說明其開發利用現狀,以及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關系。
福泉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通過發展多種模式經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了耕地質量和水平。例如當地豐收萬畝的“大福姜”暢銷全國各地。
我國耕地資源具有“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不高、耕地后備資源有限”的特點。因此,為了確保我國谷物基本供給和糧食安全,必須在保護耕地資源的前提下深化農業發展。福泉通過推行“四雙模式”充分利用了當地土地資源促進當地農產業的發展。
3.鄉村振興研學課程的總結評價
以上課題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小組可自行選取課題也可圍繞專題任務自定課題。小組在確定課題后討論研究方法,分配小組成員任務,查詢相關資料后前往村鎮進行實地調研,?采訪當地居民、村鎮干部或企業職員等,?拍攝和錄制影像資料,?記錄實踐過程的見聞。實踐后進行小組討論,?將討論內容和個人觀點匯總,?并在完成調研任務后,將采訪記錄、手繪記錄等素材按專題整理歸納,?確定研究成果的形式例如策劃文案、規劃圖、視頻等,?最后進行成果展示和交流。評價方式主要為小組自評和互評,?教師給予終結性評價。
在完成主線課題任務的同時,可增加一些支線任務豐富學生的體驗、增加研學活動的趣味性。例如在“探尋大福姜的一生”專題中,可以穿插“尋找福姜種植基地”,“參與福姜采摘、加工”等實踐活動。在調查鄉村振興“因何地”“制何宜”時,開展“我為家鄉農產品做代言”宣傳活動,通過設計廣告詞、制作宣傳視頻來凸顯其蔬菜種植基地的特色。最后在“耕地利用知多少”專題中加入“農耕用具識多少”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觀當地農耕用具館和現代農業基地,了解當地不同時期的農耕文化以及新型農業發展對當地耕地的影響,觸摸時代印記,感受科技進步。
三、結語
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區域性的學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中地理課程應與時俱進,反映國家戰略的地理意義,并為其提供地理理論依據。本文嘗試通過研學活動的方式把鄉村振興戰略滲透到地理課程之中,讓學生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分析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幫助學生提升地理思維和地理實踐力。通過研學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的農業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們在感知家鄉發展的同時也能提出相關的問題和建議,?為家鄉的建設發展做貢獻。
高中地理研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這是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要求。在研學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應始終貫穿地理核心素養,把握課程標準要求,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關注國家大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為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