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霞 王雪玲 劉連泉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阿左旗近年來農作物種植主要以玉米為主,本文圍繞阿拉善左旗種植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業生產的制約因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優勢條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路徑和對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建議和對策等方面,通過入戶調查分析了該地區種植結構單一的原因,提出了轉變該地區農業發展方式的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阿拉善盟阿左旗;種植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議;對策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左旗受當地種植實際情況與市場作用,近幾年農作物種植主要以玉米為主,占全旗種植面積74.5%,可謂是種植比例嚴重失調,玉米是需水量大的農作物,大面積種植玉米于旗委政府限水節水政策不符。針對此種情況,作者對阿拉善左旗農業種植區部分村鎮的種植結構及農業發展方式進行了調查,調查范圍涉及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吉蘭泰鎮、巴彥浩特鎮等地區的270戶農戶,其中溫都爾勒圖鎮賽漢塔拉嘎查30戶、德力烏蘭嘎查30戶、巴潤霍德嘎查30戶;吉蘭泰鎮烏達木嘎查30戶、哈圖陶勒蓋嘎查30戶、瑙干陶力嘎查30戶;巴彥浩特鎮巴彥霍德嘎查30戶、紅石頭嘎查30戶、希尼套海嘎查30戶。在對270戶農民逐一入戶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形成以下調查結果。
1 農業生產現狀
2021年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總種植面積1.9萬hm2,其中:井灌區1.48萬hm2、黃灌區0.42萬hm2。井灌區主要分布在溫都爾勒圖鎮的西灘、巴潤別立鎮、吉蘭泰鎮的查哈爾灘和巴彥浩特鎮的格靈灘,黃灌區主要分布在溫都爾勒圖鎮的漫水灘、巴音木仁蘇木的老崖灘、敖倫布拉格鎮的巴音毛道農場和孿井灘。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33萬hm2,占耕地總面積70%,2020年糧食單產546kg/667m2,總產量1.2億kg,種植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種植面積0.5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30%,種植作物主要以向日葵(油葵、食葵)、西瓜、籽瓜、蔬菜為主。
1.1 種植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1 農業綜合效益下降
[1]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處在“上升通道”,人工、農機作業等費用上漲很快,種子、化肥、農藥等投入品價格也不便宜,農業生產成本的“地板”不斷抬升。國際大宗農產品到岸價格已不同程度低于國內同類產品價格,農產品繼續提價遭遇“天花板”。國家對小麥、玉米、稻谷等種植支持已接近加入WTO時的承諾上限,加大“黃箱”支持也遇到了“天花板”。在兩塊“天花板”和一塊“地板”的擠壓下,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業種植的出路只能是依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節本降耗。
1.1.2 種植結構不合理
作物種類單一。種植業生產以玉米、向日葵、小麥為主,占總播種面積的70.6%,比例較大,其他作物大麥、西瓜、籽瓜、蔬菜等占總播面積的29.4%,種植面積較小。
種植業區域間結構類同,重點不突出,特色不明顯。阿拉善左旗的農業主要集中在“腰壩灘、巴音毛道、查哈爾灘、格林布隆灘、漫水灘、老崖灘、孿井灘、西灘”八大綠洲農業灌區,南北相距600余km,但是種植的作物卻類同,均以玉米、向日葵為主,沒有形成適合當地的特色種植產品。
1.1.3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
阿拉善左旗的農業是綠洲農業,沒有水源就沒有農業,干旱是制約阿拉善左旗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阿拉善左旗屬溫帶荒漠干旱區,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風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是最顯著的氣候特點,加之沙漠、沙地面積占全旗總面積的2/3,水資源較匱乏,十年逢九旱,干旱是嚴重干擾阿拉善左旗農作物生長的因素之一。
水資源利用較低是制約阿拉善左旗農業生產發展的另一因素。阿拉善左旗農田水利設施差,[2]管理水平低下,農業大多是大水漫灌,大部分渠道為土渠,是20世紀70~80年代老百姓自投自建,土渠年久失修,輸水滲漏嚴重,水資源利用率較低,浪費現象嚴重。
低溫凍害是制約阿拉善左旗農業生產發展的因素之一,更是造成阿拉善左旗糧食產量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危害較大的是春季低溫冷害,近幾年受全旗氣候影響,阿拉善左旗春季氣溫較低,造成大田作物生長緩慢,極易發生病害;短時間異常低溫,農作物不能完成生長期,導致農作物減產減量。受氣候、地形的影響,阿拉善左旗在6~8月間多遇強陣性降雨,易發生山洪災害,沖毀農田、造成減產;期間夾雜冰雹,對農作物危害極大。
蟲害也是制約阿拉善左旗農業生產發展的因素之一,阿拉善左旗每年發生玉米螟、蚜蟲、紅蜘蛛、雙斑螢葉甲等蟲害,受災農田面積不等,玉米減產減量。
1.1.4 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多年來對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掠奪式的經營,只注重產出而忽略養地,再加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有機肥施用量不夠,造成土壤退化嚴重,土層結構變劣,肥力下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遇災就大幅度減產,農田生態系統極其脆弱,農業生產特別是種植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此外,建成的標準農田由于缺乏后續農藝管理和維護措施,其土壤肥力受到影響,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未能達到預期的生產要求。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更新比較滯后,[1]隨著城鄉差距的日益增大,特別是大量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在不斷加快,農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日益凸顯,導致不合理施肥現象普遍存在,影響了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1.5 農業科技水平低,急需加強農業產業科技含量
農業科技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員急需更新知識,雖然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近年來有了較大的提高,但遠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求,接受、應用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同時,實際生產中農民輕技術重觀念,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缺乏科學的調整觀,部分農民在安排生產上還僅憑感覺、經驗,有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常常一哄而上,從而造成暫時的產品積壓難賣,豐產不豐收。
1.2 種植結構調整情況
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調查的3個嘎查,種植面積5692.67hm2,結構調整種植油料作物(向日葵、胡麻)190.6hm2,中草藥(黃芪、甘草等)316.53hm2,茴香、孜然75.2hm2,洋蔥172.27hm2、瓜類131.87hm2,葫蘆136.8hm2,其它經濟作物88.6hm2,合計1111.87hm2,占種植面積的19.5%。
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調查的3個嘎查,種植面積1431.33hm2,結構調整種植向日葵41.8hm2,洋蔥及蔬菜5.87hm2,瓜類306.27hm2,棉花13.13hm2,其它經濟作物32.4hm2,合計691.33hm2,占種植面積的48.3%。
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調查的3個嘎查,種植面積704.6hm2,結構調整種植向日葵52.93hm2,西瓜38.67hm2,蔬菜34.26hm2,經濟林92.07hm2,合計217.93hm2,占種植面積的30.9%。
2 農業生產的制約因素
2.1 水資源短缺
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的賽漢塔拉嘎查、德力烏蘭嘎查屬于黃灌區,由于受上游甘肅省景泰縣的制約,農田灌溉存在嚴重的受制。巴潤霍德嘎查屬于井灌區,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2637~2310萬m3/年。每畝灌溉定額為550m3時,允許灌溉面積為0.29萬hm2。經計算全嘎查年抽水量為3050萬m3,每年實際取水量超過允許開采量的17.9%~34.74%。10年間水位整體下降16m,每年以1.6m的速度在下降。水質也在逐年惡化,東南沿沙地邊緣明顯呈現鹽漬化。
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各農業嘎查屬于井灌區,年可開采量為703萬m3,而實際年取水量為3000萬m3,超過允許開采量4.2倍以上,每年平均以0.27~0.45m的速度下降。由于地下水超采過量,嚴重影響了地下水質。有的水井硝酸鹽含量高達20~130mg/L,鹽堿度比原來有所提高。
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各農業嘎查屬于井灌區,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285萬m3/年,年實際開采量為700萬m3,超采415萬m3。
2.2 技術水平低
由于現在農業生產者絕大部分是60后,文化水平較低,受傳統農業的影響,對“一增、二改、三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肥一體化、新型肥料的施用、農作物統防統治等一系列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程度不高。
2.3 病蟲為害嚴重
近幾年,由于受氣候、種植制度的影響,病蟲害加劇。如:2013年的玉米蚜蟲,造成30%~50%減產;從2014開始到2021年連年雙斑螢葉甲、紅蜘蛛大面積為害,還有隔年就有粘蟲、棉鈴蟲的區域性爆發為害等。
2.4 地力水平低
由于有機肥料的補充不足或干脆得不到應有的補充,使有機物質含量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土壤物理和化學性質變壞,土壤的基礎肥力趨于下降,土壤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下降。
由于長期連作,使土壤中某些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出現明顯的缺乏(缺鋅、硼等),造成貧血癥;同時,大量氮、磷化肥的過量施用,使土壤中氮、磷富營養化,造成富積癥。
由于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的下降和老化,土壤耕作和管理的不合理,施肥種類的單一,目前農田土壤的板結現象和“越種越饞”現象普遍出現,致使土壤的生產力和施肥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3 農業發展轉變方式成功經驗剖析
在調研中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兆豐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種植大戶吸納成員50戶,流轉耕地166.67hm2,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行結構調整,由單一種植結構向多元種植結構轉變,由合作社與甘肅一家公司簽訂合同,種植高粱,每公斤1.80元,預計產量可達1000kg/667m2,實現利潤1000.00元。
從兆豐農民專業合作社看,加大訂單農業種植面積,利用多種形式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增加特色作物種植面積,積極協調金融信貸部門,滿足農民生產所需,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4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優勢條件
4.1 開展化肥、農藥負增長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由于科學施肥體系的建立,制定了施肥限量標準,優化氮、磷、鉀配比,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綠色統防統治等技術,推進精準施肥,減少農業面源性污染,為農業轉變發展方式提供產品安全空間。
4.2 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應用,構建了高效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逐步建立起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全面開展了區域規?;咝Ч澦喔刃袆樱茝V抗旱節水品種和滴灌、水肥一體化、深耕深松等節水配套技術,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造有利條件。
5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路徑和對策
5.1 推進土地流轉,促使農村農民向職業農民轉變
依托種植大戶,通過租賃、轉讓、轉包、入股、托管等多種形式,使優勢資源進一步向能人大戶集中,為發展規?;洜I奠定基礎。
5.2 改善生產條件,提高集約化水平
按照“集中連片、板塊布局、集約經營”的要求,對碎片化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完善水源、排灌渠系、路系,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土地產出率,為訂單農業、規?;r業生產創造條件。
5.3 拓展農業功能,提高產出質量
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以賞花、采果、觀景為內涵的生態觀光游,向生態、觀光、文化農業轉變,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5.4 發展循環農業,維護生態平衡
以節水、節地、節能為重點,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搞好生活垃圾、污水糞便等農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達到農村生態環境永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6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建議和對策
6.1 立足本旗實際,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
對于農業發展方式來說,應在背景下,做好轉變與調整工作,對經濟新常態做到有所適應,從而可以促使農業經濟效益得到提升[3]。受農業生產成本加大的影響,目前,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效益與質量并不是很好。若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當促使農業發展方式得到轉變,通過減少使用農藥、化肥等,來使成本得到節約,從而有利于經濟效益的增長要根據各灌區的水、土、光、熱等資源條件,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建立與節水農業相適應的種植業結構,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壓縮低效、高耗水的農作物種植面積,積極推廣抗旱高產節水高效作物品種,引導農民大面積種植中藥材、西瓜、蜜瓜、向日葵、苜蓿等設施農業和優質牧草,以及效益好的經濟樹種,開辟農業發展的新空間。
6.2 加大訂單農業種植面積,促進農民增收
利用多種形式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以企業+農戶的形式做好訂單農業,引導農民種植洋蔥、葫蘆,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積極協調金融信貸部門,滿足農民生產所需。
6.3 特色種植納入財政補貼
種植特色作物,投資大,風險大,加大各項惠農政策的補貼資金,擴大補貼范圍,加大補貼比例。
參考文獻
[1] 劉文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0.
[2] 李嘉麟,謝詠梅.阿拉善左旗1947-1966年農業發展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11):5.
[3] 楊丹,劉華,李雅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移民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為例[J].學理論,2014(7):2.
[4] 王河銀,包明玉,楊云天,等.阿拉善左旗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1):74,76.
[5] 李建江,雒曉芳,陳士恩,等.阿拉善左旗生態環境條件與畜牧業發展動態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3(5):85-87.
[6] 聶大偉.阿拉善左旗沙生植物人工種植發展優先級的評價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