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亮 崔瀟
摘要:林業資源是我國生態環境之本,而森林病蟲害阻礙了生態環境的發展,為了能提升現代生態發展水平,本文將簡述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性。分析森林病蟲害防治與林業生態環境工作的現狀以及問題,然后給出一些解決辦法,最后再簡述一部分具體改善手段,希望對相關從業者起到一定幫助。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業生態;環境改善
在林業生態保護的過程中,病蟲害的流行會直接危害到林木的正常健康發育,進而影響到當地生態環境的平衡。隨著對林業生態系統的建設,發現了越來越多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為了提升森林整體的成活率,所以開始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有效措施。
1 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性
1.1 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森林的病蟲害會直接影響到我國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管控,有效地降低病蟲害對森林侵害,提升我國自然資源的儲有量,對我國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營林造林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巡視檢查工作,掌握好林木的生長發育情況,及時對病蟲害的出現進行有效地防治,將預防工作落在工作理念之中,提前壓制病蟲害的流行,以防病蟲害擴大影響到整個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為林木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空間。
1.2 提升林業的經濟價值
通過對森林病蟲害開展防治工作以及采取對林業生態環境改善額有效措施,能夠保持林業的健康發展,滿足林木的生長發育,營造出一個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讓林木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滿足人們對林業資源的需求,提升林業資源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們對優質林木的需求不斷提高,優質林木的供給已經對生產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家具、園林藝術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優質林木產品作為支撐。所以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林業生態環境改善,還可以提升一個地區林業的經濟價值,更好地發揮出林業的經濟效益,達到經濟提升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1.3 對生態環境的改善
由于上個世紀對林業林地的過度開發,導致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自然資源儲備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空氣污染等問題隨之而來。進入新世紀之后,國家和社會大眾對生態保護的意識逐漸提高,通過對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許多生態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
1.3.1 固土儲水
優質的林地在生態建設之中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能起到明顯的固土儲水功效。森林中生長了大量的植物,通過植物發達的根系覆蓋了整個森林,尤其是一些喬木植物,其根系能到達地下十幾米,在這些植物根系的作用之下,可以有效地固定住森林的土壤,并且由于植物對陽光的遮擋,有效地降低地面溫度,降低土壤內水分蒸發的速度,減緩水資源的流失。所以森林可以有效地提升土壤的儲水能力,鎖住水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有資料表明,在雨水充沛的地區,一萬平的森林可以鎖住幾萬噸的水資源。在干旱季節還能利用水分的蒸發進行反哺,緩解干旱對地區的影響。充分的說明了林業生態環境改善對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作用[1]。
1.3.2 防風固沙
近年來雖然通過對沙漠的治理,沙塵問題有所改善,但是在許多地區是會受到爆發沙塵暴的影響,影響了當地的生態建設,對當地人民的生產建設生活產生了極大的不便。而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沙漠的面積逐漸增大,因為沒有樹木對土地的固化以及對風力的阻擋,塵土很容易就隨著大風進入到空氣之中,形成極端的惡劣天氣。而在防風固沙方面,森林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作為當下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隨著防風固沙林的覆蓋面積增加,土地沙漠化得到了有效地遏制,通過植物的根系加固土壤,減少水分流失,增加土壤的黏性,降低了塵土被大風吹起的可能,并且在植物的遮擋下,還能有效地降低風力等級。從而減少風沙天氣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現階段通過建設防風固沙林已經成為了解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手段,多地都在大力的推廣植樹造林活動,并且效果顯著,大大地降低了沙塵造成的影響。
1.3.3 凈化空氣
大氣作為生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在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其中的有害成分復雜,由各種有毒氣體和顆粒狀物質組成,主要來源是各個行業的生產排放,比如建筑、工業、農業、汽車尾氣等。治理大氣污染問題,處理大氣中復雜的有害成分非常困。并且污染物會隨著大氣的流動擴散,最終隨著呼吸進入到人體之中,引發呼吸道的疾病,還會隨著有毒物質在人體中的累積,引發更加嚴重的疾病、甚至癌癥[2]。在我國肺癌患者之中,因為大氣污染而引發的病變達到了總數的1/3以上,說明大氣污染的危害巨大,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緩。而森林植物可以有效地吸收吸附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對大氣的凈化起到顯著的作用。同時植物還會產生大量的氧氣,能夠有效地修復大氣成分,改善溫室效應。
2 森林病蟲害防治與林業生態環境工作的現狀以及問題
2.1 病蟲害防治方案不夠豐富
現代林業的體系逐漸完善,林木種植水平隨之提升,但是病蟲害的防治方案不夠豐富,在防治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利用綜合防治方案,針對單一的病蟲害防治還沒有形成精細化的針對性策略,很多林業工作人員對于多種樹木都采取相同的防治方案,這樣缺乏科學性的防治手段很容易對樹木造成一點的破壞,不僅沒有有效的對病蟲害達到應有的防治效果,還對資源利用產生了浪費。
2.2 對防治方面的技術資金投入不足
因為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力度不夠,導致在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研究方面投入的資金并不充足,讓我國大部分地區使用的病蟲害防治方法相對落后,對病蟲害防治的效果也沒有達到要求。現階段我國最普遍的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方法是廣范圍的噴灑農藥進行治療,這種方法大面積使用還會對不具備抵抗能力的樹木造成傷害。
2.3 對森林林業保護的專業知識不足,宣傳力度不到位
在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工作中,病蟲害防治是一項繞不開的工作。目前我國在森林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年齡大多在40~60歲,這個年齡段的工作人員對于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和防治方法認知不足,在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創新,但是在實驗室和森林技術服務站有著相對應的防治措施,卻沒有相應的渠道去獲取這方面的知識[3]。在開展防治工作時常常出現問題。病蟲害的種類,危害,防治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內容更是不夠了解,并且組織內的學習與培訓機會也非常少,導致大部的工作人員都不具備相應專業的工作能力。沒有結合森林本身的生長規律來結合科學技術進行防治,導致病蟲害現象愈發嚴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質量大打折扣,對林業可持續發展造成阻礙。
3 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升林業生態環境的辦法
3.1 加快對先進技術的投入
防治技術的應用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生態持續保持的重點,因此在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時應該注意對先進技術的使用,在擬定防治方案的過程中,要優先應用目前具有較高開放度的防治技術,實現對防治效果的提升。在進行生物技術推廣的過程之中,應該把對樹種的品種與性狀作為重要的審核標準,保證樹種對本地常見的病蟲害有著一定抗蟲病的能力,對相關技術的推廣也應該當重視起來,保證科學技術成果能夠得到合理的應用,將科學技術的成果提升起來改善林木生產。
3.2 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
通過增加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科研工作的資金投入,購入先進設備、聘請專業人員,提升對科研技術的研究水平。目前森林病蟲害防治使用的技術手段有很多,比如投放有機農藥、開展生物防治、噴灑生物農藥、做好種植計劃[4]。采用不同樹種搭配的方式用混種的方式抵御病蟲害,或者用引進病蟲害天敵的方式,也可以增加生物農藥的噴灑量,降低有機農藥的噴灑量。通過資金的投入增加防治手段,讓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變得更加合理。
3.3 加強林業管理和人員的培訓,加大宣傳力度
將林業資源保護管理的制度不斷完善是林業保護工作的開展的基礎,完善的制度是林業保護工作堅實的后盾,強化管理制度對生態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的操作之中,應該具體地劃分每一個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與義務,落實具體的工作需求,采用設立主體部門的方式對其進行管控以保證各個部門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善于利用管理制度激發各個部門的潛力,為林業保護奠定基礎,促進我國的林業結構轉型,進一步地推動我國林業的發展。
因為林業資源管理工作對人員的各方面技能都有一定的需求覆蓋面較廣,所以需要管理人員具備較強的責任心與自我提升意識。如果出現了管理人員個人能力不足的情況,就會導致工作上出現漏洞,導致林業資源遭受破壞,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失。所以在林業部門要積極地對管理人員的能力進行培訓,建立起正確的管理意識,增強人員的業務能力,在對林業資源的保護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不斷宣傳,保護生態環境也逐漸地進入到民眾的視野之中,而對環境的保護自然離不開林業的發展,只有通過不斷地宣傳教育,才能讓人們意識到保護林木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幫助人們樹立起正確的病蟲害防治觀念,要加大正反兩面的宣傳力度,對于在林業建設中有著重大幫助的人員進行鼓勵,而對于破壞林木的行為不僅要依法進行處理,還要將處理后的結果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才能讓人們意識到其中的危害,并且將出現的問題總結出經驗教訓。要利用好新型的互聯網手段,通過網絡進行林木保護的宣傳,提高民眾對林業保護的認知度,使民眾知道破壞林木的危害。將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讓民眾意識到保護林業的重要性,讓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跨域式的發展,提升現代林業發展水平。共建現代的防治體系,提升綜合的防治效能,從被動保護轉變為主動保護。
4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林業生態環境具體改善手段
4.1 樹苗檢疫
在栽培樹苗前要對樹苗進行檢疫的強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樹苗在生長過程中受到外來病蟲害的侵擾,提升樹苗本身的抵抗能力,在運輸的過程中也要對樹苗進行檢驗,消除樹苗可能攜帶的病蟲害,并且要結合種植地的生態環境與氣候變遷來進行病蟲害防治。
4.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為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手段之一,要結合病蟲害的特點喜好就行分析,針對其性質使用相應的物理方式進行捕殺,對于農藥防治技術,使用物理防治更加的環保,但是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較大。物理防治主要有隔離法、人工捕殺、誘殺等幾種方法,隔離法是迅速隔離擴散速度快的病蟲實現集中消殺;人工捕殺是針對個體較大昆蟲采用人力捕捉的方式進行撲殺,但是會消耗大量的人力資源;誘殺是指在林間進行人工誘捕的方式來防治病蟲害,比如大部分的害蟲都有趨光性,那么就可以在夜晚安置滅蟲燈來進行誘殺。有些害蟲對特定的顏色比較敏感,那么可以設置相應顏色的捕蟲裝置在林間,但是這種方法也會誤殺對森林有益的昆蟲,需要謹慎使用。
4.3 生物防治
如今森林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發展迅速,作為新興的防治辦法,是利用生物鏈中害蟲和病菌的天敵,在樹林間投放相應的天敵來防治病蟲害,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就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比如可以引入赤眼蜂來針對松毛蟲的泛濫。也可以在林間搭建鳥窩,吸引益鳥前往居住,捕捉森林中的害蟲。而且持續時間長,對森林的影響小、還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生態污染。確保生態系統達到平衡,保證林業生態環境安全,保護土地的狀態。但是生物防治對已經發生的大面積的嚴重災害防治效果一般,應結合其他防治方法混合使用[5]。
4.4 利用病蟲害進行科研
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待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以利用的角度來對其進行分析,可以遵循新的林業病蟲害防治規則,為后續的研究奠定基礎。比如病蟲害會對森林造成很大的破壞,但是在其他領域卻有著很深的研究價值。在生物醫藥領域通過對病蟲害的分析,將其危害轉為價值,用于藥物研發和攻克病毒上,進行相應的產品研發。所以在面對林業病蟲害問題時不能使用單一的思維方向去解決,更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從病蟲害的功能性入手,使其變廢為寶,促進林業資源的全面利用。
4.5 對林區生態系統優化
在對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過程中要促進生態系統的優化,才能達到有效地保護效果。對濫砍濫伐等情況進行嚴格的監管,杜絕對森林破壞的手段出現。在人工造林的過程中要豐富形式、方法、種植種類。對當地氣候地形進行分析,結合樹種特點進行混合種植,增加物種的多樣性,讓林區的生態系統更加合理,使森林增加對病蟲害被動的防御能力,并且對林區的空氣、土壤、水源進行采樣調查,分析數據監控林區情況。定期清理林區雜草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適當松土組織病蟲繁殖。合理間伐控制病蟲害擴散,并滿足樹木生長的營養。
5 結論
綜上所述,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進行,可以一定程度地推動我國林業生態保護工程的建設,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保護環境的同時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所以推動林業的健康發展,促進生態的平衡,對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文偉.林業資源防火及病蟲害防治對策[J].中國林副特產,2021(6):113-114.
[2] 孔祥森.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林業生態環境改善[J].農村實用技術,2019(5):89.
[3] 俞小勇.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林業生態環境建設[J].農村實用技術,2021(10):120-121,132.
[4] 石巖.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與保障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新舉措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35):36-37.
[5] 焦麗麗,馮霞霞.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J].農家參謀,2021(2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