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美蘭

近日,筆者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一個視頻:一名杭州13歲學生癡迷打網絡游戲,和父親發生口角被沒收手機,一言不合,居然從四樓一躍而下,上天眷顧,孩子活了下來。當孩子蘇醒之后,立即要求拿父母手機登錄游戲賬號。這樣的事深深地刺痛了整個社會,教育專家紛紛疾筆陳詞。面對這樣的事件,我相信還會發生,而且還會越演越烈。作為一名農村班主任又是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班主任工作呢?筆者就手機網絡化入侵校園入侵家庭這一現象提出了以下的觀點。
一、教育網絡化潮流勢不可當。
信息時代網絡游戲席卷全球,以銳不可當之勢入侵校園。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會私帶電子產品走進學校。智能手機的普及更為學生開啟了全新的網絡學習模式,課堂網絡化教學、視頻教學、微課、課堂互動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教育網絡化潮流更是勢不可當,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合時宜。作為教育工作者當然就更應該主動學習、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新的教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手段,以應對新時代下不斷變化的教學改革大潮。
二、農村學生的手機網絡化現狀。
(一)一些家長或為方便與子女聯系,或因子女的強烈要求之下,開始給子女買了手機。據本人調查,本人所教的二個教學班中80%以上學生擁有手機。甚至我們不難在街上看到這樣的畫面:有的學生一邊騎車一邊看手機、有的三五成群圍在一起談論游戲玩游戲、有的相約一起去網吧或是某位同學家里玩手機、更有甚者的是在家庭聚會里幾個孩子在飯桌上狼吞虎咽后安靜的玩手機的畫面。
(二)本人也查閱了網上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的調查研究:1、有些學生上網的時長每周可達20個小時以上,極少數學和利用手機進行網上學習,大多是玩游戲、交朋友、聊天,更有少部分學生有意或無意地瀏覽過不良網站。 2、對于學生上網大多家長是談“網”色變、束手無策。由此可見,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沉迷手機網絡的問題的還是相當嚴重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值得我們去深思與研究。
(三)正確認識沉迷手機與網絡的危害。
1.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 部分學生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沉迷于網上交往,漸漸地疏遠了同學、老師、朋友和親人,社交面變得狹窄,人際關系冷漠。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就多次發現有學生因沉迷網絡而出現以下的癥狀,上課無心向學,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精神恍惚,對于老師的提問更是一問三不知。所以沉迷手機網絡游戲會造成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學生人際關系的疏遠、交往能力下降。
2.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據專家研究發現,網絡依賴性越強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長時間上網,使得一些學生作息不定,導致精神萎靡不振、身體素質下降,更有甚者第二天不愿意起床上課,以各種借口說身體不舒服為由拒絕上學;同時運動減少,也促使這些網癮學生失去了年輕人該有的活力。網絡成癮還會導致學生的人格發生轉變,使他們變得自卑、自私、怯懦、寡言等??傊?,沉迷網絡游戲對正處于發育階段的中學生身體健康更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三、農村班主任工作遇到的困境。
針對當前的形勢,作為農村班主任更是任重道遠,身感肩膀之沉重。從事多年的農村班主任工作,現在中學生上網的問題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
(一)社會因素 ?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可以說離不開網絡,離不開手機。沒有了網絡的生活就沒有生活的樂趣,如果有一天沒有帶手機總會覺得失去了什么,心癢難耐,一旦手機在身上就倍感自在、滿足。成年人尚且如此,作為中學生如果深陷其中,就更是難以自拔。據筆者觀察這一現象在農村尤為嚴重。
(二)學校因素: ? 作為教育部門的學校面對如洪水猛獸的網絡入侵,我們不能發現,在管控學生使用手機的問題上的確沒有什么可行的辦法。往往是采用收繳、保管、批評教育、通知家長收回的辦法。手段過于單一與粗暴,還會引發矛盾,破壞師生關系。然而好境不長,三天五天之后又重蹈覆轍,更有甚者可能還與老師對著干,因對老師的管控手機產生對抗情緒,消極學習、借事逃課等問題的出現。
(三)家庭因素: ?當前農村的中學生有不少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多是忙于工作和生計而忽略了與子女的情感溝通,往往是通過買部手機或裝臺電腦在家,好讓孩子待在家中??上ЫY果事與愿違,最后他們發現了孩子已經沉迷手機網絡已無法自拔,作為家長又沒有辦法跟孩子溝通和戒除網癮。更多的采用教育簡單而粗暴方式加予阻止。加上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叛逆時期,急于擺脫學校、家庭的管制,追求獨立自主的個性,確立自我價值觀。這樣網絡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虛擬平臺,為青少年創造了“天高海闊,展翅翱翔”的機會。
四、農村班主任在工作中面對手機網絡化的侵略又有何對策呢?
1.對癥下藥,協同教育。
在家長對待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上,往往只把目光聚焦的孩子身上,卻很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方式是否得當。班主任要主動介入,取得家長的信任,協同教育學生,改變學生依賴、沉迷手機的現象。首先要求家長先意識到自己玩手機的各種危害,以身作則去改變孩子。同樣,教師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生面前養成不帶手機的習慣,這樣管理學生才更有底氣。有學者研究表示,大人的一舉一動,孩子們都看在的眼里,記在心里。如果家長平日里喜歡讀書看報,那么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班主任應教會一些家長處理問題的方法,如當家長看到孩子玩手機時,只是一味責備和反對,甚至沖著孩子莫名的發火,然后沒收手機,這種行為顯然是不正確與無效的。家長必須認識到孩子玩手機其實屬于很正常的現象,如果只是一味的反對只會使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更加強烈。采用簡單的粗暴的教育方式,表面上有效,其實只會讓矛盾更尖銳。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與孩子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才是問題的根本。
2.認清本質,主動引導。
著名教育家朱智賢教授指出:“離開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教育這個外因或外部矛盾是無法起作用的?!本W絡真的并非洪水猛獸,堵不如疏。就好像洪水來的時候,如果采用堵塞的辦法,很可能就會堤毀人亡;但是采用疏導的辦法則行可能恩澤千里。尤其農村中學生知識面很窄,辨別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低下的情況下。作為班主任應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利用一切有利的機會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解、溝通與疏導,使他們形成自律。在教學中本人就經常利用與學生打球、校園散步、qq、微信等多個途徑與學生溝通,了解其上網的習慣、玩什么游戲、有沒有涉及到暴力、黃色視頻等。讓學生自己敞開心扉,說出對現網絡游戲的心中感受,進行自我的反思。同時多跟家長溝通,要求家長與孩子約法三章,規定玩手機的時間且必須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才可能進行。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到戶外中去,減少對手機依賴。因此,在疏導學生沉迷網絡的行為時,應該認清問題的本質,主動引導。
3.轉變方式 輕松學習。
進入21世紀,網絡化的時代沖擊著教育,過去單一枯燥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合時宜。利用網絡教學,既優化了學生的學,又使到課堂的教學變得生動。而且可以使到課堂更自由更輕松更自主。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更深入更廣度地認識了解世界,增廣見聞,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積極倡導把網絡當作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從課本中延伸網絡課堂中去,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網絡并不只是作為玩游戲、聊天的代名詞,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展。例如我們在課堂上或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如上網查閱作者不為人知的事跡、小故事、趣聞等等),讓學生自由在網上查找、編輯、總結、打印。制作成ppt在班上進行交流分享。有一次,我就讓學生上網查一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得主楊振寧與李政道因什么事而決裂。后來很多同學在班會上交流,網上根本就沒有找到決裂的真實原因,但是同學們都在網上看了很多有關于兩位科學家在課本上沒有的資料,無形中就增長了學生對兩位物理學家的了解,其實這也是增長的知識方法。
總之,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理論的學習終歸是要運用于實踐。作為農村初中的班主任,教育教學中應對問題將會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我們廣大農村班主任在教學實踐中多留意,多總結,多學習、多思考、多實踐,同時還要集思廣益,找到適合當前手機網絡的教育方式與辦法,并加以總結完善。