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夕容
摘要: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運用本學科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素質,促使學生在認同自己國家的過程中,產生國家歸屬感和民族想象力,全面培養初中生的民族情懷、國家意識。本文中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國家認同素養培育”的重要性、策略進行詳細闡述,希望可以為廣大讀者提供借鑒參考素材,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的作用與價值,增強初中生的國家認同核心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科;國家認同素養;培育;策略
引言:《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政治教學學科,在培養學生國家認同素養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課改育人目標,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控能力,促使學生逐步建立學習自信心、增強探索積極性,助力學生圍繞《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全面開展國家認同素養的培育活動,為學生堅定民族信念、強化綜合能力做好鋪墊,為學生探索課程內容、優化學習路徑鋪平道路。
一、道德與法治學科國家認同素養培育的重要性
“國家認同”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應該具備的思想政治素養,要在國家認同素質培養過程中,全面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優化探索興趣,為學生綜合性、全面性發展做好鋪墊,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對能力的提升成效,保證學生在社會制度、國家法制、意識形態、思維認知、行為能力等等多個成面建立國家認同感。教師要充分挖掘《道德與法治》學科內涵與主旨,幫助學生在行為上、心理上建立認同意識,正確培養中學生的“三觀”,強化學生行為與心理認同意識。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中,主要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弘揚文化美德、行為約束能力、政治思想動向等,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國家認同的價值與內涵,全面建立學科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新時代、新背景國家主人翁的作用。
二、道德與法治學科國家認同素養培育的有效策略
(一)投放時政熱點,豐富課程內容
為了全面增強初中生的國家認同素養,教師要通過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重放時政熱點內容,幫助學生培養國家認知意識,豐富實踐教學資源,促使學生在發散的學習內容中,捕捉到關于國家認同素養培養的內容,有效堅定培養信念,增強培養能力,高質量、全面性展開實踐學習活動,從情感層面呼吁學生建立國家熱情,幫助學生深切感知國家力量的重要性,助力學生課堂學習技能提升,為國家發展做好鋪墊。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踐行公共精神——學會共處》這一章節時,教師要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輔助,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好大家才會好”這一課的內涵,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通過豐富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了解國家對于人民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師通過引用影視作品《戰狼1》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電影,激發學生對“學會共處”的政治概念的探索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學習自信、培養實踐能力。在“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主題中,向學生闡釋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培養國家認同素質。
(二)建立認同意識,培養國家情懷
《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豐富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認同意識,促使學生正面、積極、向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元素中,全面監理政治認同思維,有效培養學生實踐探索興趣,建立國家情懷意識,從而高質量、全面性展開實踐學習與探索活動,為學生綜合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滲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和路線方針,幫助學生建立一個中國政治意識,將一切分裂國家、分裂主權的行為視為可恥行為,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學習思想,共同為實現一個中國目標而努力奮斗。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改革與創新》這一課內容時,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教師通過播放《改革與創新》國家主題宣傳片,讓學生通過感官思維認知中國百年來的發展變化,在交通、醫療、文化、娛樂、法治等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變化,有效激發初中生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讓學生真正了解國家繁榮昌盛的盛世景象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勞動人民的辛勤創造,促使學生前面建立國家情懷,培養認同素質。
(三)拓展教學形式,培養認同素養
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是開啟高質量、高效率教學的重要路徑,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體驗,合理構建多樣性、多元化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形式下,逐步拓展思維認知、貼合課程內容、培養認同素養。因此,教師要科學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教學形式,促使的綜合性學習得到發散,積極開展國家認同素養培育活動。教師要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理念,結合教學主題內容,全面進行拓展性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中,增強實踐學習核心競爭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文明與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課內容時,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拓展教育活動,要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學習路徑,了解我國人口和資源的現狀及特點,讓學生在認識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這一背景下,結合時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狀,進行“建設美麗中國”的理想信念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在我國嚴峻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建設美麗中國”的有效策略,促使學生全面培養“從我做起”的認知意識,有效樹立環保意識,養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以實際行動進行國家認同素養培養決心。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借助多樣性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勇于拓展《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路徑,拓展實踐學習渠道,幫助學生全面增強學科認知、優化學習過程做好鋪墊,使學生以適宜的學習方式堅定培養國家認同的信念,與教學核心育人理念保持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胡慧馨.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培訓策略研究[J]. 教學與管理,2022,(03):47-51.
[2]金釗. 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建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9):17-19.
[3]龔君華. 道德與法治學科關鍵問題的解決——以“提問·坊學”項目化學習憲法主題設計為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8):43-45.
[4]姜春玲. 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J]. 中國教育學刊,2021,(10):107.
[5]高秀杰.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法治素養調查——以南京市為例[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08):87-90.
[6]吳玉龍. 廣西道德與法治學科質量監測探究[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