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兵
摘要:近年來豬傳染病呈現頻發問題,二次傳染的現象較為常見,嚴重影響生豬養殖行業的經濟效益,為了解豬傳染病頻發的主要影響因素,本文對豬傳染病頻繁發生的原因與綜合防治措施進行研究,總結豬傳染病發病機制與傳染途徑,從加深傳染病認識、規范生豬引種行為、專業科學環境管理與養殖等方面,有效切斷病菌傳播途徑,防止大規模豬傳染病的頻繁發生,有效提升生豬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豬傳染病;頻繁發生;原因;綜合防治措施
我國是畜牧業大國,對肉制品的需求較高,尤其是豬肉采購在人民生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保證豬肉質量,是實現生豬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雖然當前我國生豬養殖規模較大,但是在實際養殖過程中也出現了較多問題,傳染病頻繁發生是限制生豬養殖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豬傳染病類型較多,發生機制比較復雜,再加上養殖過程中的不規范引種,導致傳染病的頻繁出現。深刻認識豬傳染病頻繁發生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綜合防治措施,以此保證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1 豬傳染病頻繁發生的原因
生豬養殖過程中會出現不同類型的傳染病,嚴重威脅生豬生活率,降低經濟效益,這些傳染病往往在進行防治之后還會繼續出現,頻繁的發生嚴重打擊豬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傳染病發病機制與養殖規范上來看,豬傳染病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1 對豬傳染病的認識不夠深刻
雖然當前我國當前的動物檢疫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相關檢疫流程正在向標準化規范化方向發展,但是在實際的生豬養殖當中,養殖工作人員對豬傳染病的發病機制與預防措施認識并不清晰,認為傳染病是無法防治的病種,沒有規律可循,發生了就去治療,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但其實每一種傳染病從發生、發展到結束,都嚴格遵循了一定的發展規律,從潛伏期、前驅期、癥狀發生期、轉歸期,每個階段都有明顯的特點,只要掌握傳染病發生規律,在其發生之前進行有效遏制,就能實現對豬傳染病的控制。另外,大多傳染病的頻繁發生與養殖環境之間有著密切關系,以豬呼吸系統疾病為例,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豬本身免疫不強的原因,也有養殖環境粉塵過多、空氣污染嚴重的原因,只有從源頭控制才能抑制傳染病頻繁發生。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說,養殖人員大多對傳染病的發病機制認識深度不足,沒有從環境與養殖方法方面尋找原因,再加上部分傳染病具有隱藏性特征,在治愈之后仍然會攜帶病原體進入潛伏期,并對其他健康豬進行傳染,導致防疫工作難以高質量開展,防治質量降低[1]。
1.2 引種程序不規范
我國生豬養殖戶每年都會進行跨區引種,目的是培育優良品種,提升豬的抗病性,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但是引種程序不規范,缺少嚴格的檢疫把關,引種計劃沒有章程,呈現出盲目引種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帶有病原體的豬被引進,將所攜帶的傳染病傳染給健康豬群,加上當地養殖對外地傳染病認識不深,消毒檢測隔離措施沒有執行到位,導致豬傳染病頻發。一些小型養殖場對豬的來源檢查不嚴格,為傳染病的傳播提供了充足條件,這也是豬傳染病頻發的主要原因。
1.3 養殖環境不合格
大多豬傳染病的發生與養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養殖環境條件與管理手段得不到改進的情況下,即使傳染病得到治愈,也會有再次發生的可能。尤其對于中小型養豬場來說,養殖環境較為惡劣,飼養規模與密度較大,缺少合格的通風設備,糞便污水隨意排放,導致病原體廣泛存在于惡劣的飼養環境中進行傳播。另外,部分養殖人員缺少科學的管理意識與策略,專業養殖技術缺乏,豬發病之后沒有及時隔離與治療,導致規模性傳染病的發生,豬在病死之后沒有進行掩埋等無公害處理,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利益,死豬交易的現象頻繁發生,病菌有著更加廣闊的傳輸空間與渠道[2]。一些養殖人員為了控制疫病發生,盲目使用各種抗菌藥品,導致大部分病原體產生抗藥性。由于環境與養殖手段產生的豬傳染病頻繁發生現象非常普遍,危害持續提升,一旦出現規模化的傳染病傳播將非常難以得到控制,多種藥品治療無效,產生極大的經濟損失。
1.4 防疫人員技術熟練度不高
對于基層防疫人員來說,其疫苗接種技術熟練度決定豬傳染病的發生幾率。但是就實際基層防疫接種人員的整體素質來說,還存在技術熟練度不高的情況,部分獸醫人員技術不熟練,缺乏責任心,沒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畜牧接種流程開展工作,造成漏防現象的出現。比如在進行口蹄疫病預防接種工作中,由于防疫反應的問題,造成小豬不防疫接種,懷孕母豬不敢接種等現象,導致接種密度不足,為豬傳染病的頻繁發生留下突破口。另外,關于接種疫苗的種類、接種時間間隔方面,缺少明確清晰的綜合把握,在局部地區出現重大疫情的情況下,為了防止豬疫病傳播,會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接種任務,導致防疫接種時間混亂,都會引起豬傳染病的頻發。
1.5 接種疫苗與飼料添加劑監管不力
部分豬傳染病疫苗存在藥品不規范與使用不規范等現象,其疫苗的菌數與毒株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疫苗標準,嚴重影響豬傳染病的防疫效果,導致豬傳染病頻發。另外,在疫苗運輸與注射的過程中,疫苗保存情況不容樂觀,沒有采用冷鏈運輸的方法,導致疫苗效果降低,在疫苗注射過程中,還存在著注射劑量超標等現象,部分養殖人員認為豬傳染病情嚴重,需要大劑量注射,這反而造成病情難以控制,傳染病頻繁發生。對于飼料添加劑來說,需要合理的使用,才能保證豬群的正常生長,但部分小型飼料制作廠商,為了迎合養殖戶希望豬群快速增長的心理,在飼料中違法添加超量微量元素與激素,雖然在一定時間中提升了豬群的生長速度,但同時也對豬群免疫力造成影響,導致豬傳染病的頻發。
2 豬傳染病頻發的綜合防治措施
針對豬傳染病頻發的主要原因,結合當前養殖現狀,為減少豬傳染病的頻繁發生,需要遵循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在強化認識豬傳染病發病機制與傳播途徑的基礎上,規范引種行為,注重養殖工作中的環境防治,專業規范化養殖管理手段。只有從各個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切斷豬傳染病的大面積傳播,實現有效控制。
2.1 深刻認識豬傳染病,完善免疫程序
為防止豬傳染病的蔓延與傳播,減少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需要深刻認識豬傳染病的發病機制,掌握其傳播規律,從根源入手,切斷導致發病的主要途徑。針對豬傳染病多種因素誘發的顯著特征,養殖人員需要從環境管理、檢疫手段、免疫程序等方面出發,切實掌握各個因素對豬傳染病傳播的影響,從而從根本上防止豬傳染病的頻繁發生[3]。另外,針對常見的豬傳染病類型,采取針對性的免疫措施,完善免疫程序,保證免疫整體效果,首先是病毒類傳染病,包括豬瘟、豬口蹄疫、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等,掌握疫苗注射時間與喂奶時間的間隔,尤其針對春季生產的母豬,應做好細小病毒免疫,防止春季環境導致大規模細小病毒的傳播。其次是細菌類傳染病,主要包括豬大腸桿菌病、豬丹毒、支原體病與豬肺疫等,針對常見的細菌傳染病,分別注射支原體肺炎與傳染性胸膜炎滅活疫苗。針對不同季節高發的豬傳染病,工作人員應當提升重視程度,完善免疫注射流程,保證豬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2.2 規范生豬引種
跨區引種是培育優良生豬品種的主要途徑,其重點環節如果把關不嚴格,容易導致各種新老病原體的傳播與入侵,造成傳染病高發頻發,當前網絡交易開展的不規范生豬跨區引種,缺少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運輸車輛也沒有備案,導致非洲豬瘟等傳染病在當地蔓延傳播,造成大量經濟損失。所以需要在生豬引種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標準,規范生豬生產活動。首先,生豬的引進需要從正規渠道購買,遵守合法程序,交易過程附帶必備的動物合格檢疫證明、耳標與檢疫報告,謹慎對待網絡交易,高度警惕交易價格低于市場價格的生豬,防止帶病生豬的引進。其次,在進行生豬交易之前,雙方需主動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在出具相關手續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交易[4]。另外,生豬運輸車輛也是造成豬傳染病頻發的主要影響因素,生豬運輸車輛需進行清洗消毒,并經過當地檢疫信息備案方可進行生豬運輸,購買方購買生豬的24h內,自覺向當地衛生監督機構報告,接受監督檢查。最后,購買方在引進生豬之后進行病毒檢疫,并在養殖場中建立隔離舍進行隔離觀察,無病癥發生之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配種。總的來說,生豬引種需遵循標準流程,高度重視網絡非法交易,在每個環節中切實防范傳染病的傳播。
2.3 完善養殖環境與管理方法
大部分生豬傳染病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養殖環境較差,為病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載體,不科學的養殖管理方法也會導致病菌快速傳播,所以養殖環境與管理方法的科學專業化,是防止豬傳染病頻發的重要途徑。首先在養殖環境方面,針對中小型生豬養殖場,需要合理安排生豬養殖規模與密度,加強通風管理,有效減少各種應激因素,養殖場中糞便與污水需要及時獨立處理,減少環境性病原菌在污水與糞便中傳播,導致二次傳染,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處理,在發現生豬出現發病癥狀時候應及時隔離治療。另外針對養殖人員專業水平不高,單純依靠傳統養殖經驗進行管理的問題,需要切實提升養殖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法治觀念,了解傳染病的危害與傳播途徑,在出現病死豬的時候應開展掩埋等無公害處理,嚴禁死豬交易現象的出現,不得盲目服用各種抗菌藥物,減少病菌耐藥性的產生。最后,針對當地豬傳染病的實際發生情況,可以在飼料中加入抗菌藥物,常見的抗菌藥物包括復方磺胺甲氧嘧啶可溶性粉、鹽酸林可霉素—壯觀霉素可溶性粉、增效多西環素可溶性粉等,切實加強對多類型傳染病的抗性[5]。
2.4 提升基層獸醫防疫接種技術熟練度
為有效提升豬群養殖中防疫接種的整體成效,減少由于接種技術不當造成的豬傳染病頻發問題,需要切實提升基層獸醫防疫接種技術熟練度,要求工作人員重視基層防疫工作,嚴格按照工作流程與國家制定的相關防御標準開展接種工作,主要體現在這三個方面:第一是防疫物資的運輸與保存,在領取疫苗之前,需對疫苗外觀與標簽進行仔細檢查,查看瓶口有無破損、封口是否嚴密、標簽是否完整、是否達到有效期限等,退回不符合標準的疫苗,疫苗應采用冷鏈運輸,根據防疫要求,處于合適冷藏條件下保存。第二是嚴格規范免疫注射流程,當前在豬群免疫注射當中經常出現不按照流程注射的情況,比如認為豬群免疫注射不需要器械消毒,直接注射就可以,這種觀點是及其錯誤的,在免疫注射當中,首先需要注意器械消毒與人員防護,接種之前進行豬群個體狀況檢查,詢問養殖人員豬的疫病發生史、飲食情況與排便情況,根據豬群實際情況展開有針對性的免疫接種,在按照規定流程完成免疫接種之后,需要給豬群佩戴耳標,并進行檔案登記,統一回收處理接種廢棄物。第三是器械消毒,在完成豬群免疫接種之后,需及時對使用器械進行沖洗消毒高溫滅菌,切勿直接二次使用,防止病原體粘附在器械上,導致豬傳染病的再次發生。總的來說,規范防疫接種流程對防止豬傳染病的頻繁發生有著關鍵性作用,需要重視防疫接種的流程化與標準化。
2.5 加強市場監管,規范疫苗與添加劑的使用
疫苗與添加劑的不規范使用,是造成豬傳染病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相關疫苗與添加劑的生產與使用環節較為混亂,市場監管不力,為減少由于不規范使用疫苗與添加劑所造成的豬傳染病頻發現象,需要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嚴禁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疫苗與飼料添加劑流入市場。首先是疫苗與飼料添加劑的監管環節,有關部門需按照國家標準檢查豬疫苗的規范性,主要包括這三個方面,首先是毒株檢查,主要對其免疫原性、穩定性與安全性進行檢查;其次是效價,也就是抗原含量;最后是佐劑,分為免疫增強型與普通型。對于飼料添加劑的監管,應當加強對不正規小廠家的生產銷售監管,確保飼料添加劑符合國家標準。在對疫苗與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控制環節中,需組織專業的獸醫防疫人員,對豬養殖人員進行使用科普,比如疫苗佐劑的選擇,關鍵在于與疫苗的搭配程度,在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的使用,以流行性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疫苗為例,可以選用水佐劑疫苗,保證母豬在生產當中,能夠獲得較高的抗原,這樣能夠實現對母豬本身與仔豬的雙重保護,使母豬全年處于高而穩定的抗體水平中。另外是對飼料添加劑的規范使用指導,包括微量元素與激素劑量大小的使用,結合豬群本身的免疫狀態、營養狀態,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添加劑使用,從而達到實現營養平衡、控制疾病的主要目的。
3 結語
豬傳染病的頻繁發生受多因素影響,主要包括養殖人員對傳染病認識不深、盲目引種和缺少科學環境管理,導致病原體的多途徑傳播,最終形成二次病毒感染。針對豬傳染病的發病機制,圍繞養殖管理中所出現的問題,需要切實加強對豬傳染病的認識程度,規范生豬引種流程,完善養殖環境與管理方法,減少病菌傳播渠道,防止豬傳染病的頻繁發生。
參考文獻
[1] 萬瑪吉.豬傳染病流行特點及預防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12):68-69.
[2] 李亮,樊福好.豬場傳染病的早期預警與清除技術[J].中國豬業,2020,15(6):59-64.
[3] 姜晶.淺談豬傳染病頻繁發生的原因與綜合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0,41(5):85,90.
[4] 張梅.飼養管理對防控豬傳染病的作用[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10):134.
[5] 盧鈺.生豬傳染病頻發的原因與綜合防控[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